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动能机制:价值、要义与路径

2024-05-30 14:53蒋士会张钰与陈露海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蒋士会?张钰与?陈露海

作者简介

蒋士会(1967- ),男,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桂林,541004);张钰与(1994- ),女,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陈露海,广东科技学院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青年课题“西部地区乡村本土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与机制优化研究”(22CSH034),主持人:歐阳修俊;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大课题“广西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体化策略研究”(2023JD08),主持人:蒋士会

摘 要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动能机制是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演化、动态生成的复杂系统。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动能机制的价值体现在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内在要求、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据此,职业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动能机制的核心要义包括:激活生产要素,乡村特色产业群建设;对接区域需求,培育乡村多元化实用人才;驱动空间效应,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发展;打破时空藩篱,铸就村民可持续发展样态。为保证动能机制的有效运转,可以通过建构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构建引—育—留全链式服务、推动文化+乡村深度融合和聚焦不同群体发展需求等运行路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 乡村全面振兴;职业教育;动能机制;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0-0058-0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且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在乡村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1]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教育力量,在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也愈发凸显。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3]基于“乡村振兴”,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在产业带动、人才训育、技术积累、社会服务、生产转化、生态重构、组织建设等方面的优势愈加凸显,在实践检验的同时也促进自身机能的完善[4]。对此,笔者认为,目前职业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需厘清两个问题:第一,职业教育究竟应释放什么动能,才得以助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等全面振兴?这是当前学界亟待探讨的理论议题。第二,职业教育应通过什么路径才能激发和保障这些动能的正常发挥,有效回应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诉求?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

机制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echane”,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5]。把机制的概念引申到教育领域,则形成教育机制。依据教育机制理论,教育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且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也影响着教育的运行机制,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对教育的诉求是变化的,对教育机制进行改革是一个持续的状态[6]。职业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动能机制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乡村社会发展的关系最为紧密。不同时期的乡村社会背景对职业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诉求呈现阶段性变化。在这种变化中,职业教育与乡村全面振兴趋于优化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动能反作用于乡村社会,最终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振兴。所以,职业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动能机制实质上是一个不断演化、动态生成的复杂系统,其内部结构、规模和要素等均处在变动不居的状态中。

一、职业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探寻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方位的振兴,其所承载的是农民、农业和农村“三农问题”的价值关联。故此,职业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动能机制的价值可从人才兴农、技术强农和产业富农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才兴农: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内在要求

培育农业新质人才①是推动职业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着力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7]新质生产力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主要包括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力是生产关系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核心要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农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待,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兼具职业性、教育性和技术性,应然承担着的责任担当与重要使命,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也要因时而动、因势而新。职业教育作为培育农业新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通过发挥育训并举优势的“孵化器”功能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系统性改造和创新性升级,培育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农业新质人才,继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主体自觉,促使职业教育在人才供给、智力支持等方面更有效地赋能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人力、技术等多方面支撑。

(二)技术强农: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石。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倍速变革,以大数据、传感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力的智慧农业发展迅速,对农村技术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下,“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导致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不足”[8]。职业教育在农业技术研发与攻关、成果转化与推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以技术研发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为牵引的驱动要素,通过职教集团、特色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等模式,以“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教合作”为功能载体构建农业技术研发共同体,深化科教融汇,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推动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结构质变,推动技术创新在全社会产生积极的扩散效应,促进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集约化、精准化、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加速农业经济的整体性迭变,最终重构城乡职业教育链与农业链的协同关系,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农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三)产业富农: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强调:把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摆在突出位置。然而,城乡之间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城乡要素自由、有序交流的体制机制壁垒尚未有效破除。《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9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8175元[9]。由此可见,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共同富裕迫在眉睫。根据OLS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投资职业教育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仅低于普通教育4%,同时分位数回归的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投资职业教育的经济收益在50、75分位点上分别高出普通教育5%、4%[10]。显而易见,职业教育进一步拓宽农民就业创业的增收渠道,持续性推动农民收入实现群体性和实质性增收,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助推农民增收,缩小低收入群体规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二、职业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动能机制的核心要义

基于职业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判断,职业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动能机制主要包括四个面向。

