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 魏士钜 韦艳冉
基金项目:2017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典品读教学方法实践”
(17JDSZK103),2023—2024年度东北大学党建研究课题项目“高质量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实践与经验研究”(DJKT2023-YB07)。
摘 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内在特点,有着显著的思想性与育人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资源。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筑牢意识形态堡垒的必然选择、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有效手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力抓手。本文围绕增强教师素质,提升融入能力;转变教学方法,创新融入方式;重视过程考核,完善考核机制等三个方面,探析了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1]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已经证明,只有被科学的理论武装起来,才能保证革命、建设、改革等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是维护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理论指南,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理论来源。离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让学生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自信,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物质力量,同时也有助于将学生培养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汇聚磅礴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内在特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真理性、思想性的载体,有着历久弥新的永恒精神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资源。[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内在特点,为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可能性空间与合理性依据。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有着鲜明的理论性特征。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始终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认为任何理论都应服务于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拥有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分析与思考,还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正确行动指南。其实践性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理论体系,会根据实践的发展进行更新与完善,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实践的需要。
(二)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集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推动社会变革的科学理论,始终指向社会问题与阶级矛盾,将解放无产阶级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政治目标,是广大马克思主义者推动革命与实现解放的政治宣言与指南,体现了深刻的政治导向。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支持与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还以学理性的方式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理论探讨,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为无产阶级认识并改造世界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持。
(三)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其所处时代,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从而呼吁实现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着争取社会公平正义和全人类解放的崇高价值追求,其高尚的价值性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区别于其他社会革命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科学理论有着知识性特点。其知识性也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知识智慧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价值追求,使其蕴含的理论原则与无产阶级的价值目标相结合,为无产阶级推动人类解放提供理论支持与思想支持。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资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智慧结晶。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筑牢意识形态堡垒、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具有积极意义。
(一)筑牢意识形态堡垒的必然选择
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担负着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捍卫大学生意识形态高地的重要职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因其鲜明的意识形态底色,有助于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顺利开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波谲云诡,给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新的考验。高校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优势,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在抵御各种外界风险考验的同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
(二)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有效手段
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题中应有之义。高校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使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践行“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散发着真理的光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教师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育人优势,并将其灵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在课堂上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解读好、传授好马克思主义,充分发挥其价值导向作用,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上不断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断提升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思维能力与理论水平,使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地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伟大使命,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培育“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大学生。
(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力抓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追求理论内容的讲授,还追求将理论力量转化为实践动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革命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理论成果,并在之后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深化与发展,激励着无数马克思主义者接续奋斗。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所思、有所得,感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强化自身的政治认同与情感认同。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真理力量才能真正转化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实践伟力。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4]这一论述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明了前进方向,即应保证教师素质、教学方法、考核机制三个方面协同发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机融入。
(一)增强教师素质,提升融入能力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5]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并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教”马克
思主义经典著作,才能更好地履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宣扬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荣使命。
第一,教师要“真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篇目众多、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思政课教师若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首要的是怀揣赤诚之心,学习经典著作,丰富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增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第二,教师要“真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政課教师不仅要读懂、读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还要读懂、读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深刻认识并把握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以经典著作来涵养理论知识,升华精神境界。[6]
第三,教师要“真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在于它的真理性。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唯一信仰。如果一个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教师去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传播,不仅会摧毁自己的精神家园,还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教师要“真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政课教师要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远度,按照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任务,从而更自觉地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火热实践中。
(二)转变教学方法,创新融入方式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7]。教师要转变“大水漫灌”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创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融入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实现“精准滴灌”。
一方面,教师应该动态分析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认知层次与接受程度,选取适宜的著作篇目进行教学。不同年纪、不同专业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程度不尽相同。教师应该选择与课程相符合的经典著作进行融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既要关注课程设计的需求,又要兼顾学生的理论接受程度,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入课堂教学、入学生头脑。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贯穿思政课的全过程,重视实践教学的融入。教师应根据学生
的理论基础和课程体系的特点,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贯穿思政课的总体教学过程、每门课的教学过程和具体每节课的教学中。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生活感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和进度向学生提出具体问题,成立读书会或汇报小组,适当开展读书会汇报、辩论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认识。
(三)重视过程考核,完善考核机制
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思政课,教师要优化课堂设计。同时,高校要建立一种更加恰当的新型考核机制。与传统考核机制侧重结果性考核不同,新型考核机制还重视过程性考核,实现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兼顾。[8]
一味地强调结果性考核造成学生过于重视期末成绩,忽略了平时的学习与积累,此举不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思政课堂教学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诸如课堂讨论、读书会等都是影响结果性考核的重要内容,没有这些过程的学习就难以形成最终的有效结果。为完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机制,高校应该重点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过程,通过课上教师领读,课下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方式,有依据地制定各个环节的考核细则,保证过程性考核的有理有据有效。注重过程性考核不是简单地调整结果性考核的比例,也不是忽视结果性考核,而是要探索构建科学多元的考核体系,将课堂讨论、课下学习、期末考试等纳入其中,综合考查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程度、学习态度与理论知识掌握水平。[9]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作用不可替代,其地位也永远不可动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高度契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质教学资源。高校应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学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强大思想力量,从而帮助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更好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20:519.
[2]鲍金.论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2022(7):48-54.
[3][7]中央国办印发《意见》 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
[4]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5.
[6]竟辉.新时代发挥思政课教师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和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1):113-118.
[8]白双翎.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1(9):49-55.
[9]韦勤.加强过程性考核,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9(19):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