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创新视域下特色高中跨学科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2024-05-29 02:11:05张敏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25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

张敏

[摘要] 美育是实现跨学科育人的纽带和桥梁。在美育创新视域下进行跨学科育人具有落实立德树人、深化全面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深刻价值意蕴,在遵循五育融合的理论逻辑和美育创新的实践逻辑下,探索出牢固树立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强化打造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系统构建整合·创美的课程体系;创建优化醇美课堂的教学实践;建立完善素养导向的评价机制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美育创新;跨学科育人;全面发展

为了响应时代需求,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培养时代新人,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培养目标方面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指出,要“实施教学改革重难点攻坚”,“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实验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探索有效推进教学改革的实践模式”。可见,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点内容;是新时代基础教育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育人理念;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实践形式,开展跨学科的实践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为加强学科间的关联,促进学科间的整合,上海市紫竹园中学探索以美育为融合点,进行跨学科育人的实践。美育对于人整体性和谐性的关注与跨学科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相契合,“立美启德、立美益智、立美健体、立美促劳”,突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篱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其全面发展。

一、 美育创新视域下跨学科育人的价值意蕴

(一) 立德树人是跨学科育人的立足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因此,在美育创新视域下进行跨学科育人的实践探索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点。基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立德树人主要有三层内涵。首先,明大德,涵养具有家国情怀之人。“大德”即家国之德、天下之德,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真挚情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明大德是对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所提出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也是学校教育的首要要求,要引导学生有大理想、树大情怀、明辨大是非,将自己的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其次,守公德,培育承担社会责任之人。守公德是以公共精神为尺度,培养担当社会责任的时代新人。以美育为切入点,不断挖掘具有美育价值的文化要素,以一系列“德美”实践活动作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沃土,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最后,严私德,培养身心健康之人。由于私德具有个性化特点,重点在于不松懈、不纵容自己在私人领域的品行,能够慎独自律,增强体魄,悦纳自己。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崇德向善。美与德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2],美育在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揮着独特作用,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我校确定“真美育人”的行动理念。“真美育人”是以道德培养为根本要求,通过和谐、优美、完整的美育内容为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渗透情感力量,在美育创造实践中,感知情感,贯彻道德规范。

(二) 全面发展是跨学科育人的着眼点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当前,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更加复杂的现象、问题不断增加,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跨学科育人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实践方式,在五育融合视角下,以美育为切入点,开展跨学科育人实践,实现五育融合式课程的创生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内在包含着全面的发展、和谐的发展、自由的发展和充分的发展四个方面。聚焦全面发展,以美育人,打造全方位美育生态场;聚焦和谐发展,创美育才,做好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聚焦自由发展,以美筑梦,打造“梦想之旅”德美课程群;聚焦充分发展,考虑不同需求,开展多样化、可选择的校本课程。总之,通过“立美启德、立美益智、立美健体、立美促劳”,多方面、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素养,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创美育才是跨学科育人的着力点

席勒指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3]马克思也曾说:“人应该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4]可见,人的全面发展与美好人格的养成离不开美育。从美育视角出发,尊重个体生命的完整性,铸造美好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美育创造人才是进行跨学科实践探索的根本着力点。“创美育才”是统筹考虑美术特色高中的独特性,聚焦和谐美好人性形成,培养具有审美情趣和创新素养,能够适应未来职业需要和社会发展,凸显完美人格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整合 · 创美”课程体系着眼于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培养,打破思维定势,多学科、多视角、多方式的思考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培养学生整体性、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全景式”立美课程群以创意创新为主线,培育学生和谐的内在精神力量和生命热情,使学生单一的学习活动转化为自觉地、创造性地发挥能力的过程,并在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最后,培养学生美的实践能力。“梦想之旅”德美课程群注重挖掘校内外育人资源,统整课程内容,开展体验式、实践式主题微课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将美的创意创造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融入真实情境和社会生活,从而提升综合素养和能力。

二、 美育创新视域下跨学科育人的生成逻辑

(一) 立足五育融合,以大美育观指导跨学科育人

五育融合强调五育的深度联系,是对五育并举的深化发展,“融合”更加强调系统和整合。在五育融合理念指导下,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都服务于共同的育人方向、育人目标。为防止浅表化组合“五育”,学校立足五育融合理念,找到大美育这一融合支点,发挥“大美育”在解放人性、深化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指导跨学科育人的实践创新,发挥整体育人效果。大美育走出对美育的狭隘认知,突破传统美育专指美术、音乐等学科范畴,将美育作为跨学科课程建构与开发的理论基

础。[5]在大美育观的指导下,开展“渗透性美育”和“发展性美育”的跨学科育人探索。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美的普遍性,决定了美育具有普遍性,也决定了美育能融入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各领域、各学科之中。“渗透性美育”落实的载体是课程美育,即树立学科融合的理念,以德智体劳为依托,挖掘各学科美育元素,增强美育的渗透性。在“渗透性美育”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发展性美育”,即走向美育的完整,让美育贯穿学生命成长的始终,实现美好人格的持续培养。“发展性美育”以“美育课程”为实践载体,如“全景式”立美课程群等,促进学生自身发现美、塑造美、展现美。