(一)激活生产要素,引领乡村特色产业群建设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高质量职业教育供给不是统一的、标准化的,而是差异化的、特色化的,其根本在于满足乡村发展需求的特殊性[11]。2019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依托种养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村文化等,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更好彰显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体现乡土气息[12]。乡村具有城市不可代替的地域优势,乡村产业要振兴,须在“特色”上下功夫,以“特”制胜。2011-2022年,农业农村部分批次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进行认定,每批次认定数量在300~450个之间,见图1。国家积极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村增量之势促使职业教育从“发展乡村产业”到“乡村特色产业”的动能转向,使职业教育成为乡村经济振兴的助推器。职业教育与乡村经济存在同频共振、联动共生的联结关系,推动乡村经济特色发展是职业教育安身立命之所在。职业教育主动适应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促进教育要素与产业要素的双向统整,有效推动人才交互、资金溢出、技术创新、信息交流、项目服务等生产要素向乡村场域的有序流动和高效富集,促使更多校企合作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地制宜地培育乡村特色产业群,打造品牌共创、链条共建的乡村特色产业经济圈,形成极具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效应。如重庆城市职业管理学院在9年的工作实践中探索出“党建引领、产教協同、资智助推、项目帮扶”的“1+2+3+4+N”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②,是助力“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重庆市云阳县泥溪镇打造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园、枞林村柑橘园和黑木耳产业基地项目,黑木耳、香菇种植规模分别达到100万段、100万袋,成为名副其实的重庆“黑木耳之乡”[13]。显然,职业教育通过要素集聚效应乡村特色产业群建设,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无法取代的功用。

(二)对接区域需求,培育乡村多元化实用人才

乡村全面振兴,人才培养是核心。人力资源是乡村全面振兴中最重要的供给要素,而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全面振兴新形势推动下,承担着培养数以万计高素质实用人才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需要根据乡村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乡村人才振兴对“人”的价值追求,明确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功能定位[14]。这就需要进一步澄明“乡村发展究竟需要什么人才,职业教育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什么人才”的供需逻辑。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全方位培养各类人才,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15]。据此可知,乡村人才结构的供需逻辑指涉规模、质量、结构三个向度。

第一,在乡村人才规模方面。职业教育精准对接区域乡村发展的缺口数量,最快速、最高效地通过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方式对既定的乡村人口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与改造,开发和挖掘隐匿在他们身上的潜能、知识等资本,并将其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在短期内培养大批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第二,在乡村人才质量方面。乡村经济已从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精细型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新兴业态的衍生转型对从业者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在全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0.8%,小学文化程度占13.7%,初中文化程度占56.0%,高中文化程度占17.0%,大专及以上占12.6%[16]。全国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占比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而且不同区域的乡村人才质量参差不齐,职业教育更要重点关切区域发展需求对高层次职业教育的质量要求,铸造高学历乡村人才输出的主阵地。

第三,在乡村人才结构方面。《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清晰指明了乡村振兴对人才类型的应然需求,即乡村治理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五类人才”[17]。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课题组对山东、广东、浙江、河北、湖南、江西等6省20个县(市、区)乡村人才振兴现状的调研指出,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农业战略科学家、创新团队比较匮乏,具有较强科技应用转化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企业技术人才存在较大缺口[18]。这迫使职业教育主动承担起培养乡村各类实用人才的教育使命,直接瞄准乡村场域“五类人才”的市场需求,推进乡村人才高效交互,厚植人力资本积累。

(三)驱动空间效应,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发展

乡村全面振兴,文化相承是灵魂。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的人文内核,潜藏着乡村人民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我国乡村社会正经历从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转向现代版的“城乡融合中国”,物欲的病态膨胀僭越精神的深层寻绎,将乡村文化囚禁于方寸之地,甚至产生了“文化断层”。教育作为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具有较强的价值引导作用,被赋予了振兴乡村文化的时代使命[19]。因而,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更应释放文化动能,自觉践行振兴乡村文化的时代使命。其中,职业教育驱动文化空间效应,主要包括乡村文化生活空间的延承和乡村文化生产空间的创生两方面。

第一,乡村文化生活空间的延承。乡村文化与乡村生活经纬交织、纵横交错,具有教育性、生活性和文化性三重属性。“文化基因”和“公益精神”传承是职业教育文化价值的内在要求[20]。乡村文化生活空间的意义延承以职业教育为重要媒介,以基因的表达形式注入生活和植入人脑,使之成为与人体共生共荣的生命单元。一方面,职业教育保持乡村文化的原真性和整体性,还原乡村文化的生存样态(譬如器物、技艺、仪式等方面),达成乡村文化对乡村人民行为规约的教育旨意、情感凝聚的生活旨要和衣钵相传的文化旨归。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承接着乡村文化从“技艺经验”到“技术知识”的逻辑转场,在与虚拟技术共谋的契机下创设认知、身体、环境三位一体的虚拟空间,从而寻求与现代元素的多维耦合,实现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二,乡村文化生产空间的创生。乡村文化具有经济性和文化性双重属性。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催生“乡村文化+旅游”“乡村文化+互联网”等新业态。乡村文化生产空间的创生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充当角色,借助跨界融合的类型优势,打破产业的原有界域,实现文化产业与不同产业的人才、资源等全方位、多维度的交叉重组。山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旅游管理、文化创意等专业,搭建“四零八乡”公益辅导体系,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和特色旅游资源,以文促旅、文旅融合,服务地方乡村文化振兴,组织10余场文艺下乡演出,创意墙绘3326平方米,协助建设了12个乡村技艺馆,策划组织了6次乡村民俗文化节[21]。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是实现乡村文化创新性传承的基本表达,最大程度地彰显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属性。

