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
摘 要 统编语文教材的红色经典课文是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时代新人的直观、重要、便捷的工具和载体。作为教育工作者,需立足学情和文本,做到“老课新解”“老课深耕”,追求红色经典课文教学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革命传统教育 以学为主 以文“渡”人
统编教材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融合,在单元组文中把“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者层进式适切安排,使得单元整合教学在实践中有抓手、好切入、能落实、可生成。教师该怎样进行单元整合教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人文主题为“人生之舟”,四篇课文从不同方面阐释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彰显了人格的力量和精神的光芒。笔者立足单元整体规划,由《纪念白求恩》重点突破,引导学生合作完成其他课文的探究、突围。
一、立足学情,放手助读
本单元第一篇课文《纪念白求恩》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品德教育的责任。但文章距今已经82年,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纪念白求恩》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属于外国小说,学生缺少自然亲近感。《诫子书》情词恳切、观点鲜明,但学生认为是家长式说教,兴趣不高。
基于以上学情,笔者采用“基于学生感受、质疑与发现”的语文课堂模式,从教育目的和单元目标出发,依据教材内容,综合考虑情境设置、阅读资源补充、活动安排等诸多因素,为单元整合学习制作了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图(见图1、图2),顺利完成了“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的实践 过程。
首先,以“预习任务单”的形式向学生征集单元预习中的疑问(每人就每篇课文提出1-3个问题),把问题梳理归类作为每一课的探究点、突破点。整理《纪念白求恩》一课的问题,按提问人数进行排序:①为什么要写《纪念白求恩》?(26人) ②我们学习白求恩有什么意义呢?(22人)③白求恩有哪些品质?我们要学习他什么精神?(15人)④白求恩是谁?介绍了他哪些事情?(14人)⑤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运用了哪些手法?(14人)⑥本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11人)⑦写其他人有什么作用?(10人)⑧最后一段排比的作用。(7人)⑨本文是怎样的结构?(5人)⑩本文的文体。(4人)
《植树的牧羊人》主要问题集中在两方面: ①这个牧羊人为什么要种树?值得吗?②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诫子书》的问题比较集中:①学习这篇文章意义在哪里?②这封信主要写了什么?③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在单元总领课上,笔者把每类问题的提問人数与代表性问题以文字与图片的样式呈现在屏幕上,对大家提出的富有价值性的问题给予肯定与表扬。以《纪念白求恩》为本单元学习的根据地与突破口,争取实现由“这一篇”到“这一单元”再到“这一类”的迁移学习。
其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思索、交流。比如,导入新课后,请学生帮着解答文体问题;在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时,让学生充分讨论后给出自己的答案;在研读第二段时,循着学生对语言与写作手法的独到发现进行,教师进行补充完善,也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课堂生成水到渠成。在解读白求恩的精神品质时,让学生结合配套读本的两篇助读课文进行(《为人民服务》《“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怀念白求恩同志》),并补充了白求恩几封书信的节选语句,充实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认知。
再次,通过多维朗读拉近学生与文本、与时代的距离。《纪念白求恩》逻辑清晰而文辞练达,叙议结合而详略得当,善用手法而语句严整。所以,不管是本文还是其他三篇课文,笔者始终引导学生把多种形式的朗读与语言品味融为一体,使课堂一直保持欢快灵动的节奏,书声琅琅,声情并茂,情理畅达。
二、研读文本,纲举目张
要避免机械教条地教学经典课文,在坚守与创新中让文章绽放时代光芒,这是备课需要审慎观照的问题。
首先,依据文本,采用链式主问题设计。笔者依据单元训练要点和学生疑问,为《纪念白求恩》设计了六个“一”链式主问题学习板块:阅读一则消息——认识一个人物——读懂一篇文章——精读一个段落——致敬一个灵魂——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些由内容到精神,简约而不简单,合意而不刻意,让白求恩精神扎根在每个同学心中。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后面三篇文章进行主问题设计。被选中的小组作为主讲,充分研读文本,根据主问题教学板块精选内容进行教学展示。比如,《植树的牧羊人》小组采用了“一个_____的故事——一番_____的变化——一个_____的人——一些_____的数字——一群_____的‘种树人”的五个链式板块设计,给人极大的惊喜。《诫子书》主讲小组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关键词入手,逐层深入,进行了如下主问题设计:什么是“静”——什么是“俭”——什么是“君子”——告“诫”我们什么。这个设计由文到意,由知到行,消除了与文本的隔膜。《走一步,再走一步》小组以“‘我的历险过程——‘我的心路历程——‘我的成长变化——‘我的难忘一课”为主线,为本单元“思路要清晰”的写作训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其次,注重单元训练重点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包括人文要素与语文要素:“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学习《纪念白求恩》,笔者把学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作为教学重点,把理清本文的说理结构、解读新时代白求恩精神作为教学难点,把对关键语句的理解与感受贯穿始终。比如,表被动的“为”的读音,“极端”“只”“仅”等修饰语的运用,通过对比替换的方式感受双重否定句的表达效果,从词语感情色彩的角度探讨对比手法对介绍人物的表达作用。
再次,讲求课后训练题效益最大化。在重锤敲打精读段落时,充分利用课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题,让学生从教材编写者对习题的匠心设计中受到启发。如在引导学生赏析《纪念白求恩》的语言特色时,就可以课后训练题为抓手切入文本。
师: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无论是词语、句子,还是在写作手法、结构层次等方面,都有不少值得探究、品味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课文第2段,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温馨提示:可以结合课后题第二题、第四题进行。
生:我们组发现,这一段运用了对比手法,把白求恩与“不少的人”进行对比。
师:作者介绍这部分人时用了哪些词?
