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4-05-31 05:19:44陈平
天津教育·下 2024年4期
关键词:思达读思达教学法

陈平

当下的教学正从知识时代转向素养时代,学习的最终指向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输出,而是提升核心素养。因此,面对这样的教学需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要随之改革,以提高学习者的学科阅读能力、学科思考能力和学科表达能力,即读、思、达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分析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读思达”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读思达”教学法概述

“读思达”主要是指在学习某一学科内容时,围绕学习内容来进行高效阅读、深度思考和流利表达。阅读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学生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与核心,是学生独立意识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表达则是学生学习的归宿和提升,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也是体现学生学科素养的形式之一。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而结合当下的教学环境,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读思达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综合化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不再以单纯的知识输出为主要教学目标,也不再以书面的考核形式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路径。

二、“读思达”教学法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方式,只有掌握阅读技巧,才能够提高阅读效率,才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阅读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掌握各种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够完成知识的学习,进行自我提升,不断地丰富学科知识,增加知识储备。

(二)促使学生深度思考

在核心素养教学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维度进行思考,深化思考的目的,不再将注意力集中在浅层化的内容上,而是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身所学,调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进行全方位思考,以落实课程育人的教学要求,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三)训练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主要以书面考核模式来检验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而学生的其他能力得不到体现。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教師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其他形式的表达能力。对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训练机会,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读思达”三个环节贯穿了语文学科教学的始终,深化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方法,无论是从知识的吸收到知识的内化,还是从知识的获得到知识的输出,不仅强调了知识的来源与归途,也强调了知识的转化。阅读为思考提供基础,思考为表达提供依据,表达为阅读提供方向,三者相辅相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1.设计导向性问题,引导学生阅读。

语文中的阅读教学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让学生进行阅读的教学活动,而小学生学习经验有限,在阅读过程中缺乏方向的指导,阅读会浮于表面,不知道在阅读过程中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内容。对此,在要求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导向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阅读方向,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进而提高阅读效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12课《揠苗助长》和《亡羊补牢》时,初次阅读时,需要学生掌握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请阅读课文,并复述文章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围绕故事的几个要素来复述。基于这样的导向性问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文章的故事内容,还要思考如何围绕故事要素进行事件的复述,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发生的始末等,使学生在复述故事情节的时候更加有逻辑,复述的内容更全面,且在阅读过程中围绕这几个要素进行阅读,长此以往,有利于学生掌握相似文章的阅读方法。这几个要素在大多数的文章中都比较适用,在阅读过程中梳理清楚这几个元素基本上可以掌握文章大体要讲述的内容。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基础,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根据文章的写作特色来确定合适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根据指导方法阅读,进而在阅读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根据问题和任务来梳理文章内容。

2.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较强,喜欢参与各种活动,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相关内容的记忆才会深刻,更愿意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思考。

例如,上文提及的《揠苗助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农夫每天去田里查看禾苗的生长情况,以及最后农夫将禾苗拔高的情况。然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猜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并阐述自己猜想的根据。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阅读课文,并分享自己的猜想结果与教材的描述有哪些不同。

语文课本的阅读不一定都是有趣的,而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影响阅读效率和质量,也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发展特点,围绕文章内容来设计教学情境,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二)设计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1.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思考是学生吸收知识、内化知识的主要路径,只有经过思考,学生才会形成自己的意识和思维,才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会从阅读中认识世界,进而反观自身,认识自己。而小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认知系统,周围事物都会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因此,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教材上的文章作为信息载体,所传达的内容丰富,鉴于学生的认知有限,很难全方位地对一篇文章进行系统思考,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现知识的内化,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而不是浮于字面的阅读。

例如,上文《揠苗助长》的教学,学生初次阅读后,教师应该设计这样的问题:请独自思考,为什么禾苗死掉了,并阐述你的观点;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基于文章内容而设计,第一问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常识:禾苗的生长有自己的规律和生长习性。只有学生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识才可以知道为什么农夫拔高禾苗后会导致禾苗死亡。第二问则考验学生是否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迁移知识的能力,这一问也是文章核心主题的体现,是教学内容的升华。学生需要将人的发展规律与禾苗的生长规律进行有效结合,才可以得出更深刻的人生哲理,才会进行自我反省,根据自己的成长特点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减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焦虑。