(四)打破时空藩篱,铸就村民可持续发展样态

乡村全面振兴,终身学习是关键。社会正义和教育公平的实现要求职业教育在服务对象、服务领域上进一步拓展,边缘群体的社会融入、弱势群体的就业培训、底层劳动人民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地位获得等当前的社会重要议题都需要新时代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在“兜底”中实现职业教育价值增值[22]。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新的使命和要求,重点关切乡村人民终身学习的教育需求,力求实现对教育公平的价值阐述与本真坚守,体现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使命担当。

第一,从纵向来看,终身教育群体面向全体人民。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更需进一步扩大社会服务对象范围,社会服务重点向乡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残疾人和特困家庭等弱势群体倾斜,彰显“人人出彩”的人民底色,激发乡村不同群体的最大潜能,汇聚乡村之群力与乡村全面振兴目标齐頭并进。我国积极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2016-2020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先后公布五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的名单,总数为263个[23]。见图2。

图2 2016-2020年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数量(单位:个)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

第二,从横向来看,终身教育时间跨度涵盖个体完整的生命历程。个体完整的生命历程不仅是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年龄发展阶段,亦是包括生存价值、生活价值、生命价值层层进阶的动态演进轨迹,这与乡村全面振兴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相吻合。故此,职业教育确保乡村人民在不同发展阶段获得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助推更高阶段的跃升,使之成为一个体悟生活意义、陶冶人文情操、闪烁生命灵动且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合格公民,建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乡村社会。

三、职业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动能机制的运行路径

职业教育应通过建构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构建引—育—留全链式服务、推动文化+乡村深度融合和聚焦不同群体发展需求的运行路径,继而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一)建构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实现产教要素耦合

特色产业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而生产要素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欲要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须承纳人才、技术、资本、信息、市场等生产要素与课程、教师、教材等教育要素的全息性融入和渗透,建构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

第一,资金聚集的深度融合。对积极参与产学研创深度融合的企业予以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税收减免、土地减租、金融信贷组合式激励的资金支持,持续优化政策扶持体系。此外,设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专项基金,服务乡村中小企业融资,降低资金申请门槛,简化申请审批程序,优化资金拨付流程,拓展资金融资渠道。

第二,技术研发的深度融合。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乡村企业的发展需求,量身定制“送技兴乡”的服务模式。针对乡村企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瓶颈,集中职业院校师生优势力量与企业骨干力量共同开展研发,并将研发成果转化成服务乡村特色产业的现实生产力。同时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基础上,适度把职业院校实训设备、教学场地、优势师资的调配权让渡给企业,引导职业教育的教育链与乡村特色产业的产业链深度融合。

第三,信息交流的深度融合。推动信息交流的跨界融合,能够提升信息的综合竞争力。职业院校、企业、政府、行业等社会力量要共建乡村产业信息智能管理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完善政策咨询、人才供需、市场监测、经济指数、趋向预测等功能,加强数据分析与预警,实现投入、产出、销售、分配一体化信息资源的有效统合。另外,明确参与主体的职责与权利,规范信息安全管理程序,以防止信息被非法泄露、篡改和损毁。

第四,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涉及课程、专业与师资。其一,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多维度深度解读和分析岗位标准,将新工艺、新标准、新技术及时纳入课程内容,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其二,校企共同建设专业标准。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基于产业链岗位对人才规模、质量、类型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精准对接。其三,校企共同享用优质师资。探索校企教师与高级技术人员双向流动制度,鼓励专任教师到企顶岗锻炼,遴选企业技术能手到校传技育人,促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知识的内在融通。

(二)构建引—育—留全链式服务,优化人才供需结构

深入调研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积极探索高层次型人才、骨干型人才、基础型人才动态式、层级式清单管理,推动引才、育才、留才三措并举,进一步优化乡村各级各类人才数量、质量、规格。

