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美术特色的高中跨学科教学探究

2024-05-29 02:11黄莺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25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核心素养

黄莺

[摘要] 21世纪的教育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要求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中,解决现实问题。跨学科教学在高中课程中的应用,能够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隔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本研究立足于学校的美术特色,旨在探讨高中国家课程中实施跨学科教学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分析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意义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最后展望跨学科策略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跨学科学习;核心素养;国家课程;美术特色

一、 问题的提出

2014年3月,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颁布和实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和新航标。“核心素养”是指知识、品格、能力和立場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培养为重心的学科育人。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要回归立德树人的初衷,落实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方案的要求,都要倡导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而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往往会涉及多个学科,于是跨学科学习就成为实现改革策略和路径的抓手。跨学科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在探索主题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促进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和能力的发展。

但是,跨学科教学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国家课程的学科整合度不够,综合育人特征不明显;课程实施的学科教学特点依然突出,综合育人方式未形成,教师跨学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综合育人效果不理想。

针对上述问题,上海市紫竹园中学开展了基于学校美术特色的核心素养培养的跨学科研究。作为一所特色高中,我校的艺术选修课上课采取项目化学习方式,以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运用大量学科知识进行作品设计和制作。此外,跨学科课程还包括立足于学校各种节日开设的微课,但国家课程中的跨学科实践是缺失的,而这恰恰是高中学习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因此,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国家高中课程的跨学科实践探索上,在高中必修课程各学科之间展开跨学科教学实践。

二、 跨学科研究推进路径

(一) 基于课标要求,设计校本研究

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利用学科知识进行现实生活的观察和问题解决。但现实生活很复杂,要能从其中抽象出学科问题,解决之后再返回到具体生活中去。因而真正的跨学科一定是和系统性、结构性的学科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实就是学科知识的综合理解与应用。在“双新”背景下,我校进行国家课程的跨学科实践,其中教师必须要逐步树立聚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观念,因此研读新课标,理清线索,把握重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出台以后,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研读课标,请各学科市、区教研员带领教师一起解读课标,并以此作为校本培训的内容;同时,学校还组织各种以“双新学习”为主题的教学研讨和展示,让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落实到实践层面。

为了进一步让教师明确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意义,学校利用教工学习时间面向教师多次举办讲座培训,比如曾两次请来了在跨学科学习方面有深入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安桂清教授。她层层深入的理论建构以及丰富的案例展示,使教师对跨学科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2022年暑假,学校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组织的跨学科学习营,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理论实践学习,为后期的跨学科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整合跨学科内容,进行教学实践

在课堂中进行跨学科的整合,首先要了解有哪些适合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的内容。为此,在进行课程开发前,各学科教研组对各学科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内容先做了基于跨学科的统整,梳理出适合跨学科教学的点,再进行讨论,试图挖掘出最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能力,从而解决真实问题。

完成课程的统整之后,为了推进研究的进程,项目组成员基于前期的学习,率先推出了两门课程—“二十四节气中的多彩生活”和“美术天光教室的设计与改造探究”。项目组教师撰写课程方案,完成教学设计,并进行课堂实践向全校教师展示,让教师明确了后续研究实践的方向。前者以《艺术与生活》第三单元“艺术赞美生活”中“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文化内容为课堂主题,通过与语文、地理、政治、历史学科的相关内容映射,使学生能够联系到生活实际,实践跨学科综合思考的思维方式,同时又以艺术创作的方式,让学生以艺术的视角去再认知主题与学科内容,形成新的理解与创新的表达。后者是一个基于美术设计的跨学科项目,从问题分析到设计方案再到实施落地,需要大量基于学科知识的高阶专业知识,可以说给未来有这方面发展诉求的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平台。同时整个项目也是一个设计的过程,学生可以动态地调整所需要研究问题的范围大小、依托的素材以及解决问题的范围内容等,在这个过程中逐步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学习

素养。

(三) 确定跨学科研究主题,深入推进跨学科实践

有了前期理论学习的铺垫以及项目组团队的跨学科实践探索,教师对国家课程的跨学科教学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学校以每年的工作坊为契机,开展跨学科教学的课堂实践,并在教研组内反复研讨,形成案例。

以艺术组为例,线上教学阶段教研组把研究的主题确定为结合信息技术的跨学科实践,以解决素描学习中五官的透视问题为主要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检索、自主收集信息”以及“视频演示、画面定格”等现在看来还比较浅层的信息化手段,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课堂互动环节,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发现作业问题、进行订正修改。

2020学年工作坊中,艺术组再次向信息化融合的主题挑战。教师结合电子白板手绘、C4D软件现场演示石膏像内部结构与外部转折点之间的关系等方法,讲解石膏像的“结构转折点”等知识点。课后也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行寻找资料,继续学习了解面部捕捉技术更广泛的应用,在利用信息素养拓展思路、开阔眼界的同时,提升审美情趣、激发学习兴趣。

2022学年工作坊中,艺术组对跨学科的思考角度更加丰富,实践的步伐也迈得更大了。艺术A组从青铜器的色彩与化学的联系出发,经过鉴赏、实验、创作等活动,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索,帮助学生主动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艺术B组则尝试与历史学科融合,精选出象征时代文化的青铜器代表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和归纳不同朝代青铜器的审美特点,在自己的作品中去尝试体验并且表现出这种特点,从而激发兴趣、丰富艺术感知。

美术A组结合地理学科中不同地域特点与景观的差异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体会构图美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联;运用VR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在教室内也能体验“写生”感。美术B组则结合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在鉴赏不同绘画作品的空间表达方式过程中,融通学生文学和艺术的想象力,并尝试运用构图的形式语言和要素来传达情感。

