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扩招生已陆续毕业并进入各产业劳动力市场的“后扩招”时期,如何发挥特色优势,加快数字化转型,输出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社会生源以及更广泛人群的发展需求,成为职业院校应重点思考的问题。职业院校应乘着数字化转型之势,加强内涵建设,供给更智慧的学习资源和服务,满足社会生源的学习需求,促进人才可持续就业能力提升,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打造人口素质新的增长极。
关键词: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社会生源;人才培养;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3-0005-04
基金项目:2020年度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十三五”科研资助项目一般項目(课题编号:2020JZ010)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静静
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变迁的时期,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具有数字思维的创新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2019—2021年,为促进人力资源有效供给,提供更多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国家实施了“高职扩招百万计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年累计扩招413.3万人。这为回应社会诉求,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实践经验,也为多元化的社会生源适应产业升级提供了助力。“后扩招”时期,职业院校应发挥特色优势,加快数字化转型,输出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社会生源以及更广泛人群的发展需求。
1.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2]。2022年初,教育部启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数字化转型开启提速发展。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提出要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1+5”体系,聚焦教学模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各地各校也积极研究出台关于支持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方案和文件。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应对新时代技术进步带来的数字胜任力需求的必然选择。
2.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不断增多,但仍然没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统一定义。王敬杰通过系统分析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关系、对比国内外专家研究成果后,提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教育变革的过程。其以数字技术作为内驱力,推动职业教育治理方式、体系结构等五个方面深层次、系统性的转变[3]。张慕文等认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并不是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价值转型为导向,将数字技术作为内生变量,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生态的重构[4]。朱德全等认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有秩序的、通过数字技术自我赋能的创新发展过程,在思维理念和内外在结构层面变更创新,最终构建开放、健康可持续的职业教育新生态[5]。基于以上学者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职业教育为了适应内外部发展的需要,与数字技术全方位融合以重构教育生态的变革过程,具有适应性、全域性、发展性等特征。适应性是指职业教育内部体系建设要跟上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发展变革的节奏,通过价值的裂变聚能服务于人才培养过程,使人才能够提高融合能力,适应新的发展业态,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附加值。全域性是指推动的变更不仅涉及某个领域或某几个领域,而是从内到外的矩阵式巨变,教育技术、教学管理、培养模式、质量评价等,乃至与职业教育相关的产业,也要顺势而变。发展性是指瞬息万变的数字化技术将不断迭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更精准、更开放的姿态,为社会数字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1.建设学习型社会对技能者转型的应然要求
2021年10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建设技能型社会设立了阶段性目标[6]。2023年8月,教育部印发《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按照学习型社会图景,部署了5项重点任务。国家层面重视顶层设计,需要劳动者持续保持技能转型的能力,通过不断接受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以适应岗位对新技能的要求,获得持续竞争能力。
2.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有效路径
“从工作岗位中来,再到工作岗位中去”是社会生源群体区别于初高中学生生源的主要特点。他们在完成高职专科学历提升后,会走上工作岗位创造劳动价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面临职业能力的持续增值评价,主要的评价标准就是接受职业教育后能否创造更优的岗位绩效、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否解决。按照胜任力冰山模型,比起冰山以上的“知识技能”,雇主往往更关注冰山以下的“潜在胜任力”。因此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唤醒人的自觉意识,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满足个体发展的胜任力进阶需要,使个体通过自我建构最终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3.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源泉动力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供给和需求是互相依存的两个基本面。对于社会生源来讲,高等职业学校属于教育服务的供给方,通过整合区域资源系统培养、输送人才。对于高职学校来讲,社会生源是职业能力增值的需求方,就会让职业学校主动练好内功,着力提升关键能力。
