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内涵特征、生发逻辑和实践路向

2024-05-30 08:56姚远刘刚刘贤锋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产业园区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姚远?刘刚?刘贤锋

作者简介

姚远(1981- ),男,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院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常州,213164);刘刚(1980- ),男,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教合作部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刘贤锋,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高职‘共享工厂育人体系研究”(20YJC880061),主持人:楼竞

摘 要 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任务提出后,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理念逐渐清晰,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具有丰富的内涵并呈现出空间上的地域特征、方法上的场域特征、要素上的集聚特征、结果上的共赢特征。宏观层面上的共轭逻辑、中观层面上的耦合逻辑和微观层面上的协创逻辑等三重逻辑的辩证统一构成了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逻辑框架。需要从遵循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紧扣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等创新实践方面推动改革不断深入。

关键词 产业园区;职业教育;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0-0030-06

2023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提出了基于产业园区的市域产教联合体申报和建设模式。2023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进一步提出构建“一体两翼”的战略布局,将“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列于11项重点任务之首,标志着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研读文件不难发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展现出以地方政府为责任主体,以市域为空间范畴,以产业园区为改革场域,促进“产”“教”两大主体深度融合的政策取向,即强调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一体化推动产业集聚升级、园区提质扩容和职业教育体系化发展,加快形成产教融合共生的良性生态[1]。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中国知网中以“产业园区”与“职业教育”为关键词联合进行搜索,发现研究成果仅有28项。虽然一些学者运用案例分析法,論述了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构建产业园区与职业教育联动机制的基本思路[2];或者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出发,论述了面向产业园区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路径[3];或者从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论述了构建产业园区、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多主体精准对接、系统融合的模式[4],但是,研究明显不足,研究成果的关联性不强,尚未构建起基于产业园区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完整理论框架。因此,在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中,开展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基于产业园区职业教育改革的内涵特征

基于产业园区职业教育改革内涵特征的研究涉及到“产业园区的内涵”“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的内涵”以及“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的特征”等基本概念,厘清这些概念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产业园区的内涵及主要学说

产业园区(Industrial Park)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产业园区的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深化。

当前,关于产业园区的相关学说主要包括场域说、要素集聚说、政策工具说、组织机制说等。场域说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为代表,认为产业园区是为了促进特定产业或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划定的设施完善、服务配套、集中布局并以生产性、经营性和区域性特征为主要目标的区域。要素集聚说认为,产业园区的本质是生产要素与产业资源在特定空间内的聚集。同类型的相关企业在特定空间内聚集会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汇聚大量产业链相关企业、资金、人才等要素,形成聚集优势,实现产业集聚效益[5]。政策工具说认为,产业园区是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有地理界限的特殊环境,是区域开发的政策工具[6]。组织机制说认为,产业园区不仅是一种场域,更可以看作是一种组织机制[7],是在政府主导下,政行校企密切合作,为企业提供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合作和共享资源的平台,促进企业协同创新并形成竞争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产业园区的类型和功能也在发生变化,从简单的工业园区和技术开发区发展到现在的创新园区、科技园区以及双创示范区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产业园区的组织机制也在随之不断发生进化。以上学说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产业园区的属性、特点和作用,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基于产业园区职业教育改革的内涵

综合以上关于产业园区的主要学说,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语境,可以认为“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是指在产业园区这一特定场域中,以职业教育改革作为核心链条,将产业发展需求和职业教育改革需求连接起来,利用产业园区的资源禀赋等有利因素,推动职业院校和产业园区的深度融合,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服务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和能力,推动产业园区甚至是区域内的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一是从形式上看,要探索构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职业院校和产业园区之间的合作载体及合作机制,更好发挥各方效能,拓展合作链条,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园区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是从内容上看,要推动职业院校进一步打开多元办学格局,主动走出校园、融入产业园区,改革办学模式和教育机制,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效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满足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需要。

三是从方式上看,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将产业需求更好地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四是从目标上看,要充分利用产业园区的平台和资源等优势,改变产业园区产业集中而院校分散的状况[8],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路,形成一种产业园区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和关键办学能力提升,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园区的良性发展,实现政府、职业院校、产业园区等多方主体共赢。

(三)基于产业园区职业教育改革的特征

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因其特定的空间、场域、要素、目标导向等而形成鲜明的特征。