由此可知,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不够科学,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停留在表面,学生不会去深入探索文章主题,也不会将文章主题与生活进行关联,得出具有哲理性的人生道理。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丰富和武装我们的大脑,减少不必要的生活烦恼,找到正确的生活导向。阅读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前人的智慧,为自身的成长提供养料,找到前进的动力,少走弯路。所以,对于认知不成熟的小学生,教师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积极部分,引导学生去探索,通过“思考”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组织讨论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性思维。

交流、辩证等讨论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与综合性,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事物,弥补自身认识的不足。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组织多样化的讨论活动,如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吸纳他人的优点来完善自己,进而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同时,讨论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文章内容,还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了解他人的思维发展水平,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意识,激发自身的内在学习潜力,激励自己去探索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守株待兔》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讨论活动:请围绕教材内容,说说你从该故事中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结合生活案例详细阐述。该故事中有两位主人公,一是农夫、二是兔子,站在不同的角度所领会的道理会有所不同,且学生的生长环境不同,结合的事例也会不同,因此所阐述的内容不同。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聆听他人的表达,会发现原来文章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进而丰富自己的认识。当结合生活事例来分析时,分析的好与坏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对文章主题的把握程度。在讨论中,结合自己的思考和他人的表述,学生能够完善自身观点,对“思考”的价值也会有更全面的认识,进而在日常阅读中进行思考,丰富自身认识。

(三)创新提问方式,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设计仿写活动,训练学生的基础表达能力。

语言的输出和表达是学生思考过程的体现,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而学生在传达自己的观点时可能会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即学生针对自己内心的想法,无法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传达给他人,这导致学生在交流的时候无法有效输出自己的观点,获得他人的认同。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需要加强学生日常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能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搜索到合适的语言,组织成完整的话语,与他人进行流畅的沟通。

对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时机,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如语言的运用不仅需要学生将简单的词汇组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句式,还要掌握一些语言修辞手法,使自己所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深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课《鹿角和鹿腿》 时,文章中的句子“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让阅读者感受到鹿角的美丽。在教学该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写,掌握这种修辞手法,这样,学生在后续进行表达时可以利用这一手法来装饰自己所表达的观点,进而使表达的内容更加深刻、形象,增加说服力。例如,在《揠苗助长》的主题讨论中,学生就可以这样表达: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会适得其反,就像鱼脱离了水,无法呼吸。这样的表达能够让读者深刻认识到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性。

可见,掌握基础的语言表达技能是提升學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这些基础技能融合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进行练习。

2.创新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言的表达能力还体现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上,即在思考某一问题时,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具有灵活的思维,可以快速做出反应。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围绕某一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好语言进行分享。像这样的活动,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扎实的语言基础,二者合一才可以使表达内容更符合题意。对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时,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答,也可以设计为书面形式的习题,让学生按时完成,或者举办辩论比赛,让学生分为两派,分别阐述。

教学活动如果缺少表达这一环节,就无法形成有效督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且思考不深刻。而小学生比较爱表现,会抓住所有的机会展示自我,希望获得认可。所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不仅可以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读思达”教学法有利于深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师不仅要深刻解读“读思达”教学法的内容,还要不断地优化教学方法,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将“读思达”教学法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思达读思达教学法
例说“读思达”在中考文化类试题中的应用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40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读思达”教学法的数学学科实践
浅谈“读思达”教学法之思与行
营造“六和”数学课堂 彰显“读思达”魅力
“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探究
考试周刊(2019年99期)2019-02-03 09:33:47
“想睡樊野没睡到,走红严重影响我约……”
燕园思达通“燕园”猿声啼鸣创“平台”
上海商业(2016年22期)2016-06-01 1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