1.社会生源层面
一是年龄跨度较大,初始技能水平呈现明显差异。学生的学业基础参差不齐,个体间的学习诉求各有不同。部分学生对今后的职业发展规划模糊不清,虽知自身综合职业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新职业新场景的就业需要,但尚不清楚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提升。二是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增加。虽然学校已将课程尽量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时段,但也无法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造成课程出勤不好、参与度不高、无法全身心投入等情况出现,使得课程中设置的师生互动和实践任务完成困难,学习效果打了折扣,教学资源有所浪费。三是电子设备的基本操作不熟练。基于线上教学和日常管理需要,学生应掌握基本的电子设备和学习软件操作技能,但一些年龄相对大的社会生源对信息化教学接受较慢甚至排斥,需要多次、重复指导操作。
2.学校层面
一是招收社会生源的专业与产业发展对接不够紧密,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造有待提速。一些招生专业建设滞后,在培养人才数量不足的同时,现有专业培养体系也无法满足产业需要。二是未能充分探索灵活多元的育人模式。部分职业院校仍采用原有高职三年同质化的模式,出现很多不适用于社会生源的做法。三是教师现有数字能力无法对教学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部分教师的固化思维导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仍未被革新,尚未掌握有效的方法和技术设计课程,在线教学停留在用软件发布资源、布置作业、组织测验的初级阶段。另外,“双师型”教师数量不够、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较少,引入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较少,缺乏对“工匠精神”的引导,校内教师实施崗位情境式实践课程能力不足。四是优质的数字教学资源缺口较大,现有资源建设缺少标准。虽然教育部已上线“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以专业教学资源库为核心开展优质化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学校层面也积极整合云端教学资源,但从总体上看,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建设开发的智慧教学资源和与之配套的教学设备仍然不足,为学生用户提供个性化、智慧化学习方案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五是学校主动联合外部力量培养社会生源的机制不健全,“行、校、企、协”合作不充分。高职学校在主观上尚未打破传统思维,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创新产教融合新模式,纵横双向形成教育教学合力。
3.政府层面
一是制度供给缺乏持续性。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权责不一,制度供给亟待形成“组合拳”,确保政策保障机制的全面性和联动性,针对社会生源实习管理、就业渠道畅通等方面的文件规定也有待优化更新。二是为政—校、校—企牵线搭台的主体责任发挥不够。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作为主导牵头者,其他职能部门因管理界限模糊等原因,对于支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动性还不足,利用各自优势形成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的效果不佳,激发行企校活力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化。三是对于国民数字技能的培养培训体系整体规划尚不完善。数字化时代的学分银行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打通最后一公里。
1.社会生源层面
一是珍惜学习机会,增强个体的学习情感。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区别是前者致力于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确保人在职业生涯中拥有长期可持续的自我更新能力,最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生源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开展深度学习,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全情投入。二是强化自我评估和规划,实现多角色融合。社会生源可以在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下,借助职业测评工具和职业岗位数据库完成职业方向的匹配,锚定未来职业岗位目标,掌握岗位所需技能。另外,还应嵌入数字技能,开展自我管理。社会生源应选择有效的时间管理工具,关注碎片化时间和资源载体,通过建立在校生—社会生源学习互助小组、选择弹性学制、申请雇主单位激励等方式,增加学习时间,破解学习需求与学习经历不够的现实矛盾。三是主动消除数字鸿沟,积极适应智慧教育大环境。社会生源应通过克服畏难心理、在线视频操作、接受互动辅导、增加学伴交流、提高教学设备和软件的使用频率等手段,提升基本操作熟练程度,避免操作不熟练导致的学习差距加大。
2.学校层面
(1)数字赋能,主动求变,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职业院校应紧跟产业发展态势,溯源专业建构逻辑,加快专业数字化升级,提升优势专业吸引力,打破传统以专业大类或专业群划分二级分院的设置规则,通盘考虑专业资源配置,探索以服务产业链内部关键环节的专业群,为社会生源构建有就业出路的专业结构网络。(2)多元协作,分类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应坚定地走产教融合之路,“政行校企协”多办学主体联动进行社会生源培养。按社会生源初始技能水平差异,分不同学段制订教学计划,建立专业知识图谱,为学习需求和能力禀赋各异的社会生源提供可视化的学习入口,学生在弹性学制期限内完成所有学段的任务后即可获得学历证书。在实践环节安排上,一方面安排一定比例的企业导师到校外教学点现场教学,提高师生面对面沟通效率;另一方面依托智慧教学手段,开展虚拟仿真实训和数字孪生项目等网络学习空间的互动。在考核评价上,运用智慧信息管理系统,捕捉跟踪社会生源各学段过程性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轨迹,根据数据画像结果,做好阶段性的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多主体评价反馈机制,引入学习者的雇佣方前置人才培养质量检验环节,与实施教育的主体合作开展多维评价,由雇主单位在培养过程中纠偏,确保学习者回到岗位后能够独立解决真实场景下的生产实践问题。(3)数字思维,“引育训变”,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职业院校要重视教师知识技能结构的动态调整,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的数字化水平适配度。