第一,柔性引才,能手归乡。一方面,引进领军人物来乡建功立业。实施职业院校高层次柔性引才计划(“凤凰入巢”计划),根据乡村特色产业的高层次人才需求,灵活探索首席顾问、短期兼职、项目合作、退休返聘、技术入股等柔性方式,重点引进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领军人物,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建立乡村高级技师工作站,为定期开展技术攻关、技术交流、技术指导等活动提供固定的交流场域。另一方面,鼓励外出能手返乡就业创业。建立乡村联络站点,以报酬福利为经济保障,以乡愁乡情为情感纽带,把走出去的外出能手请回乡,实现“人才回流”,引导返乡能人发挥智慧、经验、技术和资金等人力优势回馈家乡发展。

第二,贯通育人,定向培养。根据不同区域乡村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探索政村企联合招生、分层教学、学段衔接的贯通培养模式,打造涵盖中高职3+3培养、中本3+4、高本3+2等贯通培养专项。专项班招生面向初高中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本土人才,入学签订定向培养就业协议,在校期间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毕业返乡定岗定编就业,培养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乡村人才。同时,加强职业教育不同层次办学主体的沟通,澄明层次衔接的培养目标定位,设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标准、质量评价的学段融通,提升乡村人才规格与层次。

第三,分層留人,永久扎根。其一,后勤保障须到位。畅通乡村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打造引进人才专门服务窗口,一站式解决住房落户、配偶工作、子女教育等生活问题,解决乡村人才的后顾之忧。其二,人居环境须优美。大力推进乡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工作,重点对公共厕所、村主干道、河道沿线等区域改造升级,着力扩大乡村绿化面积,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乡村人才的归属感。其三,乡村留人须分层。根据乡村人才梯度,建立待遇留才、服务留才、事业留才的分层留才管理体系,做到分级管理,精准留人,切实保障带薪休假、职后进修、项目资助、职位晋升等福利,全力打造乡村聚才强磁场。

(三)推动文化+乡村深度融合,丰富文化供给类型

乡村人民主体性是乡村文化传创的首要前提,着力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乡村文旅融合新业态,丰富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供给类型。

首先,重塑乡村人民主动传创意识。在自媒体时代,重塑乡村群众作为乡村文化建设者的主体意识,发挥乡村人民“人人均是自媒体”的媒介作用,打造“自媒体+乡村文化”新气象。定期举办“我与乡村文化有约”等主题活动,引导乡村人民借助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网络媒介弘扬乡风文明。同时对乡村文化建设中贡献突出者予以大力宣传与奖励,以榜样带动乡村人民的实践常态,积极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乡村社会氛围,建设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其次,打造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挖掘、分析、解读乡村文化的时代意蕴,深入解读乡村文化基因密码,遵循“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行动逻辑,打造乡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在物质文化方面,大力建设农家书屋、村史博物馆、乡村综合服务文化站、文化展览室等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打造乡村多功能文化“粮仓”。在精神文化方面,创建“新时代公民道德讲堂”活动,定期委派党员入乡宣讲,组建文化艺术团进村展演,丰富乡村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制度文化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深度挖掘乡村伦理、村规民约、族谱家训等制度文化的道德教化作用,同时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编制成《新时代村民文明规约》。在行为文化方面,定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选派志愿者入户宣传乡村新文明新风尚,动员乡村人民摒弃赌博、酗酒等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

最后,乡村文化+融合新业态。当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有效可行的方式是将乡村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在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关系的前提下,利用旅游业将乡村文化价值外化[24]。依托职业教育跨界资源,统整乡村民俗技艺、特色美食、古村落、节庆活动等文化资源,并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配套,研发以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的文化寻魅、研学旅游等旅游精品路线,并推向全国消费市场。此外,将VR、AR虚拟视觉技术、区块链和3D打印技术等智慧元素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体验中,打造乡村文化沉浸式旅游新地标,强化乡村文化旅游专属IP,推动乡村文化与智慧旅游高度融合。

(四)聚焦不同群体的发展需求,打造学习型乡村社会

摸清乡村场域内不同年龄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发展需求,面向不同教育主体,开展不同类型的教育与培训,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沟通融合,建立乡村人民终身教育体系,打造学习型乡村社会。

