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孚
基金项目:2022年度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元宇宙研究”(LJKMR20220802),2023年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系统观下辽宁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定位及实现路径研究”(2023JH4/10700003),2024年沈阳市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研究课题“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SDSZ-2024-070)。
摘 要: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新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的必然要求。基于新工科高校学生认知体系的形成过程,文中提出以“文化+”为根源,以“大数据+”为平台,以“科技+”为驱动等实现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新工科;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新工科建设对于高校尤其是以工科为主的高校有了新的要求,即要求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新工科高校需要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大国工匠精神的工程师。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必然發挥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1]新时代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其中包括理想信念的导向作用、爱国情感的激发作用、创新精神的激励作用等。在大学生认知体系形成过程中,只有当大学生将感性认识经过综合处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够将认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教育熏陶正是能够产生这种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如何将红色文化更有效地融入新工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红色文化融入新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产生不同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思想文化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会被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观念会桎梏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以,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促进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先进的理念、开放的思想,是激发社会活力的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三者是一脉相承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中国国情,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新时代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新时代新工科高校的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这更需要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因此,要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融入大学生认知体系,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使之成为激励当代大学生坚持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力量。
二、红色文化融入新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
(一)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建立新工科背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必然要求
“新工科”概念于 2016年被提出。2017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决定开展新工科研究和实践。至此,新工科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全面展开。新工科建设是系统工程,是适应当今我国科技迅猛发展、创新需求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新发展阶段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今后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必由之路。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基于此,要适应新工科发展需要,必须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一方面,在思政课教学中,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这既需要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积累一定的理论功底,又需要大学生走出课堂感知社会的变化。除了课堂上的常规教学,学校还应组织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链接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际,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探求新知、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深化思政课改革与创新,使思政课符合时代的现实需求,符合工科高校建设新工科思政教育的现实需求。
(二)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继承革命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基于此,如何结合工科高校自身特点,将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工科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红色文化为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伟大梦想提供精神力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发展,而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本身又具有创新属性。由科学、技术凝练而形成的知识最终将汇入文化的河流。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在工科大学中尤为突显与直观。所以,将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新工科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符合中国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现实状况的要求。
(三)对于促进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的必然要求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板块,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注定是一个文化融合的繁荣之地。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诸多文化,这些文化在各个时期指引着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经过各个时期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构建的特有文化体系和精神样态。红色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厚重的历史韵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之源。
新时代的大学生担负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重任,而大学时期也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红色文化融入新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新工科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够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形成正确的认知体系。基于此,新工科大学生在学习掌握先进科技理念的同时,要构建完善的认知体系,致力于为未来的国家发展发挥作用,提升国家整体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促进文明发展等,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三、新工科高校大学生认知体系的形成过程
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历史过程中,无论是标志人类进化开始的东非古猿、直立人,随后的尼安德特人、智人,还是进化至今的现代智人,在每一个时期,都积累了一种人类特有的财富——文化。各时期的人类根据环境、认知、观念、信仰等各方面因素,创造了极具时代特征的文化。
文化是人类不断进行认知活动的产物,又会反作用于认知。文化中的价值观、信仰、道德准则等信息会通过多种形式全面、深刻地影响人的认知。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3]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认知被认为是人的心灵的表征和过程,包括思维、语言运用、符号操作和与之对应的行为。在认知科学中,认知是指信息的规范提取、知识的获得与改进、环境的建构与模型的改进。认知包括动态认知和具化认知。[4]从哲学角度看,认知包括通往知识的状态和过程,认知是过程,知识是认知的结果。
认知并非简单的信息处理过程,而是对接收到的外界视觉、听觉、感受等信息,经过内在固有认知体系的处理后,通过具体行为表达出来的复杂过程。人类的认知体系并非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的年龄、经历、经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由于人在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水平上存在差异,即人脑对于外界信息的加工能力有差别,导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体系。而大学生正处于认知体系建立及修正的最佳时期。首先,在人体机能方面,这一阶段大脑的信息处理效率和逻辑推理能力都处于认知体系建立的良好时期;其次,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外部的信息刺激为其认知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最后,与有不同认知体系的个体的沟通与交流,成为大学生自身价值体系形成的重要源泉。这一时期,大学生认知体系的形成过程如图1所示。
新工科教育更注重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对信息的接收需要视觉、听觉、感觉的全方位刺激,才能确保传授的知识被接收,进入其原认知体系,并经过大脑的处理,影响其具体行为。大学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重构认知体系。
四、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新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新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全方位适合大学生的认知形成过程和认知偏好,需要高校教师探寻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将其富有创造性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一)以“文化+”为根源,实现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大学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以“文化+”为根源,以新工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并举,改变以往重理工实践、轻人文知识的习惯,以达到新工科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创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使新时代红色文化教育與工科专业课同向同行;探索将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工科高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之中的方式,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三全育人”、校园文化建设等,才能从根本上做到文化与科技知识相融合,符合新工科高校大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认知偏好。如发展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信息输入,并确保信息被有效接收,从而促进新工科高校大学生认知体系的发展。加快培育文化创新人才,增加人才输送,有效加强文化与科技发展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实现新时代红色文化等先进文化与新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最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二)以“大数据+”为平台,实现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发挥“大数据+”的创新驱动作用,整合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精神资源、物质资源,建设统一的服务平台,既能有力推动红色文化与大数据融合发展,让革命精神在互联网中传播,又能让大学生更便捷地接收到更加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一方面,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范围广等特性,将其用于红色文化的传播当中,为工科高校大学生带来更符合其认知偏好的红色文化传播新形式;另一方面,将大数据资源与原有的红色文化物质资源、传播途径相结合,使其一体化,并全方位地融入新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更切实地融入大学生的认知体系。
(三)以“科技+”为驱动,实现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要讲好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可以结合多种科技手段,将其作为工具和载体,进行全方位、多手段传播。我们通过“科技+”革命故事、根据地场景再现等方式,真正做到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褪色,使革命英雄在新媒体技术中新生,革命历史在虚拟现实技术中重现,革命遗迹在高新技术中得到保护;通过“科技+”的方式,使红色文化资源的展示不再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从而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将博物馆投影到教室中,大学生仿佛置身实景,在教室里虚拟参观博物馆。这有利于提高新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形成对大学生的正向认知引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
[3]彭聃龄,陈宝国.普通心理学[M].6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2.
[4][美]彼得·卡鲁瑟斯,[美]斯蒂芬·斯迪奇,[英]迈克尔·西格尔.科学的认知基础[M].范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ii(从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