其中,“引”是指直接引进具有高水平“新一代数字技术+”能力的高端人才,引领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以提升教师团队跨界技能融合的教学能力。职业院校可通过选派企事业技术、生产、人事等部门负责人到校兼任领导职务的方式,发挥统一协调作用,加强教师、技术人才的互引力度,推动校企在师资方面的互用互聘。“育”是指分层次分类别实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培训。培训应包括数字技能基础培训和数字化教学管理专项能力提升培训,保障师资数字领导力、混合式教学能力和数字化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整体升级。“训”是指专业教师借助校企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数字化智能实训软件、数字孪生教学实验室等智能实训资源“临”岗历练,提高岗位实践能力,增加赛教融通经验。“变”是要优化师资结构,积极推进具有高数字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到校全职或兼职工作,形成“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7]。(4)加大投入,分步建设,扩容优质数字资源成果。职业院校应在数字化硬件筑基和在线资源建设上双管齐下,精筛用户认可的在线资源,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引入市场化机制,按照社会生源的偏好和需求,为学习者随时随地能学推送定制化、个性化、精准化的解决方案,确保用好资源和资源好用。(5)整体设计,数治职校,提升学校数字化治理能力。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3.政府層面
一是建议成立专门行政机构,加大制度创新及保障力度。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牵头成立专门的行政机构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出台有力有效的支持政策清单、主管部门清单和责任人清单,为有效解决社会生源培养实践中的堵点、难点问题群策群力。既要有宏观层面政策文件,又要有中观层面的实施方案,还要有微观层面的常见问题指南,为推进数字职教营造良性的政策生态。二是搭建产教供需信息平台,促进校企一体化办学。依托区域“两翼”共同体、融合体建设,由政府牵头搭建产教供需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采集、整合供需双方各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资源,实现发改、工信、教育、人社等部门的数据全汇聚,经数据加工对比后,生成人才需求清单和技术需求清单,保证社会生源的培养契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三是实施数字素养提升计划,提高数字技能覆盖度。为促进职业教育开放、普惠发展,助力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应尽快开发数字素养提升培训体系,扩大接受培训的群体范围,实施系列数字技能项目培训,整合一批优质的智慧职业教育资源,提升全民数字素养,进一步探索学分银行认证、积累、转换路径,实现大学生职业能力和数字素养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就《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答记者问[EB/OL].(2023-09-28)[2023-11-15].http://www.moe. gov.cn/jyb_xwfb/s271/202309/t20230928_1083155.html.
[3]王敬杰.新时代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困境与路径[J].职教论坛,2022,38(09):5-12.
[4]张慕文,祝士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逻辑与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3,(03):120-128.
[5]朱德全,熊晴.数字化转型如何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04):12-20.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3-11-15].https://www. 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7]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09-23)[2023-11-15].http://www. 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10/t20191016_403867.html.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Social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Jing Jing
(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 Changchun 130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period of "post enrollment expansion" where students have graduated and entered various labor markets, how to leverage their unique advantages, accelerat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utput more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students and a wider range of people has become a key issue that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focus on.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the trend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trengthe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provide smarter learning resources and services, meet the learning needs of social students,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ustainable employment ability of talent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learning society, and create a new growth pole for population qual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strong country.
Key words: vocationaleducation;digitaltransformation; socialsource ofstudents;talent cultivation;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