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懒”老师

2024-06-01 06:33:06郭学萍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4年3期
关键词:双减老师

摘  要:做个“懒”老师,从有效备课做起;尝试“翻转”课堂,让学生走到“台前”,鼓励他们多说话,看他们表演;在作业批改上动脑筋,让学生先自己改;培养“阅读小导师”,他们精读后与他人分享;课前预习作业简简单单——只有一项批注作业;精简作业数量,从各方面精简。“懒”需要智慧和策略,更需要高情商;需要把零散的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懒”是创新的温床。

关键词:“双减”;“懒”老师;精简作业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风凉飕飕的,沁人心脾。我骑着那辆绿色的小自行车行进在去学校的路上。时间还早,我停下来,在路边买了一盆绿色的植物。葱茏的绿叶渲染了我的心情。美好的一天开始!

时间还不到七点半,学生已经到得差不多了。当我走进教室时,他们正在晨读。班长像个小老师似的,威严地站在讲台前。我没有作声,悄悄地从教室里退了出来。这学期,我要做个“懒”老师,让学生学会“自治”。

做个“懒”老师,我是从有效备课做起的。备课不是为了给别人看,更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我拒绝做简单的文字搬运工,把别人的教案一篇篇地往自己的备课本上“搬”。我习惯从班级学情出发,坚持“化繁为简”“一课一得”的训练原则,让学生在课堂中央,让语文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魏南江教授说过,一节好课应该是在预设和非预设之间。这给我备课时“偷懒”提供了一条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领导问我:“你的教案怎么写得这么简单?”我就说:“这好比齐白石的画。留白的画面越多,想象的天地就越广,生成的空间就越大。”

做个“懒”老师,我会减少说话时间。以前,我会在课堂上“叨叨”个不停,苦口婆心地想要“灌”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所谓知识。随着课改的推进和阅历的丰富,我开始反思,并尝试“翻转”课堂——让学生走到“台前”。我鼓励他们多说话,看他们表演。我不再心甘情愿地演独角戏,而是想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说起来,演起来。我会让自己上课时说话的时间和学生上课时说话的时间保持平衡,借机让自己的大脑在短短四十分钟里有短暂休息的机会,为更科学地开展下一步的教学“蓄能”。也许你会问我:“这样上课可能会有多出来的时间,多出来的时间干什么呢?”我要告诉你:“很简单,让学生写呀!写写词、造造句、做做课堂小练笔。”

做个“懒”老师,我在作业批改上也动起了脑筋。尤其是人人喊头疼的作文批改,我已找到了一条“偷懒”的捷径。我把学生按四人一小组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批改四本作文本。我先把批改符号教给他们,再把本次习作的要求写在黑板上,然后指导各小组对作文进行第一次批改,小组长整理小组意见后记录下来。等他们看完一遍我再来看,就轻松多了。于是,我会在作文本上直接写:“支持小组的批改意见!”

做个“懒”老师,我会培养“阅读小导师”。我对培养自己的“阅读小导师”充满热情。选拔的过程并不难,关键在于“培植”,让“阅读小导师”们清楚“我能干什么”“我该怎么干”。我的惯常做法是:先通过“民主+集中”的方式,确定每学期班级的“推荐阅读书目”。如果是20本书,那就选20位“阅读小导师”,每人认真研读一本,做PPT,并利用“午间真空阅读”时间分享。

做个“懒”老师,我给学生的课前预习作业简简单单。“双减”落地一年多,在“严格控制”学生书面家庭作业的大背景下,我会跟学生共同享受整本书阅读好时光。整本书怎么读?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读?还是用批注式阅读法“逼”着学生咀嚼语言文字,体会书中有新鲜感的词、句、段?答案当然是后者。所以,我的预习作业只有一项——给课文做10处批注。

做个“懒”老师,我会精简作业数量。我的语文作业一贯偏少,机械性的抄写更是少之又少。每天午饭后,满操场疯跑、快乐踢球的恐怕就是我那个班的学生了,他们的淘气是全校有名的。我愿意接纳他们全部的缺点和野性,愿意以“毕竟都还是孩子”为由率先站在拒绝带着学生“卷”的大门前。原来准备每个生字抄10遍,后来改成抄4遍(有好事者做过实验,生字抄4遍记忆的效果最好)。现在,就连这4遍我也不让学生抄了。我告诉他们,只要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即可。原来每天要写的日记,现在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五人一组,大家轮流记,一周只轮到一次。原来每天中午我都要抄一黑板的作业题给学生做,现在我对学生说:“中午不写作业了,咱们一起看课外书。”在我看来,“双减”背景下,最好的作业就是——读书。