一是空间上的区域特征。产业园区是改革发生的区域空间。区域发展理论阐释了地域内各种因素对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影响,为解释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区域特征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该理论指出,地方政府在地方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地方政府根据地区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需求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在产业园区内,地方政府更容易因地制宜地推动相关职业教育改革项目,满足产业园区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地方的产业升级和发展。该理论认为,地区的产业结构对当地的教育需求产生重要影响。在产业园区内,特定产业的集聚形成了对特定技能和知识的需求。职业教育改革必然受到这些产业需求的影响,更加着力于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该理论强调,资源配置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产业园区内的职业教育改革将促使教育資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等更加集中地服务于产业园区的发展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该理论还强调地区竞争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通过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人才与产业适配程度,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含量、降低运行成本,有效增强该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是方法上的场域特征。“场域”学说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这一理论认为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具体实践都是在某种“场域”或“场合”中进行的,而不是孤立进行的。“场域”学说揭示了社会实践是如何受到特定社会环境和结构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场域中的互动、竞争、合作等社会实践来塑造个体的行为和思想。借鉴“场域”学说,可以认为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是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政府等相关组织在产业园区这一特定社会环境和产教融合场域下进行的互动、竞争和合作的活动,其本质上是通过利益共同体的构建追求价值增值的生产与教育一体化的过程[9]。基于这一理论,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相关组织将形成一个利益整体,彼此之间互相影响、竞争与合作,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产教融合场域促使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和政府等组织的沟通和协作更为密切,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更加关注政府、产业和企业的需求,更好地面向未来发展,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三是要素上的集聚特征。产业园区在要素上集聚的特征使得职业教育改革所需的资源要素更为集中地在这个特定区域内进行整合和优化,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有利保障。第一,产业园区是政府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点区域,职业教育改革所需的政策、法规、制度等齐备,有助于职业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第二,产业园区内实训设施、科研设备以及技术、资金等齐全,能够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和条件保障。第三,产业园区内聚集了大量的生产技术人员、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为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实践教学、校企合作项目开发等方面的改革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第四,产业园区内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氛围浓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能够及时为产业园区其他组织共享,提高产业园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集聚到这个区域,进一步增强了这种集聚效应。

四是结果上的共赢特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是要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的发展机制,寻找到各方利益的契合点,形成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在要素集聚增益效应的作用下,产业园区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场域,促使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能够共享教育改革和技术创新的成果,为实现共赢奠定良好基础。此外,人力资本理论指出,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人力资本,可以促进企业和整个产业的发展,实现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根据这一理论,职业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使得产业园区内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这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政府、行业、企业教育投资的回报者,不仅提高了个体的人力资本水平,也为产业园区内的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而地方政府通过支持和推动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打造人才聚集高地、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回报。

二、基于产业园区职业教育改革的生发逻辑

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生发逻辑表现为宏观上的共轭逻辑、中观上的耦合逻辑以及微观上的协创逻辑。

(一)宏观层面上的共轭逻辑

共轭是指将不同领域或要素相结合,产生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效应或价值。这种结合通常发生在同等层面上,需要不同领域之间的要素在特定条件下进行联合,才能形成一定的互补或协同效应。事物之间形成共轭状态将产生新的优势:一是共轭体系结构相对稳定、要素联系紧密、整体功能协调、对环境适应性强;二是共轭状态是动态存在的,可以由某种状态进阶到下一个更高层次[10]。

产业和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产业园区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具有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相同目标,目标的趋同性是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两个不同领域实现共轭的前提和关键。然而,产业园区的发展主要受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利益的制约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主要受教育规律和社会效益的制约和推动,两者发展和改革的重点难免存在一定偏移,“融而不深”“校热企冷”等产教脱节情况就会出现。理论和实践均证明,单靠“产”或“教”单方面的努力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化解这些矛盾就需要兼顾产教双方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建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合作关系,最大程度地实现改革和发展利益的互惠共享,共轭无疑提供了很好的解决路径。共轭关系一旦形成将建立起一种稳定而紧密的产教融合模式和机制,引导产业园区内政策、资金、技术以及知识、人才等要素重新整合,促进产业和教育之间从相互配合到紧密合作再到相互依存、融合共生。