(二) 立足美育创新,形成双轨发展模式

美育创新,根基在美育,重点在创新。在学校教育中,建构各科有美、各科立美的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立足美育创新,依据“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逻辑,形成课程美育与美育课程的双轨发展模式,落实深化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课程美育即充分挖掘各学科的美育元素、内容、资源,特别是能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和创造素养的美育元素,将学科课程与美育元素有机结合,加强学科课程的美育渗透性。美育课程不仅指传统的艺术类课程,如音乐、美术、舞蹈等,更是指融合语言之美、科学之美、艺术之美等一系列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品位、素养、创意的跨学科融合课程。在学校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开发中,既要加强美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又要深化美育课程在拓展“美创”核心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美育课程与课程美育的双轨发展。

三、 美育创新视域下跨学科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 牢固树立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

新时代,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跨学科实践探索,需要处理好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树立五育融合理念能有效预防当前跨学科教学面临的形式化、简单化、浅表化的多维困境。五育融合作为一种育人思维,体现的是系统性思维,传统教育的“点状”“二元对立”的思维,难以形成教育合力[6],难以真正实现跨学科的育人价值。因此,树立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正确处理好特殊与一般、部分与整体、理智与情感的关系,是美育创新视域下进行跨学科育人的前提。

(二) 强化打造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课程开发最具活力、最有弹性的要素,也是课程得以高效实施的决定性因素。探索跨学科实践创新,迫切需要教师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建构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开展教研培训是跨学科实践创新的第一步。为了整体提高教师素养,更新教师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学校成立了教育教学工作坊。工作坊从两个路线进行师资培养,第一条路线是与课程专家合作,针对课程美育与美育课程理念,开展教师专题培训课程,从理论、观念方面浸润教师心灵。第二条路线是以实践示范性教学和学习方式为主,从教学实践方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两条路线相互弥合,共同培养德艺双馨的教师,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三) 系统构建“整合 · 创美”的课程体系

基于“至真、至善、至纯、至美”的育人目标,系统规划,纵横立体式建构“整合 · 创美”的课程体系。全面即聚焦铸造美的人格,在所有课程中进行美育渗透和跨学科融合,滋养完整、美好的人格,深化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根据美术特色高中的独特性以及培养美育创造人才的培养目标,除了传统的美育课程外,开设了以全面开展特色教育,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和创新素养为目标的“全景式”立美课程群;以丰富拓展各学科美育内涵为目标的跨学科主题微课程群:“梦想之旅”融美课程群;为促进学生形成美的人格,通过综合化、实践化的学习方式对校内校外的丰富育人资源进行挖掘与利用形成的“梦想之旅”德美课程群。三类校本课程强调课程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强调综合性、整体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四) 创建优化“醇美课堂”的教学实践

多元性、创新性、融合性的“醇美课堂”是推进课程美育和美育课程有效实施的实践载体,是提供展示个性、提升能力的多样化平台。从学生学习路径、课堂组织原则和教师教学策略三个层面对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进行探索。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路径,提高“醇美课堂”的趣味性;整合学科间的资源,创新课堂组织形式,提高“醇美课堂”新颖性;采用同课异构、同课再构的形式,提升教师教学策略,提高“醇美课堂”的有效性。“醇美课堂”以生动的情境,开展师生互动和体验,学生能够在建构知识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同时收获美好的审美享受和道德体验。

(五) 建立完善素养导向的评价机制

为了全面评价基于“美育创新”进行的跨学科育人成效,学校建立并完善素养导向的评价机制,形成“真美育人”与“创美育才”相结合的特色指标体系,全面检测和判断跨学科实践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多角度、全方位地为跨学科育人实践提供改进建议。首先,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主体包括课程专家、教师、教研员、家长、学生等,关注不同主体的评价,多角度分析跨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真实效果。其次,评价内容的多样化,除了成长笔记、毕业优秀作品集等质性材料,对学生、教师的课堂表现也会进行及时、系统地观察、记录和分析。通过数据真实反映教学实效,动态跟进课程教学情况。最后,评价过程的情境性。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植根于学生的学习情境,在评价过程中对真实的学习情境的关注,有利于提高评价的适切性、针对性。

[參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3—12—08].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22378.htm.

[2] 王澍,刘凤.学校美育如何立德树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11).

[3] 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 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3.

[5] 张俊列,杨靖雪.当前学校美育课程开发的价值指向、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22(01):55—59,66.

[6] 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03):7—16.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
体育课堂中跑步教学的实施策略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36期)2016-12-12 14:45:34
关于高职高专文科(政法类)学生公共基础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报告
敢拼才会赢
职业·下旬(2016年10期)2016-12-02 21:46:40
论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20:33:20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幼儿科学教育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54:09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54:49
提升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24:09
将素质教育渗透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53:59
简析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