有了这样的心态,我的语文教学一直淡定而从容。我不会因为学生考试成绩的偶尔起伏就沾沾自喜或不知所措;不会因为期末考试临近就轻易改变自己一贯坚持的教学主张。虽然分数是每一位教师不敢忽视的要素,但是语文教学除了我们想要的分数,一定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兴趣,比如习惯,比如能力,比如热情。

当然,我也会冷不丁地来个突然袭击。比如周一升旗仪式结束,我会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稿纸,“命令”他们以《升旗仪式》为题,写一篇即兴小短文。当看到他们一个个抓耳挠腮、无从下笔的时候,我便得意地拿出黄蓓佳的《今天我是升旗手》,从容地翻到书的结尾,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

八点整,操场大喇叭里的《运动员进行曲》准时响了起来。楼梯上一片脚步声,各个班的同学潮水一般从教学楼的上下几层涌了出来,有秩序地往操场上移动,各就各位,整齐而迅速……像旋风刮过,感觉中有“哗——”的一声响,上千张葵花一样的面孔朝着太阳转了过去……旗升得越来越高了。肖晓的脑袋仰得跟后背几乎成了一个直角了。这时候他感觉太阳的光芒“轰”的一声跳进了他眼睛里……他在心里快乐地叫着:太棒啦!

学生目瞪口呆地听着。我说:“黄蓓佳阿姨的這本书,绝大部分同学都读过,可是有几个像我这样投入地朗读过?升旗仪式每周一都举行,可是有几个同学认真观察过,并像黄蓓佳阿姨这样细致入微地描写过?我们常常埋怨没有作文素材,其实作文素材无处不在,关键是你有没有留心观察、勤于积累的习惯。”尤其是到了期末复习的紧张阶段,看着学生被迫接受各门功课的“狂轰滥炸”,在无边的题海中无奈地挣扎,我柔软的内心便滋生出些许怜惜。“终究都还是孩子”,弦不宜绷得太紧,否则会断的。于是,我对学生说:“我的语文复习课不做试卷,我带你们看《子午书简》。”学生欢呼雀跃。我在他们期待的目光中,从容地播放“我向大师学读书”等系列文章。我和学生一起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的《我的读书经验》,还把冯友兰先生的四条读书经验醒目地写在黑板上,并提醒学生记住:(1) 精其选;(2) 解其言;(3) 知其意;(4) 明其理。

此外,我们还读了大文豪鲁迅的《随便翻翻》,当代作家王蒙的《学习是我的骨头》……那些平时叽叽喳喳似乎总是不安生的学生,这个时候都变得格外安静。看着他们专注的目光,我心里格外踏实。崔峦说,语文即生活。我喜欢在生活中捕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我所用。

都说“巧娘拙女儿”,我这个“懒”老师还教出不少“巧”学生呢!因为学生都知道我“懒”,所以平时都爱帮着我动脑筋。有时,连出试卷这等大事我都交给他们去做。他们出好了卷子,我说:“同座位交换着考一下,再互相批改一下。”好家伙,连印考卷的油墨钱都替学校省了。你别以为学生不愿意,他们乐此不疲!谁不想当一下小老师,体验一下难倒别人的快乐?

当然,做“懒”老师也是有“懒”经要念的。我把“懒”经的真谛告诉大家:

(1) “懒”需要智慧。对学生的激励和唤醒,离不开教师心从底里流淌出来的真诚。

(2) “懒”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高情商。不要以为你所做的所有的家长都会理解。所以,前期的有效沟通很重要。

(3) “懒”需要把零散的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你要像巴顿将军一样,能够俯瞰全局,做到开合有致,精准把握。

(4) “懒”是创新的温床。不要简单地以为“勤能补拙”,如果不动脑子,越勤快,越可怕,因为学生会被你一起“拖累”。

(郭学萍,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三级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主持的“儿童文化视野下‘小学创意写作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成果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优秀校本课程一等奖。著有《接手新班》《长辫子老师漫读必背古诗文130篇》《诗词中的创意写作课》等。)

猜你喜欢
双减老师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老师,节日快乐!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