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的共轭逻辑是在宏观层面上将职业教育改革的路径和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捏合起来,既用职业教育改革促进产业园区发展,又借助产业园区的发展支持职业教育改革,“产”“教”之间相互赋能,形成正向反馈,促进产业发展和教育改革取得成效。这种共轭状态将职业教育改革与产业园区企业技术升级、产业转型发展深度绑定,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产业园区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内涵,促进改革发展在两个领域之间的同频共振,形成推动产业园区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更大能级。

(二)中观层面上的耦合逻辑

耦合是源自物理学中的概念,表示两个子系统或类之间的关联程度,并逐渐在其他学科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在生态学和社会学中,耦合是指生态系统或社会系统中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相互依赖关系可通过能量、物质、信息和资源等的交流来实现。耦合的强度和方式发生变化,系统的稳定性、韧性、适应性等也会产生变化。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耦合是天然存在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说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最大的发展优势,更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当前,職业教育改革的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这种转向的变化表明,职业教育改革不是简单地开展教学层面的改革,而是需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从教育供给侧向产业需求侧转变,全面改革办学体制、治理模式、运行机制和培养模式。事实上,产业发展也愈发依赖科技创新和高质量人才的支撑。因此,有机衔接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成为职业教育和产业进一步耦合的必然逻辑和现实动力。

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的耦合逻辑意味着在中观层面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中,要依托产业园区强化这种产教耦合关系:一方面,要发挥产业、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自觉,帮助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协助打造现代职教体系,共同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11],筑牢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另一方面,只有让职业院校主动融入产业,才能重塑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决心和信心。要促进职业院校探索区域,甚至组织层面的产教融合问题[12],在办学治理水平、办学资源投入、办学运行机制等方面拓展职业院校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路径,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职业教育在从“层次”向“类型”转变的过程中真正摆脱“认同危机”,成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教育类型。

(三)微观层面上的协创逻辑

协同创新是一种新型创新模式,是指多方参与者在共同的创新目标下,通过共享资源、知识、技术和经验,进行协作合作、相互补充,以提高整体创新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组织、机构或个体之间能够共同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信息和技术互补,从而达到更高水平的创新效果。协同创新旨在通过协作和合作,减少冗余,提高创新效率,进而推动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

协同创新需要具备一些关键要素。一是需要有共同目标和利益诉求。只有在共同目标的驱动下,才能形成有效的协作和合作关系。二是要做到开放互信。参与者之间要保持互信和开放的态度,愿意分享和交流知识、资源和思想。三是要具有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参与者之间需要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也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解决潜在的冲突和问题。四是有技术、资金等的支持。协同创新需要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并具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五是构建灵活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协同创新涉及多个参与者的合作协调,因此需要灵活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以响应各方需求并处理冲突。六是具有创新文化和氛围。协同创新需要建设创新文化和氛围,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参与者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敢于冒险和尝试。

产业园区恰恰具备“产”“教”协同创新的基本要求。一是产业园区内拥有丰富的技术、资金、设备、人才等资源,在协同创新中可以共享并充分发挥资源效能。二是产业园区内的企业、科研机构等各类组织虽然所处领域不同、发展阶段各异,但都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需求,并可在政府部门的倡导、支持下,共同组建协同创新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三是产业园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产业生态系统,具有比较高效的管理体系和沟通协调机制,能够有效整合园区内各方资源,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四是园区内的企业、学校和政府具有推动创新、促进发展的共同意愿,能够通过不断优化制度环境、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完善服务体系等,推动协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三、基于产业园区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路向

(一)遵循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产教融合原则。职业教育改革是涉及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决定了职业教育改革过程的复杂性。一方面,产教融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有利于在复杂的改革过程中保持清晰、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依托产业园区,坚持产教融合,有利于理顺区域内产教融合所涉及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产权保护制度和利益分享制度,打破产教融合各主体属性、产权归属以及所有制性质等壁垒[13],构建区域内“产业—科技—教育”相互促进、循环提升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生态。

二是坚持协同创新原则。深化改革必然要考虑效率问题,而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采取务实创新的手段和方法。坚持协同创新原则,有利于树立创新驱动理念,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促进知识、技术和资源的横向流动和纵向整合,形成共享开放的模式和格局。这种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整合各方优势,激发改革的创新活力,增强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推动职业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创新发展。此外,通过跨界合作、协同创新,有利于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取得改革成果。这些成果将有助于提振改革的信心、凝聚改革创新的合力,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在更大层面、更深层次上推动改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职业教育扩充和延伸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规模、投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正相关。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职业教育改革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等方面的问题,提高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将谋当下效益和谋长远效益结合起来。做到既用职业教育改革的可持续性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又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保证职业教育改革的可持续性,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提升职业教育改革的境界。

