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皓燕 张爱平
摘 要:“大学高中”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合作机制的建立,可以保障和促进“大学高中”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序进行。金陵中学一直坚持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努力探索了“大学高中”贯通培养合作组织机制、教学研共同体建设机制、合作课程创新机制、合作课程管理机制、合作定期交流机制,形成了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合作的新机制。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大学高中”贯通培养;合作机制
*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新发展理念下‘大学高中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径与机制研究”(批准号:DHA2103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大学高中”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对国家“新发展理念”的回应、落实和丰富,体现并顺应了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规律”。金陵中学积极探索“大学高中”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改革,多年来,一直坚持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合,探索了贯通培养的合作机制。
机制,原意指机器、机械、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也指有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机制”一词被广泛延伸到很多其他领域。从系统论角度看,机制指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系统及其运行原理。机制被延伸到人类群体合作行为领域时称为合作机制,即合作主体为提出、决策、达成、执行、实现合作目标、行为等的规则制度。合作机制是各方为达成共同目标而确定的一系列规则、操作程序、角色分工、沟通协调等。它可以促进合作各方之间的互动互信,提高合作效率并确保每个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大学高中”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合作机制主要包括:合作组织机制、教学研共同体建设机制、合作课程创新机制、合作课程管理机制、合作定期交流机制。
一、 合作组织机制
(一) 有政策支持
2021年1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南京市人民政府和南京大学共建“南京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首批重点事项合作计划》,南京大学与金陵中学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品位,积极探索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等深度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全力推进新课程标准下的育人方式转型与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新理念、新经验和新成果。
2020年9月28日,“南京大学金陵中学”授牌暨首届“南大班”开班仪式成功举行。南京大学、南京市教育局、学校领导班子和部分师生代表出席仪式。我校1968届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祝世宁受聘成为我校首届“南大班”名誉班主任。
(二) 有组织保障
为了更高效地规划“大学高中”贯通培养目标、实施方案与路径,学校成立了合作办学处,专门对接国内大学与金陵中学贯通培养事宜,设分管副校长。金陵中学和南京大学双方互派领导到对方单位挂职,成立协调机构,定期举行会议,评议共建成效。
(三) 有制度保障
1. 校际合作保障
学校先后与国内多个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并举行挂牌仪式。合作协议的签订,明确了双方的职责和开发的项目。
近年来,金陵中学与南京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形成了“1+1+N”共建方案,即形成了1个管理的机制,双方互派领导到对方单位挂职,成立协调机构,定期举行会议,评议共建成效;构成1个教学研的共同体;现在确定共建的“N”为8个项目。
2021年4月,与大连理工大学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2023年4月,与华南理工大学签订《华南理工大学优质生源基地协议书》。2023年9月20日,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群一行来到金陵中学,为华南理工大学在江苏的首个“繁星计划”培养基地授牌。由此,金陵中学正式成为华南理工大学“繁星计划”培养基地。2023年9月,学校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签订《“医学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框架》。
2. 项目(课程)实施保障
我们的“大学高中”贯通培养是真实高效的合作,所有合作项目的实施,都成立了项目(课程)工作小组,制订了项目(课程)实施方案,并全程对项目(课程)进行过程管理。
二、 教学研共同体建设机制
大学对金陵中学开放课程、场馆等资源,对学校发展予以师资及可能的经费支持。根据我们的具体需求,合作大学会选派优秀师生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对教师开展人文研学、科技研学、体艺研学、国际研学等培训活动,并面向学生开设讲座以及选修课程。金陵中学为合作大学本科生、硕士生提供普通高中、国际高中课堂教学、课程基地、实验室管理、行政管理等岗位的实习机会,并選派优秀教师作为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生的实践导师,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
