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科技课程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信息科技课程的开设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及应用能力,对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积极意义,可为学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在初中阶段加强对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的重视十分有必要。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初中信息科技教学状况尚不够理想。教师仍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推动该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鉴于此,文章简单分析了当前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立足实践经验,对提高该学科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信息科技;新课标;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信息科技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现代社会中,网络技术已经普及,并开始走进各个行业领域。在此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悄然变化,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成为基本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信息科技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因此,加强对信息科技教育的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该学科教师也应立足《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主动提升自身能力,创新优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该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信息科技学科普及较晚,教学经验较少,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容易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从当前教学情况来看,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缺乏对该学科教学的重视。信息时代下,虽然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并成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辅助手段,但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升学考试仍然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关注点,尤其是初中阶段,如何讓学生取得好成绩,是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点。信息科技作为一门非必考学科,其受关注程度自然较低,常常存在课时安排少,甚至被占用、挪用的情况,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1]。
第二,教师自身专业能力较弱。教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等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质量。但当前一些初中学校仍存在信息科技课程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甚至还存在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代教的情况。这些教师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培训,在教学时通常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
读、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创新,这也必然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第三,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固化。受学校、教师重视程度以及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的影响,初中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方法较固化单一,且教学活动多局限于课堂上,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基本教学目标进行知识讲解,不仅师生间互动少,学生参与实践操作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不高,这也是影响该学科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原因。
二、新课标背景下提升初中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一)转变理念认知,提升学科重视程度
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素养已成为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而信息科技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载体。开展信息科技教学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还可以实现对学生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软件应用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如此,信息科技课程的开设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对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也有积极意义[2]。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主动适应新科技,以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因此,初中信息科技教师必须立足《课程标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并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并为教学活动的创新优化提供更多思路与方法,切实提高初中信息科技教学质量。此外,学校方面也需要加强对该学科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上严格遵循相关标准,为学生学习该学科知识提供基本的课时保障[3]。
(二)引导课前预习,奠定高效课堂基础
预习是学习新知的首要环节,充分的预习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基础。基于《课程标准》,为充分提升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效率,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通过预习对所学内容有初步了解,对自己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心中有数,以便在课堂上解决,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人工智能在身边”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使学生在课前对人工智能有初步了解。在具体进行课前任务设置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作为辅助工具,结合本单元的具体教学内容,制订相应的课前预习任务单,要求学生在手机或电脑上观看发布在班级群中的“计算机发展”微课视频,并根据微课视频完成相应的预习任务,使学生对计算机发展的相关知识有初步了解,认识到“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了解人工智能的实现,离不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的支持。通过为学生发送微课视频、设置预习任务单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可以为学生的自主预习提供明确的方向,让预习变得更有针对性,也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新知识有更系统的了解,同时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4]。
(三)创设教学情境,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涉及的内容多,知识点繁杂,且多数知识还存在很强的抽象性,这也使该学科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情境创设教学法能够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呈现出来,契合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可以在降低学生知识理解难度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基于《课程标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深入剖析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等,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5]。
以“人工智能在身边”这部分内容为例,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无人服务酒店”的相关视频,以视频方式将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展现出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为学生播放生活中常见的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如上班打卡、手机指纹识别技术、学校学生人脸识别门禁、人脸支付技术、超市人像识别存取物品技术、超市食物扫描称重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地图导航等,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人工智能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初步印象与了解,同时通过视频使学生产生视觉、听觉等多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知识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组织合作学习,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初中信息科技课程的抽象性强、实践性强,在具体教学中,若只是由教师单方面进行知识讲解,或者由教师将重难点知识灌输给学生,不仅无法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还会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单调的知识灌输还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利于学生感受信息科技的魅力,久而久之也容易降低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进而降低整体教学质量。所以,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方法革新刻不容缓。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践行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其在具体实践中更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问题探索分析,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参与学习,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人工智能在身边”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围绕本单元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设计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探讨问题,逐步深化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与探索。比如,教师可以提出“我们通常认为机器人是先进科技的产物,那么你认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之间是否可以画等号?你觉得什么是人工智能?”“你认为人工智能是否有规定的外形样式?你认为人工智能应该是什么样式的?”“你觉得是不是只有发达地区、大城市才有人工智能呢?”等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再由小组代表对本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闡述。在一个小组完成回答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纠正或者补充,然后由教师进行系统分析、总结。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为学生的深入思考、知识探索指明方向,让课堂学习更有针对性。同时,上述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
且多数问题是学生本身存在疑惑的地方,故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对知识的学习中。此外,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探讨,以及教师的补充总结,还可以帮助学生在逐步完善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更全面的理解[6]。
(五)设置练习任务,巩固课堂教学成效
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等多个环节。其中课前预习是基础,课堂教学是核心,课后练习则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关键。然而,
纵观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情况,多数学校及教师都是将重点集中到课堂教学环节,而对课前预习、课后练习的关注度较低,甚至很少为学生布置课后练习任务,认为只要课堂上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即可。信息科技课程的实践性较强,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相应理论知识、基本操作后,在课后进行适当的练习巩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内化吸收、牢固掌握知识。因此,基于《课程标准》,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后,
还需要为学生布置适当的课后练习任务,以巩固教学效果[7]。
例如,在完成“人工智能在身边”相关知识的教学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拓展练习任务,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堂,在鲜活的生活中寻找、体验更多人工智能应用。学生可以去超市体验人脸支付,用手机体验指纹解锁等,还可以探寻更多人工智能的应用情况,并将其总结归纳,在下次上课时分享。再如,
在教学浙教版“互联网应用体验”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实践练习任务,如让学生利用电脑浏览互联网学习平台,并对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及优势进行分析。
三、结束语
总之,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教师需要立足时代背景与《课程标准》,积极进行自我理念更新、自我能力提升,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主动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优化,从而逐步提高该学科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其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吴敏.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化学习的项目设计与选择: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实现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1(12):16-17.
梁潇丹.基于可视化工具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应用[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
郭勇.初中信息技术理论课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以《生活中的信息技术》一课为例[J].新一代:理论版,2022(20):250-251.
何玲,陈芝丽.微课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贵州省某乡镇中学为例[J].科教导刊,
2018(7):125-126.
王世达.基于真实情境的人工智能项目活动设计与实施:以初中信息科技“无人超市的实现”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12):46-48.
王晓红.提高创新意识,促进综合发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式思考[J].读与写,
2022(12):181-183.
华小敏,谢灿.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与有效性研究[J].教师,2022(10):60-62.
作者简介:陈建丽(1979.10-),女,福建建瓯人,
任教于福建省南平第一中学,教研组长,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