在工作坊一轮轮的研讨和教学实践中,教师跨学科教学的意识和能力逐渐在提升,课堂也越来越趋于成熟。此外,通过评价、调查问卷,教师发现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明显增加。

(四) 反复研讨,形成跨学科策略

在国家课程的跨学科实践中,我们基本探索出如下三种路径。

(1) 主题式学习。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围绕这一主题涉及的各学科知识点进行综合性学习,以某一门学科为主阵地,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课堂。项目组成员开设的“二十四节气中的多彩生活”和“美术天光教室的设计与改造探究”两门课程就属于这一类。比如“美术天光教室的设计与改造探究”立足美术学科的基本内容,融合物理、数学、英语等学科的知识,最后学生完成符合教师和自己需求的天光画室改造设计方案,顺利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2) 问题解决式学习。我校教师的跨学科教学基本都是这一类,学科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或挑战,让学生通过跨学科的知识来共同探索解决方案,一般都由本学科教师完成授课。比如今年的“紫竹杯”教学比赛中,金乾老师执教的苏轼的文言散文《石钟山记》中,主问题为“苏轼的这篇文章算不算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在课堂中,学生就文章中石钟山的命名以及苏轼对石钟山名字由来的探索展开研究,其中涉及地理、物理、历史等学科的内容。在这堂课中,学生不仅完成了一篇文言文的学习,丰富了各学科的知识,更是培养了他们质疑创新的精神。

(3) 项目化学习。设计一个跨学科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学习并应用相关知识。比如以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为例,教师让学生选择家乡生活的某一方面进行调研访谈,并撰写调研报告。完成此次项目化学习,除了具备语文的知识外,可能涉及多学科的内容,比如历史、艺术、地理等。

三、 跨学科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一) 做好课程规划,推动课程实施

高中的课时有限,进行国家课程的跨学科研究和实践,必须要做好课程的规划,才能有效推进课程有效实施,而不能盲目地跨,否则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以二十四节气为例,当明确项目主题后,首先要讨论确定阶段性目标,也就是课程目标以及课时目标。接着项目组教师研讨学科内容,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设计可操作的方式。本案例采取的方式是在艺术课上,先由各学科教师基于教材内容进行二十四节气的教学,艺术教师贯穿整个过程,并指导学生进行作品的设计和修改展示。第三,项目负责人制定课程实施纲要,教师集体参与,把握调整教学进度和学生作业情况,为后续课程实施做好准备。第四,制订评价量表,通过评价反馈学生已达到和未达到的能力情况,为后续项目的改进提供指导。最后是问卷反馈,通过问卷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时的真实感受与收获,根据调查结果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二) 跨学科学习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新颁布的课程方案中,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和“创中学”。所谓“做中学”,就是强化实践与体验。所谓“用中学”,就是强化真實情境的问题解决。所谓“创中学”,就是强调形成个体独特的理解和表达。要落实课程方案的这三个要求,各个学科课程标准采用的策略和路径基本是相同的,都是立足学生立场,着眼学习,倡导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这必然涉及多学科的学习。跨学科教学关注学科之间的连接以及学科和生活、生产之间的连接,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

高中阶段是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跨学科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面对未来挑战所需的多维度思考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跨学科教学符合现代教育对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比如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课程,把国家教程中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加以提炼、整合和升华,不仅把各个学科的知识和生活、生产联系起来,更是通过艺术作品的设计创作,让学生理解、认可、传承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创新,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 跨学科教学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出更高的要求

传统教学体系下,教师常常只专注于本学科知识的教学和研究,对学科外知识较少的涉猎,即使是有所了解也只是皮毛,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面对某些学科交叉处综合性较强的知识时,常常感到捉襟见肘,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而在跨学科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从而协助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连接。同时,学生的角色也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他们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自主学习、合作与创新。

实施跨学科教学,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在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新的教学火花,不仅拓展教师的教学视野,还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四) 思考与展望

第一,加强教师跨学科能力的培训。可以通过校内外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增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宽他们的学科视野。

第二,为了更好地实施国家课程的跨学科,学校思考开发适合的教学资源和平台。这些资源和平台可以是线上的也可以是线下的,比如建立跨学科课题数据库、开发跨学科教学软件工具,或是创立学校内的跨学科学习中心。这些资源和平台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灵感,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材料。

第三,改革完善跨学科评价体系,强化能力评价。将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学生的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

跨学科策略的实施为高中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本研究,我们认识到跨学科教学对于提升美术特色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刷新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跨学科教学有望在高中教育中扮演更加核心的角色,成为推动教育革新和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力量。

[参考文献]

[1] 许兴亮.教师跨界生长是大势所趋[J].山东教育,2016(10).

[2] 李万龙.基于省级课程基地实施跨学科融合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17(3).

[3] 张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11).

[4] 张丽.学科融合,实现教与学的整体构建—以“圆的认识”一课为例[J].四川教育,2020(2).

[5] 张玉荣.跨学科素养校本课程[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8(9).

[6] 孙智琳.核心素养视域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秩序重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11).

[7] 胡知凡.核心素养是世界中小学美术课程的首要目标[J].课程 · 教材 · 教法,2017(3).

[8] 张春莉,贺李,曾琦.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演变的重要力量[J].中国教育学刊,2020(7).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习核心素养
跨界少年养成记
论课程综合化实践的生态化
STEM项目学习要重点关注什么?①
创客课程开发的困境与突破
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①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