高职院校艺术类新生心理适应状况调查与研究

2024-06-03 04:18:21何飞
成才之路 2024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对策

何飞

摘要:为探讨艺术类新生心理适应状况,帮助更多艺术类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研究采用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测量问卷对2023级616名艺术类专业大学新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新生班级融合度普遍向好,在专业上表现有差异,其中舞蹈类、音乐类专业班级认同融合较好;超四成的艺术类新生整体抑郁水平高于全国同龄人群体的平均抑郁水平;有创伤后应激症状的新生占比为47.80%,其中设计类有创伤后应激的新生占比较高;艺术类专业总体有危机行为倾向的新生占比为17.08%。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类新生;心理适应;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3-0053-04

大学生作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1]。然而,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和心理障碍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与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在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时,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个人成长和学业发展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心理困惑与问题。为了全面了解艺术类新生的基本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掌握新生的心理特征、思想和行为变化的轨迹,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数据体系,提前识别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本研究从班级认同融合、抑郁情绪、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危机行为倾向等指标进行调查分析,以此了解艺术类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状态及其发展特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为开展艺术类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大一新生进校1个月左右开始测验,对象覆盖2023级艺术舞蹈、音乐、美术、设计4类9个专业616名学生。测验共发放问卷616份,有效问卷602份,问卷有效率97.7%。

2.测评工具及测评方法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问卷,问卷均具有较高的信效度。以问卷星作为收集数据的平台,统一组织学生进行在线测量并收集数据。

二、调查结果

1.新生班级认同融合情况

班级认同融合是新生与班级所形成的一种心理联结,与班级紧密的心理联结,会使新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与组织、教师和同学产生共鸣,并表现出在学习、生活和行为方式上亲班级的态度和倾向,这有助于新生建立起牢固的社会关系,并对班级信守承诺,甚至在有必要时会为班级做出牺牲等[2]。新生班级融合度变化的关键期在入学后的第一个月,即新生在入学后的第一个月内班级融合度会出现明显变化,在一个月之后变化会趋于平缓。本调查研究显示,14%左右的艺术类新生未能较好地融入班级,这部分新生在错过融入班级的最佳时机后,可能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集体。

2.新生抑郁情绪状况

调查研究发现,艺术类新生的抑郁情绪测评结果均显著高于全国青少年平均抑郁情绪得分(临界比例值≥1.96)[3],这表明艺术类新生的整体抑郁水平高于全国同龄人群体的平均抑郁水平。有抑郁情绪的新生占比7.17%,设计类和美术类专业新生的抑郁情绪占比较高,分别为28.02%和29.00%,音乐类专业占比最低,为5.2%。

3.新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情况

调查研究发现,无创伤后应激症状的艺术类新生占比为52.20%,有创伤后应激症状的新生占比为47.80%。从各专业来看,设计类专业有创伤后应激专业的新生占比较高,为54.00%。

4.新生危机行为倾向

调查学生自杀意念的情况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危机行为倾向,为预防学生产生危机行为提供帮助,并能有针对性地提前对他们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调查发现,艺术类专业学生中无危机行为倾向的新生占比为82.92%%,有危机行为倾向的新生占比为17.08%。从各专业来看,美術类和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危机行为倾向占比较高,分别为26.00%和24.00%。

5.高危学生筛查情况

本次测评筛查发现,有精神类疾病学生4人,其中精神分裂1人,双相情感障碍3人,具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症状学生有31人,这35名学生是心理健康的重点关注对象。从各专业来看,设计类专业筛查出的重点关注学生对象最多,有11人。

三、讨论与分析

1.新生班级认同融合情况

本调查研究显示,14%左右的艺术类新生未能较好地融入班级,这部分新生在错过融入班级的最佳时间后,可能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集体。舞蹈类和音乐类班级认同融合比例较高,占比达到44%,这可能与音乐类和舞蹈类专业本身具有宣泄功能有关[4]。美术类和设计类班级认同融合情况不容乐观,这可能与美术类和设计类创作形式有关,在创作过程中更多地向内寻求表达,而没有向外表达。