(二)紧扣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是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从技术技能服务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的角度看,技能转型反馈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着“时滞”现象[14]。要改善这种状况,就必须让职业教育和产业紧密结合,提高行业、企业在职业院校办学中的话语权,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构建产教融合的良好生态,促进职业教育区域化、区域职业教育产业化、产业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贡献度。

二是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提高质量、提升形象”两大任务既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从技术技能知识习得的具身性特点看,职业教育改革就是要巩固和完善以生产实践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范式[1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现代学徒制等育人模式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此外,还应打破职业教育的内循环和职教学生的固化身份,推动形成职普深度融通、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的良好生态,推动职业教育真正“热起来”“香起来”。

三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16]。“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深刻阐明了职业教育在培养更多样化人才、提供个性化的发展路径、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改革必须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加快实施职业教育现代化战略,发挥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积极适应多层次、多样化、高素质的人才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加快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工程,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并通过促进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分享,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减小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三)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等创新实践

一是抢抓政策红利,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在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中,以产业园区为依托,构建“政、行、企、校”实体化运行的“螺旋式”组织结构,加快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等创新实践,并在实际探索中丰富和完善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改革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促进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迭代升级,不断增强改革的科学性、前瞻性。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除产教融合操作层面的问题。首先,要推动产教融合实体化运行。政、行、校、企基于产业园区搭建产教联合体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构建混合所有制产教联合体,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产教融合实体化运作的规范性。要落实相关税收优惠等惠企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推进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赋予职业院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推动职业院校将自身发展与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技术变革趋势相结合,增强院校办学灵活性,在探索深化产教融合的本地策略和路径等方面先行先试、献计出力,促进产教从“偏利共生”走向“互利共生”[17],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三是坚持目标导向,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机制。首先,由政府部门牵头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明确市域产教联合体等产教融合创新载体建设的评价指标,实施多元全程评价和监督,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其次,要加强过程性风险管控,及时识别和解决改革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问题,确保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任务有序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第三,落实奖惩机制,采取相应的懲罚措施,强化责任意识和工作纪律,形成管理闭环。

参 考 文 献

[1]吴一鸣.市域产教联合体须精准把握角色定位[EB/OL].(2023-07-04)[2024-02-13].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07/04/content_626289.htm.

[2]许建领,李灵莉,卞飞.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应然价值、市域尺度与主要路径——基于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23(29):6-10.

[3]韩忠培.面向产业园区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路径与机制[J].职教论坛,2014(36):67-69.

[4]毛辉,杨菲,顾伟国.基于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4):40-45.

[5]甄杰,任浩,唐开翼.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历程、形态与逻辑[J].城市规划学刊,2022(1):66-73.

[6]王缉慈,朱凯.国外产业园区相关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8(2):1-7.

[7]路旭,曹静静,栾晓帆.武汉市创新城区的空间格局演化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8-14.

[8]聂强,聂蕊.园区模式: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路径[EB/OL].(2023-05-22)[2024-02-13].http://news.zgjrw.com/kx/2023/0522/67425.html.

[9]皮埃尔·布迪厄.科学的社会用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17

[10]李志峰,白佳冉,彭安臣.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共轭效应的制度逻辑——高校绩效管理纷争的破解之道[J].江苏高教,2023(11):39-47.

[11]曾天山,庄西真,宗诚,等.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3):5-12.

[12]郝天聪,石伟平.从松散联结到实体嵌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育研究,2019(7):102-110.

[13]余闯.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政策意蕴、学理逻辑与现实方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1):144-150.

[14]尉淑敏,和震.高等职业教育推动我国技能转型的瓶颈制约与实践路向[J].中国高教研究,2024(2):94-100.

[15]姚远,魏建军.论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逻辑理路与行动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1):58-64.

[16]马宪平,金钊.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2):1-6.

[17]周益斌,肖纲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生体的发展困境及推进策略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11):80-87.

猜你喜欢
产业园区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园区产业的投融资规划测算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浙江特色小镇初探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毕节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探讨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