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小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研究

2024-05-29 15:17姚春静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空间观念

姚春静

[摘  要] 数学教学已由“数”与“量”的教学改变为“数”与“形”的教学,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图形和几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直观操作入手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此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 空间观念;直观操作;合理想象

数学教学已由“数”与“量”的教学改变为“数”与“形”的教学,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传统“图形和几何”的教学中,教师过度强调公式的理解与记忆以及公式的直接运用,忽视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这样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而且影响学生其他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图形和几何”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带领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为实际物体和几何图形搭建空间想象之桥,以此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些认识。

一、经历图形概念本质的抽象过程,建立空间观念

“图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也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等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引导学生借助空间观念进行概念本质的抽象,帮助其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比如,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理解两个概念——三角形和高。

1. 借助“做”和“想”,建立图形表象

对于三角形,学生并不陌生,可以从生活中找到许多三角形,不过在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时却犯了难。笔者在课后调研发现,部分学生认为教材上的定义过于抽象,应该改为“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组成的图形为三角形”。学生认为这样的“新概念”直接呈现了三角形的明显特征,不仅好理解,而且好记忆。可见,学生并未理解“首尾相接”这一本质特征。基于此,教师预留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交流、描述、抽象等活动理解概念的本质,形成正确的认识。

(1)巧借画图,促进概念动态生成

师:请大家在纸上任意画1个三角形,并简单描述画图过程。

生1:先画1条线段,然后以该线段其中的1个端点为起点画1条线段,最后把2条线段连接在一起。

生2:先画1条线段,在线段外找一点,然后将线段的2个端点和这个点连接。

生3:我直接在纸上确定3个点,然后每2个点画1条线段。

师:很好,数一数,你们画了几条线段呢?

生(齐声答):3条。

师:共有几个顶点呢?

生(齐声答):3个。

师:奇怪了,1条线段有2个端点,3条线段有6个端点,这里却只看到了3个顶点,还有3个点藏哪里去了呢?

生4:端点两两重合在一起了。

师:也就是说,这个点既是这条线段的端点,也是另1条线段的端点。(教师边演示边说)

师:如果让你们用一个词语来描述这2条线段,想怎么描述呢?

生5:首尾相接。

师:很好,其实无论你们运用什么方法画图,最重要的都是把3条线段首尾连接起来。

师:请你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三角形呢?

学生互动交流,概括指出: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教学中,教师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经历操作、描述、抽象等过程理解了“首尾相接”这一关键特征。通过创设认知冲突将学生的关注点由几条边、几个角转移到几个顶点,不仅让学生正确理解了“首尾相接”的关键特征,而且为学生抽象三角形的概念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2)巧借平移,动态体验概念本质

师:是不是任意位置上的3个点都能画三角形呢?(学生沉思)

师:图1中有4个点,是不是任意选择3个点都能画出三角形呢?

生6:不是,如果选的B、C、D3个点不能画三角形,说明这3个点在1条直线上。

师:非常好!若想把B、C、D3个点作为顶点,围成1个三角形,可以怎么操作呢?

生7:可以将这3个点改变一下位置,如将B点向上或向下移几个格子。

师:B点不能向左或向右移动吗?

生(齐声答):不能,那样3个点还是在1条直线上。

师:很好,现在去掉A点(如图2),只移动D点,可以怎么移?

教师点名让学生上讲台移一移,其他学生想象D点移到其他位置时,可以画出怎样的三角形。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结果(如图3)。

师:经历以上过程,请大家想一想,怎样的3个点能画出三角形呢?你认为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

由此,通过经历“画图”和“平移”,学生对三角形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给出三角形的定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虽然教学中并不要求学生给出准确的定义,但是教师还是有必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定义的抽象过程之中,以此通过参与理解概念的本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此外,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让学生明晰3个点的位置关系,既可以讓学生感悟“不共线”的本质,又能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由联想到想象,发展抽象素养

联想即联系的思想,是表现想象力的一种思维方式。学习中通过联想可以达到以旧见新、由浅入深的效果。在教学“三角形高的认识”时,教师从联系的观点出发,让学生通过经历对比分析体会高的本质。

教师先出示图4中①图。

师:B、C两点不动,将A点向下平移,△ABC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生8:它会变得越来越矮。

学生给出结果后,教师用课件动态演示,并给出图4中②和③图。

师:确实,△ABC变得越来越矮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它变矮了呢?

生9:当点A向下平移时,点A到边BC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短了。

师:这里顶点到边的距离就是三角形的高。

师:观察图4中①图,用哪条线段可以表示△ABC的高呢?(教师点名让学生在课件上指出)

从学生反馈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准确地指出高,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AB和AC是△ABC的高,教师及时纠正。

师:说一说,你指出的高的2个端点分别在什么位置呢?

生10:一端为点A,即△ABC的顶点,另一端在BC边上。

教师预留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先互动交流,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学生认为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

师:如果这样你们还能画出三角形的高吗(教师隐去图4中的②和③图及方格)?它和我们之前学的哪个知识有关呢?