第一,面向乡村留守儿童群体。倾力打造职业启蒙教育平台,把服务乡村全面振兴贯穿在“职业测评—职业体验—职业生涯规划”的职业启蒙教育中。第一步,职业启蒙进教室,“为农”引知。从小学低学段开始进行职业测评,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自我和职业倾向,开设小学生职业生涯认知课程,系统介绍各种职业的特点与要求,讲述乡村全面振兴中大国工匠的职业故事,科学引导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第二步,职业启蒙进社会,“为农”引情。在初中和小学高学段,利用寒暑假时间在乡村场域中开展长达两周的职业体验活动,学生实地模拟职业角色扮演,浸润式体验岗位艰辛,零距离感受职业魅力。第三步,职业启蒙进人生,“为农”引行。在高中学段,提供生涯辅导课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乡村全面振兴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并为之做出行之有效的实践安排,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未来发展积蓄后生力量。

第二,面向乡村中青年群体。立足乡村产业布局的现实需求,构建职前、职中、职后一体化培训体系,搭载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开放大学终身教育平台等丰富终身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跨时空、跨区域共建共享。同时,建立乡村全面振兴学分银行管理中心,要求村民人人开账户,定制个人终身学习档案,完善个人学习成果申报、审核、认证、积累和转化等流程,与其他各类院校和继续教育机构互联共用。

第三,面向乡村老年群体。首先,依托农家书屋、村民学校、党员学习室等载体成立老年活动中心,全力打造老年精品社团活动,定期举办乡村全面振兴主题歌咏竞赛、知识竞答、棋牌竞技、书画竞展等文娱活动,寓学于乐,寓玩于学,保障老年群体老有所乐。其次,在老年活动中心中开设普法知识类、生活技巧类、养生保健类、志愿服务类等实用型远程课程,通过老年群体组团点单、职业院校接单送达的订单形式,实现知识技能的精准供给,提升老年群体的科学文化素养,保障老年群体老有所学。最后,鼓励乡村老党员号召其他老年人成立一支老年志愿服务团队,积极参与乡村垃圾分类、关爱留守儿童、劝导不良行为等志愿服务活动,发挥一技之长做力所能及之事,为乡村全面振兴发光发热,保障老年群体老有所为。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4-03-13].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2-13)[2023-03-14].http://www.gov.cn/zhengce/2023- 02/13/content_5741370.htm.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OL].(2024-01-01)[2024-03-13].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11186/202402/content_6934551.html.

[4]朱德全.鄉村“五大振兴”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

[5]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82.

[6]邓荣海.基于教育机制理论的广东高校理工科教育改革政策评析[J].高教探索,2022(4):106-112.

[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府工作报告[EB/OL].(2024-03-12)[2024-03-13].http://jhsjk.people.cn/article/40137591.

[8]罗富民,陈彬.新型城镇化下的乡村产业振兴[J].宏观经济管理,2023(3):59-66+73.

[9]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2-28)[2023-03-16].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2/content_6934935.htm.

[10]祁占勇,谢金辰.投资职业教育能否促进农村劳动力增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PSM)的反事实估计[J].教育研究,2021(2):97-111.

[11]邵琪,张义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空间正义及其实践进路[J].职业技术教育,2022(19):67-7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28)[2023-03-1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06/28/content_5404170.htm.

[13]重庆城市职业管理学院.喜讯:我校入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研究》教育部课题典型案例[EB/OL].(2022-04-26)[2023-02-20].https://www.cswu.cn/zzb/2022/0426/c2956a60881/page.htm.

[14]徐春梅,吕莉敏.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价值追求与功能定位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2):32-37.

[15][1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EB/OL].(2021-02-23)[2023-03-16].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2/23/content_5588496.htm.

[16]国家统计局.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23-04-29)[2023-05-06].https://www.gov.cn/lianbo/2023-04/28/content_5753682.htm.

[18]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课题组.乡村人才汇聚 发展动力澎湃——基于六省二十县的乡村人才振兴调研报告[J].乡村振兴,2022(5):3.

[19]袁利平,姜嘉伟.关于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59-169.

[20]霍登煌,张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动力基础、互构逻辑和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25):53-59.

[21]中国教育新闻网.“四零八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EB/OL].(2021-07-13)[2023-03-06].http://www.jyb.cn/rmtzgjyb/202107/t20210713_606858.html.

[22]胡微,石伟平.从高适应到高质量: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定位、挑战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22(9):30-37.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名单[EB/OL].[2023-03-14].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neirong/fenlei/sxml_zycrjy/zycrjy_cxshjy/cxshjy_sfxmd/.

[24]傅琼,郭岩.新时代乡土文化自信重构路径研究[J].长白学刊,2022(3):140-147.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