2.新生抑郁情绪状况

调查研究发现,艺术类新生的抑郁情绪均显著高于全国青少年平均抑郁情绪得分,这表明艺术类新生的整体抑郁水平高于全国同龄人群体的平均抑郁水平。这一结果与王斐对某艺术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结果一致[5]。具有不同程度抑郁症的新生占比7.17%,设计类和美术类专业新生的抑郁情绪占比较高,分别为52.00%和51.02%,舞蹈类专业占比最低,为33.96%。新生刚开始大学生活,各方面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抑郁情绪会随着班级融合度、学生群体社会地位、学业压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高校应对抑郁情绪值偏高的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适应辅导,帮助新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融入新的集体之中。在新生入学初期,应多举办增进新生友谊的活动,引导新生培养人际交往技能,帮助其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交网络,使他们在面临压力时,能及时地向自己的同学、老师及父母求助,以提高自己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缓解其负面情绪[6]。

3.新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情况

调查研究发现,无创伤后应激症状的艺术类新生占比为52.20%,有创伤后应激症状的新生占比为47.80%。从各专业来看,設计类专业有创伤后应激症状的新生占比较高,为56.36%。学生出现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了丧失亲人或亲近的人之外,还可能包括以下因素。第一,大学生活中的学业压力常常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课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应激症状。第二,适应新的社交环境、建立新的友谊和人际关系可能对一些学生而言是挑战,这可能导致其出现社交焦虑和创伤后应激反应。第三,经济不稳定或家庭经济问题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第四,在学业和生活方面的适应问题,如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宿舍生活、城市环境等,也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创伤后应激反应。

4.新生危机行为倾向

调查学生自杀意念的情况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危机行为倾向,为预防学生产生危机行为提供帮助,并能有针对性地提前对他们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调查研究发现,艺术类专业学生中无危机行为倾向的新生占比为82.92%%,有危机行为倾向的新生占比为17.08%。从各专业来看,设计类和美术类专业有危机行为倾向的新生占比较高,分别为26.00%和24.00%。从本次调查数据可知,设计类专业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新生占比较高,为54.00%。

5.高危学生筛查情况

调查研究发现,有精神类疾病学生4人,具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症状学生有31人,这35名学生是艺术院系和辅导员的重点关注对象。音乐教育专业的班级认同融合度有待提高,总占比在全系中较高,为21.50%,这说明有较多新生未能很好地融入自己的班级,归属感较差,学生在班级中的同伴支持较少,可能会导致内心的孤独感和无力感增加,进而可能产生人际困扰,持续发展会危害其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以上情况,建议各专业辅导员在后续的工作中,可以定期组织团体活动,如文体活动、主题班会和素质拓展等,使学生有更多相处和交流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新集体。

四、对策与建议

1.开好新生入学第一次主题班会

新生入学的第一次班会,是学生踏入大学的第一堂课,这堂课事关学生健康成长,事关学校和谐稳定。首先,在思想上立高度。这堂班会课要做好学生的价值引领,以当代大学生的职责和使命为主题,为学生注入“强国有我”的信心和能量。其次,在行为上立规则。这堂班会课要告知学生“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不能做违法犯罪和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慎独”思想,规范言行。再次,要从文化上立情怀。这堂班会课要对校史、校歌、校训以及优秀校友等方面进行系统介绍,让新生迅速了解自己的学校,同时增强归属感。同时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全面介绍,鼓励新生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提升综合素质。最后,要在学风上立榜样。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学长和学姐来讲述自己的学习故事,为新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向广大学生介绍奖学金制度、专升本制度等,激励广大学生通过学习实现梦想,让青春的光谱更为广阔,能量充分迸发。

2.加强新生班团建设,提高班级凝聚力

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自我评价、自我认识,做到正确接纳自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新生入学后,辅导员要花时间、花精力进行良好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进行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班干部是班集体的火车头,是班集体文化氛围的重要营造者,选拔沟通协调能力强、积极向上的班干部至关重要。其次,要不定期开展班级团体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在开展班级团体心理素质拓展活动中,要以游戏为媒,深化同学情,以合作为桥,增强班级凝聚力,提升班级归属感和认同感,让新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感受班级的团结和温暖,树立自信心。

3.加强新生心理关爱,共同应对新生抑郁情绪挑战

深入分析发现,90%患有精神类疾病和抑郁症的大学新生不是上大学以后患病,而是上大学之前就已经患病,只是来到大学后由于适应压力和应激障碍诱发了精神疾病和抑郁症。辅导员是学生在学校最“亲近”的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对大学生抑郁症的预防和帮扶起重要作用。辅导员应加强心理关爱,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支持,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心危机干预。要在重点关注学生所在班级、寝室设定心理守护人和信息员,随时关注学生心理状况,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和及时干预。辅导员还要引导重点关注学生规划未来,发掘兴趣爱好,制订学业计划,参与实践活动,充实大学生活,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4.关注创伤后应激障碍,提高创伤后适应能力