生:他们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喜欢自吹”,对同志对人民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与白求恩形成鲜明对比。(屏显这些贬义词)
师:从感情色彩来看,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从这些贬义词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人很不满。
师:从你的语气中我都感受到了你的不满,甚至还有点义愤填膺。对比有什么作用呢?
生:突出了白求恩的可貴精神。
生:也强调了向他学习的重要性!
三、蕴蓄“纪念”,以文“渡”人
统编教材收录了不少反映革命与传统文化的课文,它们蕴蓄的红色精神在今天仍具有跨越时代的精神力量,具有鲜明的现代意义。
首先,汉字溯源,把课堂引向纵深。在《纪念白求恩》的教学中,笔者补充了许慎《说文解字》中对“纪”“念”的字形字义的解读,丰厚了学生积累,为下面“夹叙夹议”的写作特点的讲解做了铺垫。在学习《诫子书》时,笔者又补充“诫”的字形字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诸葛亮写作这封家书的良苦用心。
其次,搭建支架,致力能力提升。夹叙夹议是本单元训练重点,始终贯穿于《纪念白求恩》课堂教学。在第五板块“致敬一个灵魂”中,笔者设计了写作颁奖词的课堂微写作任务,让学生学以致用、情之所至、笔随情动。
“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评选活动组委会特别邀请大家为白求恩写一则颁奖词,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向白求恩同志致敬。要求:①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事迹;②用富于文采的语言评价、赞美其品质;③150字左右。
在完成整个单元的学习之后,笔者把“以读促写”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再回到课内交流,升格了《纪念白求恩》的课堂微写作,让学生为本单元楷模人物写作一则150字左右的颁奖词,并且制定了写作评价量表(见表1 )。
再次,延展内容,借数字感知人物精神。依托单元训练内容,笔者为学生补充了16篇文章及大量关联事例。通过寻找文本中的相关数据,解读数字密码,感受楷模精神。此外,在学生思考“白求恩精神”的时代传承时,补充了84岁的钟南山院士疫情时期驰援武汉、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96岁时坚持每周至少完成3台手术等事例。在学习《植树的牧羊人》时,让学生关注以下数据:牧羊人37年如一日地去植树,他坚持每天种下100颗橡子等树种,凭一己之力种下数以十万计的白桦树、橡树,变荒漠为生机盎然的绿洲。此外,还补充了中国当代“愚公”许志强荒山植树48年换来翠绿满山,义务植树人杨善洲22年带领大家建成面积5.6万亩的林场等事例。让学生深受感染,引发共鸣。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纪念白求恩》?因为“纪念”最好的方式就是向他们学习,“纪念”就是用最踏实的行动表示怀念,“纪念”就是以文“渡”人,让学生稳稳驾驭“人生之舟”,扬帆远航!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时代背景下,对红色课文进行剖析、品味、重组和建构,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他们热情澎湃的心中播下红色的种子,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所以,我们要充分依据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对红色经典课文承载的文本价值、精神价值进行深入研读、深刻思考,优化教学设计,努力做到“老课新解”“老课深耕”,追求红色经典课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通联: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