以南京大学与金陵中学的教学研共同体建设为例。南京大学对金陵中学全面开放课程、场馆等资源,并对学校发展予以师资与经费支持。同时,建立对口金陵中学专家库,结合高中的发展需求,开设选修课和系列讲座,选派优秀师生参与学校课程建设,面向金陵中学教师开展培训活动,每年选拔1位教师就读南京大学教育博士。金陵中学为南京大学本科生、硕士生提供普通高中、国际高中课堂教学、课程基地、实验室管理、行政管理等岗位的实习机会,并选派优秀教师作为南京大学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学生的实践导师。
2022年8月1日—3日,金陵中学组织教师在南京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开展暑期教师教育教学研训,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锋,开展了《当前国际形势与世界政治经济新变局》的专题讲座。朱锋院长为老师们带来了一场具有全球视野和历史观、大局观的国际关系分析。他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与气候变化的三重叠加效应冲击下,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紧张、尖锐并充满了新的不确定性;面对中美关系的质变,中国需要理性、准确和客观的国际意识,更需要清晰、冷静和深刻的战略眼光。
三、 合作课程创新机制
大学与高中是两个相互关联而又完全不同的教育阶段,如何实现学生在这条贯通道路中全面而持久的发展?高中有特定的教学任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得到大学的哪些帮助?学校合作办学处与课程教学处牵头负责与大学指定联系人对接,定期召开研讨会,共同探究合作课程的创新,逐渐形成浸润式、成梯次的科创课程体系。
(一) 优化全员参与课程,扩创新“基数”
这一板块强调学校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学生的需求,开设一系列具有贯通性和多元性的选修课程。通过这些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我们打通大学和高中课程的联结,使特色化的校本选修课程群建设体系化和制度化,为学生提供更加开阔、更有品质的课程选择。
在高一两学期的周二、周五最后两节课,结合高校、研究院所和其他社会力量,累计开设数十门任务驱动类的科技创新选修课程,为愿意钻研的学生提供相关专业领域进阶成长的空间。此外,每一位学生都会在每两周一次、长达两年的研学课程中经历创造性思维训练、文献调研与综述、初步选题训练、中期研究训练和科技论文撰写与答辩。作为全国“研究性学习”课程实验的起点,研究性学习与理科实验课程、选修课程相互配合,成为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实践、实现科技成果的重要舞台。
2021年,南京大学电子信息国家教学实验室金陵中学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在金陵中学正式授牌成立。南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全面入驻我校,南大、金陵中学强强联手,共同开发课程,建设实验室,培育科创项目,开放高校电子类竞赛平台等。基地主要开设了三门课程:《智能硬件的构成相关技术简介》《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无人机实践课程》,共计14个课时,惠及高一全体学生。为了更好地适应高中生学习特点,两校密切互动,优化课程,更新技术载体,以树莓派、Arduino、ESP32、立创EDA、生成式AI等工具,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系统了解电子学科特点,激发学习热情,点亮科技梦想。不同于传统意义上高中生走进大学的体验学习,在南京市与南京大学深化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中,两校从课程教学和学生活动出发,在课题引领下,构建实践范式,建设创新实践的项目群,以期学生能运用最新的科技创新工具,融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实现技能的重复。
如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金陵中学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逐步建设了开放性的多级实践课程,即以学期为周期的《电子创新实践》等选修课、以学年为周期的《EEGeek(电子极客)》等社团课,部分实践成果也成功融入金陵中学通用技术必修课程中的电子创新应用模块,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
除此之外,学校与南京大学合作开设整本书阅读课程,与南京医科大学合作医结金南课程,等等。这些高端学术文化引领的前瞻性课程,进一步打开了学生的视野。
(二) 配置高端资源,塑创新“高峰”
在扩大创新“基数”的基础上,学校通过中考成绩、必修课程的评价指标等等,筛选和选拔具有拔尖创新能力的人才,将宝贵的“与科学家一同研究”的机会通过相应平台进行资源匹配。
1. 成立“南大班”,规划大学先修课程
南京大学和金陵中学共建“南大班”,由南京大学提供网络课程资源,金陵中学“南大班”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选择先修课程学习,南京大学负责指导和考核。学生完成相关课程,进入南京大学学习后,申请学分免修。
2. 南京大学助力学生学科竞赛课程
南京大学遴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参与金陵中学学科竞赛课程建设,组织学生竞赛集训,提升學科竞赛能力。此外,组建由南大学生组成的学科竞赛辅导团。每个学科由南大遴选10名学生(有学科竞赛背景,获得过省级赛区一等奖及以上奖项的优先,以本科生为主,年级不限),每周固定一次时间到金陵中学参与辅导、答疑。省赛前,各学科根据需要,聘请南大相关学科专家进校辅导,开展集训活动,帮助学生制定冲刺方案,对特别优秀的选手进行重点答疑和个别辅导。
3. 设立“南大金陵中学”准博士培养站
2010年10月,由南京大学和金陵中学共同策划的“准博士培养站”正式开启。双方以南大微结构国家实验室为活动基地,金陵中学入选此项目的学生每双周周四下午前往南大实验室,在导师指导下感受科学研究氛围,了解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并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
