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2024-06-03 11:59:21郑芳芳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文章在充分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基础上,以核心素养为基础,从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四个方面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以期通过赏“诗句”、赏

“标题”、赏“意境”、赏“注解”、赏“意象”、赏“诗眼”、赏“作者”、赏“情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意境深邃、包罗万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使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教学,充分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丰富内涵,体味古诗词言语的精炼和意境的深远,树立文化自信。

一、语言运用——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一)赏“诗句”——依诗句,感韵律

古诗词朗朗上口,有极强的韵律美。平仄之分让古诗词呈现出独特的音乐美,而韵脚则让古诗词更具朗读趣味[1]。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诵读诗词,并加以鉴赏,感受古诗词的平仄韵律和韵脚,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语言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使学生构建完整的语言能力体系。

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渡荆门送别》的创作背景,然后模仿古人的语调为学生范读,使学生感受诗句的韵律和节奏,之后引导学生朗读整首诗。教师也可以在范读后逐句诵读,让学生跟读。在古诗词教学中,向学生解释平仄韵律的概念是很有必要的,即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然后,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句子,与学生一起分析其中的平仄。此外,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什么是韵脚,同时引导学生寻找《渡荆门送别》中的韵脚“ou”并进行分析,解释其形式和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诗句的韵律和韵脚,分析诗句的音乐美,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独特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二)赏“标题”——依标题,辨信息

古诗词学习不可忽视标题,体裁、时间、地点、事物、景物、类别等信息常常会在标题中体现出来。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一首送别诗,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想象瑰丽,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鉴赏标题,指导学生辨析诗中信息,如引导学生思考《渡荆门送别》中“渡荆门”和“送别”这两个词语的意义和背景。教师还可以解释标题的意义,让学生一起分析“渡荆门送别”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李白会选择这样的标题概括整首诗的主题。通过鉴赏标题,学生可以辨别诗中包含的信息,如学生可以注意到“渡荆门”与离别、旅行有关,而“送别”则表明了诗人的情感和告别的主题。

学生通过鉴赏标题推测诗中可能出现的情节和意象,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渡荆门送别》的内容,培养自身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从而准确理解和解读诗歌。

二、思维能力——营造意境,理解注解

(一)赏“意境”——依意境,品境界

古诗词或激昂澎湃,或委婉含蓄,或宛转悠扬,包含不同的意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赏析古诗词的多种意境,让学生陶醉其中[2]。同时,通过感悟意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整首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表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境界,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用词,感悟诗中描绘的场景。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辽阔的沙漠,以及河水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景象,通过讲解背景知识和体会古诗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詩中的意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此处的“孤烟”

“长河”“落日”是典型的塞外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壮美的边塞景观的感受。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绘画、音乐或其他艺术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诗歌所传递的意境,如选择描绘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画作或音乐作品,结合诗句,与学生一起体会诗中描绘的画面。在学生对诗歌意境有一定感受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句背后蕴含的深层意义,让学生在思考中锻炼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

(二)赏“注解”——依注解,探主题

解读古诗词需要注解的帮助。所以在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古诗词的注解,引导学生探索古诗词的主题,解读古诗词中出现的生词或典故。教师可以将注解与古诗词内容对照,帮助学生理解注解所表达的含义,以及注解与诗词意义之间的联系,如指导学生发现《使至塞上》中“单车”象征诗人的孤独和坚强,“萧关”“都护”可以与诗人的思乡之情联系起来。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线索,形成自己的理解,如鼓励学生以诗人孤独出征、思念家乡为主题,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享自己对诗歌注解和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为学生提供展示、分享和讨论的机会,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力和感知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注解中的典故和含义,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能力。

三、审美创造——替换意象,把握诗眼

(一)赏“意象”——依意象,鉴诗美

意象是古诗词的精髓和灵魂,想要学好古诗词,把握意象是关键,这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使其体会古诗词之美的重要方式[3]。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意象,通过意象感受诗词之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