生11:过点A画BC边的垂直线段。

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师引导学生将新知与旧知建立联系,不仅为学生提供联想机会,而且可以消除学生的模糊认识,为接下来继续探究高的本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般情况下,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平底边上的高后,教师会呈现高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根据概念画出另外2条高。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能够画出另外2条高,但是学生对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甚至会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基于此,教师继续提供变式图形让学生辨析,从而抽象出高的本质。

师:如图5,若将三角形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此时这条垂线段还是△ABC的高吗?

生12(脱口而出):不是。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12:因为那条线是斜的。

生13:不对,虽然看上去斜了,但是它依然是从点A到对边的垂线段,所以它还是△ABC的高。

师:说得很好。大家想一想,除了刚才画的这条高,还有其他的高吗?

最后,学生通过互动交流画出了三角形的另外2条高。

在以上教学中,为了深化理解,凸显本质,教师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变一变,通过“旋转”预设陷阱,让学生通过辨析对三角形的高形成了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高的本质后,教师引导学生探寻另外2条高,以此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高的本质及基本特点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了学生的抽象素养。

二、借助二维到三维的灵活转化,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时,容易因空间观念薄弱而出现思维障碍。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不仅要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图形的本质特征,还要实现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灵活转化,以此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笔者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的“动手做”为例,谈谈对如何突出图形本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些认识,供参考。

教师课件出示教材问题,如图6。

在研究“动手做”这一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并掌握了对应的展开图。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此类问题教师常常一带而过。殊不知,该类问题非常富有思考性、探索性和趣味性,在教学中若能很好利用不仅可以促进相关知识的深化,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提供相应的素材让学生边操作、边想象,在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的转化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1. 利用已知、明确方法

课始,教师带领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奠基。

师:若想围成1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至少需要几张卡片呢?

生(齐声答):6张。

师:你们想怎么选呢?

生1:围成正方体比较简单,选择6张相同的正方形卡片即可。(学生点头表示赞成生1的说法)

师:如果要围成1个长方体呢?

生2:选择3种不同的纸片各2张,因为相对的面相同的纸片可以围成长方体。

生3:还有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其中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另外两组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根据互动交流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如表1)

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发,通过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逐层探究,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

2. 借助活动,灵活转化

活动1:1种纸片

活动1比较简单,确定选择6张边长是8cm或10cm的正方形纸片,以此围成正方体。

活动2:2种纸片

师:想一想,怎么选2种纸片呢?(教师预留时间让学生想象)

生4:可以选8cm的正方形和长为10cm、宽为8cm的长方形纸片。

师:你们能想象出长方体的形状吗?

生5:它是1个长和宽均为8cm、高为10cm的长方体,上下2个面是边长为8cm的正方形。

生5的答案给出后,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地感知长方体,教师用课件演示生5给出的想象过程(如图7)。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继续想象,学生得到了另外3种不同的拼法(如图8)。

活动3:3种纸片

师:怎么选3种纸片?怎么摆呢?请大家动手做一做。

有了活动二的经验,学生用长10cm、宽8cm,长10cm、宽5cm,长8cm、宽5cm的3种紙片拼出了1个长10cm、宽8cm、高5cm的长方体,教师课件演示(如图9)。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将操作与想象相结合,让学生凭借想象走向抽象的思维,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和逻辑推理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 有序反思,小结提升

师:经历以上过程,你们有哪些收获?

生6: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但是在围的过程中只要想清楚3个面的位置就可以了。

生7:在操作时可以从特殊出发,先考虑正方体,再考虑长方体。

生8:也可以先特殊再一般,比如研究长方体时可以从特殊的长方体出发,考虑如何用2种纸片围长方体。

4. 有序想象,拓展延伸

师:如果只选择1种长方形,能不能围成长方体呢?

生(齐声答):不能。

师:如果我们选择1个长为10cm、高为8cm的长方形纸片做底面,再选2个不同的长方形纸片做前面和右面,那么另外2个长方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9:2个长方形纸片的长分别为10cm和8cm,如果长方体的高为1cm,就需要长10cm、宽1cm和长8cm、宽1cm的长方形纸片。

师:很好,那么要围成1个高为2cm的长方体呢?

生10:需要长10cm、宽2cm和长8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长、宽、高的角度有序想象,帮助学生建立了完整的长方体表象。在以上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将知识强灌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合适的方法去操作、去想象,让学生在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中自由穿行,这样既提升其学习信心,又促进其空间观念的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与培养学生其他数学能力一样,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认真地研究教学、研究学生,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让学生经历“表象—抽象”的过程,发展其空间观念。

猜你喜欢
空间观念
场域的精神力量在艺术作品呈现中的延续
“空间观念”的动态语言认知模型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图形的认识”教学注重四个引导
着眼空间观念培养 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微探
发展低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初探
“折纸”中蕴含的数学思维与动手能力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