4. 启动“东大金中”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
2011年5月,东南大学和金陵中学共同举办的“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在东南大学启动。东南大学提供信息、电子、自动化、生物医学四个优势专业供学生选择,并按照不超过2:1的比例配备导师。学生利用一年的时间在导师及其团队指导下提前学习一些大学课程,了解对应专业的学科特色与发展前景,进入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经过严格的开题和答辩后完成一篇相当于本科毕业水平的项目论文。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已举办四期,正在进行的第五期项目,是东南大学向金陵中学学子开放专业最多的一期,包括了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物理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和自动化学院。
5. 实施“中科协金陵中学”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
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即英才计划,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教育部自2013年开始共同组织实施的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学科,并由15个省市、20所高校等参与培养,旨在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善于解决问题的中学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四、 合作课程管理机制
与高校合作的所有课程,学校都制订了相应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机制、课程评价。以大学先修课程为例——
南京大学每学年为金陵中学提供10门具有大学水平的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高一、高二)提前接触大学课程内容,接受大学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训练,享受符合其能力和兴趣水平的教育,为其大学学习乃至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课程门类包含人文类、理工类等领域,以基础学科课程为主,兼顾一定的实用性,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力学、化学与社会、生物化学原理、通用学术英语、文学写作等。学生可在南大现有线上资源中遴选,每学年由金陵中学课程教学处与南京大学有关部门商讨具体的课程计划与实施方案。
每学期由年级会同教学处遴选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120名,以“南大班”为主,其他学生择优选拔)参与大学先修课程的选课,请南京大学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到校举行开班仪式;学制为1年。
南京大学授课教师为金陵中学学生制订专门的学习方案,开辟线上答疑通道。每半学期聘请有关教师到校进行一次线下指导,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结业考核。根据成绩,判定是否合格,能否给予学分。
参与南京大学先修课程的同学进入南京大学后可以免修相关课程,南京大学教务部门认可学生所得学分。南京大学的教授到金陵中学授课,计入工作量。
五、 合作定期交流机制
定期交流可以使合作双方增进了解,加强情感沟通,增进相互信任。参与项目的授课教师定期交流,了解项目运行情况,对课程设置提出改进建议。校领导与组织层面定期交流,及时优化课程管理,为下一阶段的合作推进做战略规划。
参加“南大班”、准博士培养站、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的学生,学校为他们配备了导师。 一般情况下,一位大学教师带3—4名学生,像带研究生一样带金陵中学学生,定期与学生交流指导,经常为他们答疑解惑,一起选择课题、做实验,完成课题。
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南大班”学生去南大参观学习,与导师交流。2023年10月12日下午,南京大学金陵中学2023級“南大班”学子走进美丽的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开启了梦想学府的探索之旅。南京大学本科生院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李孔文向“南大班”的学生表示欢迎,并向学生代表赠送南大校徽。她在致辞中说:“南京大学和金陵中学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联系,两校有很多共同的杰出校友。今天的参访只是两校之间的活动之一,希望大家在未来南京大学和金陵中学之间举办的各项活动中,抓住每一次和南大深度接触的机会。”这次参观活动,李孔文主任还给学生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去感受南京大学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第二,去感受南京大学卓越的人才培养实践和学科建设成效;第三,去感受南京大学美丽的校园和校园文化氛围。在南京大学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金陵中学学子分成4组,分别参观了南大校史馆、杜厦图书馆、国家级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二源广场、星云楼“帝陵迷踪”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特展等地,开启了一段探索之旅。美丽的校园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浓厚的学习氛围、雄厚的办学实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黄皓燕,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教师发展处副主任,正高级教师。张爱平,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