例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赏析这首诗的意象。教师可以通过口头描述或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钱塘湖春天的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如“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乱花”“浅草”“马蹄”,帮助学生理解意象所传达出的在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感官体验。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感受意象所带来的美,并询问学生“早莺”“暖树”“春泥”“乱花”“浅草”“马蹄”等词给自己带来的感觉和想象,让学生在诗中寻找与意象相关的情感和主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进一步解读诗歌表达的情感,如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人在钱塘湖欣赏春天景色时的喜悦和惊叹之情。最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进行诗歌朗诵。通过朗诵,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意象美,进一步加深对意象的理解。通过赏析诗词意象,学生不仅可以感受诗词中描绘的美丽景色,更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

(二)赏“诗(词)眼”——依诗(词)眼,通灵气

古诗词中有很多词句让人感到意犹未尽,这便是诗(词)眼,诗(词)眼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诗词句的耐人寻味,沉浸在古诗词的意境中[4]。如《钱塘湖春行》的诗眼是“春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赏析诗眼,体会古诗的灵气。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春行”在这首诗中所代表的意义,其不仅指诗人在春季漫步于钱塘湖畔,更体现了诗人对春季景色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眼“春行”的表达方式和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对“春行”的描绘和抒发展示了春季景色的动人之处,理解诗人的心境及其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学生能够通过联想,感受诗眼“春行”所营造的意境,并以讨论和想象的形式,深入体验诗眼所呈现的春天的美景和灵气。通过欣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诗人笔下的春天之美,进一步加深对“春行”的理解。通过赏析诗眼

“春行”,体会其中蕴含的美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眼的含义和表达方式,并将其与自己的感知和情感结合,锻炼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四、文化自信——升华主旨,旧韵新填

(一)赏“作者”——依作者,寻背景

诗人赋予了古诗词生命,诗人的创作情感被寄托在古诗词中。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认识作者,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我国各朝代的历史文化,感受我国历史中的深厚文化底蕴,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5]。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社会地位和人生遭遇。杜甫在长期困顿失意的生活中,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并将这种体验和感悟融入了诗歌创作中。教师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杜甫作品中对社会的关切和对百姓的同情,使学生从诗人的视角去感知和理解古诗词。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标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分析标题,学生能够推测出茅屋是诗人的居所,秋风是指秋天的风,而“所破歌”则暗示了诗人的失意和困苦,以及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同情和悲戚,对朝堂大厦将倾的悲痛。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解读诗歌的内容和意境。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学生可以感受诗人对自己困顿境地的失意和对当下时代艰难的反思。随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唐代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通过深入分析和探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提升文化认同感。

(二)赏“情感”——依情感,悟思想

诗词是诗人情感表达的载体。杜甫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关怀和思考。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赏析诗歌的情感,通过赏析情感,感悟作者的思想,升华诗歌主旨。教师可以先引導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第一印象,如落寞、失望、无奈等。然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解读诗歌所体现的情感,通过深入分析诗歌语言和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诗人对自身困顿境地的感叹和对时代的反思。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初衷和思想,了解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以及诗人的遭遇,更好地理解诗人在特定背景下的思想和创作意图,深入感知诗歌中蕴含的情感。通过分析诗句,学生可以了解诗人对自身贫困境遇的豁达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恨。通过联结古文与现实生活,品味诗人永恒不变的家国情怀,学生可以在赏析中感受诗歌的力量,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历史意识和人文情怀,更深刻地领会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挖掘诗歌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因素,提升人文素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古诗词教学,理解借助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学习效果,从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四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胡玥.聚焦审美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文科爱好者,2023(5):65-67.

张盛男.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对联,2023,29(18):43-45.

林芳.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古诗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23(22):71-73.

裴晶晶.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以统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例[J].汉字文化,2022(11):109-111.

王路佳.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汉字文化,2023(18):122-124.

作者简介:郑芳芳(1976.1-),女,福建莆田人,

任教于福建省莆田中山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4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08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6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0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16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4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内涵的挖掘策略
浅谈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