创伤后应激障碍也称陈旧性心理创伤,是指个体在经历强烈的精神创伤性事件后出现的一种严重精神疾病。创伤后应激障碍严重影响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具体表现为增加个体睡眠问题的发生率,降低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进而可能对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本次调查研究显示,约有二分之一的学生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这说明部分艺术类专业学生正处在由个人事件或各方压力导致的应激状态中,且他们的心理资源不足以支撑其快速从应激状态中恢复过来。所以,艺术类院系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工作小组,为受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影响较重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他们处理创伤后的心理困扰。学院或系部要组建友爱关怀小组,为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学生提供情感支持、陪伴和倾听机会,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要协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家访和定期沟通,形成家校合力,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境。

5.完善心理危机识别机制,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率

为了减少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学校、院系应加强心理筛查与心理约谈的工作力度,加强对高风险学生的长期关注与追踪工作。针对高风险学生,院系应组织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进行援助与支持,充分了解这部分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为他们提供切合其实际情况的心理援助与指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从而降低发生危机事件的可能性。同时,系部应继续完善多维度的危机识别系统机制,形成集“人员信息定期采集、心理档案建立与更新、心理危机识别与预警、数据分析与方案设计、咨询辅导与回访反馈、危机事件即时报备与处理”于一体的完整心理援助链条,以便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成立心理守护小组的首要目的是保证抑郁症学生的生命安全,守护小组可由辅导员、寝室长、与患抑郁症学生关系要好的同学或关系要好的室友组成,寝室长和要好的同学、室友时刻关注抑郁症学生的心理状态,当抑郁症学生有任何的危机言语和危机行为出现时,要及时将情况报告给辅导员,由辅导员进一步进行干预和处理。

6.引导学生制订学业规划,充实大学生活

制订学业规划能让学生在学业上学会自我定位、自我监督和自我反思,进行自主、自律的自我設计,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辅导员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首先要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其次要终生学习,高效行动,评估学业环境,然后与时俱进,灵活调整,最后确定职业目标和路径。

7.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可以从两方面达到干预的目的:一方面,心理压力可以通过兴趣和爱好进行释放,兴趣和爱好可以带给人平静;另一方面,当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很容易从坏情绪解脱出来。研究表明,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美食、公益、运动等对抑郁症治疗效果较好。教师应鼓励抑郁学生培养一个健康的兴趣爱好,学会排解自己的坏情绪,缓解生活学习中的压力,静下心来,调整心态,充分体味平凡生活中的微小幸福感。

8.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

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娱活动,有利于充实大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学生排遣积压已久的内外压力,也有利于学生结交新朋友。高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课程和生活中的每个环节,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五、结语

了解艺术类新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及其发展特征,有助于针对艺术类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水平。高校要根据艺术类新生的心理特点,集各方力量,多种渠道帮助艺术类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疗愈,给予他们专业心理疏导,实现艺术学子在大学期间成长成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劲松.羽毛球运动对男大学生部分体质指标影响研究[J].科技视界,2019(36):159-160.

[2]王帅伟.家庭客观经济地位与初中生抑郁情绪的关系:班级认同融合的中介作用[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3.

[3]章婕,吴振云,方格,等.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全国城市常模的建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02):139-143.

[4]文迪.音乐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机制研究———基于某音乐院校十年心理健康大数据分析[J].心理月刊,2021,20(16):52-55.

[5]王斐,许燕,祁占平,等.某艺术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0):113-116.

[6]金雪,张莉.心理韧性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及应对能力提升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4):121-124.

Survey and Study on the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of Art Freshme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He Fei

(Guiyang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status of art freshmen and help more art college students better adapt to college life, this study used a 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ability measurement questionnaire to survey and analyze 616 art major freshmen in the 2023 cohor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gration degree of new student classes is generally good, with differences in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Among them, dance and music majors have better identification and integration; more than 40% of art freshmen have an overall depression level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depression level of their peers nationwide; the proportion of new student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is 47.80%, with a higher proportion of new students in the design category experiencing post-traumatic stress; the proportion of new students with a tendency towards crisis behavior in art majors is 17.08%.

Key words: vocationalcolleges; artfreshmen;psychologicaladaptation;psychologicalhealth education;countermeasure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37:54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35:05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