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淮海经济区全域统一大市场体系研究

2024-05-29 11:43张琼
客联 2024年2期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

张琼

摘 要:以淮海经济区域市场一体化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意义深远。从“四个地理本性”来看淮海经济区优势明显,但是由于之前粗放式增长的经济模式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一些问题,例如:资源的约束、行政界限、产能过剩、产品附加值不高等一些列问题。因此,为促进淮海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域统一大市场建设势在必行。

关键词:淮海经济区;区域一体化;统一大市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流动,要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淮海经济区作为人口经济规模巨大、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的先进区,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对以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意义重大。本报告以南京大学刘志彪教授基于“地理本性理论”提出的四个地理本性,对淮海经济区十个核心城市关于统一大市场体系做出如下研究。

一、基于“四个地理本性”对淮海经济区的分析

Krugman提出的“地理本性论”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地本性——自然禀赋和第二地理本性——集聚与区位。在此基础上,刘清春与王铮将提出三个地理本性,即自然禀赋、交通人口——产业集聚和信息化。考虑到中国宏观经济上“条块”管理的特点,刘志彪将制度作为第四地理本性纳入分析框架。通过这四个方面来阐释说明淮海经济区建设统一大市场的优势与必要性。

(一)第一地理本性——自然禀赋。淮海经济区,总面积9.6万平方千米,位于亚欧大陆桥东部。东连沿海经济带、西襟中原经济区、南接长三角城市群、北临环渤海经济圈,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国务院批复实施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淮海经济区包括江苏的徐州、连云港、宿迁,安徽的宿州、淮北,河南的商丘,山东的枣庄、济宁、临沂、菏泽等10个城市。这里山水相连,河湖水系发达,大运河流经其中7个城市,淮河与京杭运河川流而过,洪泽湖、微山湖、骆马湖、邵阳湖等也都坐落于此,这里土地平展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徐州、淮北、枣庄、济宁都是全国著名资源型城市。中华文明在此孕育,济宁是孔、孟、颜、曾及子思“五大圣人”的故鄉,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徐州是刘邦故里、宿迁是项王故里,楚汉文化的源头;商丘是商都起源和“华商之源”;连云港以藤花落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重要位置。第一地理本性运作机制体现在人文与经济地理格局,稳定性较强,是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二)“第二地理本性——交通、人口与产业集聚。截至2022年底,淮海经济区常住人口6546.09万人。2023年,淮海经济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42670.35亿元。这里交通网络密集,铁路网包括京沪铁路、京九铁路、陇海铁路、新石铁路、京沪高铁等,其中徐州是全国第二大铁路枢组和第八大火车站;高速公路有京福高速、京沪高速、连霍高速等;机场有徐州观音国际机场、连云港白塔埠机场、临沂沫埠岭机场、济宁曲阜机场、商丘机场等;航运港口有连云港港;内河港口有济宁港、枣庄港(台儿庄)等。这里还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曾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传统工业基础比较雄厚,装备制造业比较发达,特别是以徐工集团等为代表的工程机械制造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产业涉及范围广泛,包括新能源、机械装备、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孕育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像徐州维维集团、徐州矿业集团、洋河酒厂、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古井集团、鲁花集团等。所以,可以看出第二地理本性从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方面深刻影响着全域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三)第三地理本性——信息化。徐州2022年出台了数字经济三年发展规划,全面推进智慧城市“一网通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同年印发了《关于推进淮海经济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方案》,新推出跨省“一网通办”事项清单78项,涉及住房、社保、公安、市场监管、医疗健康、生态绿化、文化旅游、公共资源交易等8个方面丰富区域公共服务示范性场景应用,以标准化、最优化、数字化、集成化、便利化推动试点县(市、区)政务服务一体化,进一步推进“一网通办”改革向纵深发展。不难看出,第三地理本性注重于信息、数字技术的开发应用,突破了空间上的约束,扩展了区域市场的边界,对区域市场一体化意义重大。

(四)第四地理本性——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府不断分权让利给市场,中国经济取得了超高速增长。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也是中国经济在增长中所展示的独特现象。中央把经济决策权原来越多的下放给地方政府,同时又设计了各地政府间基于GDP、财政收入等考核指标在内的考核制度,在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双重驱动下,地方政府便具有了作为“企业”进行决策的动机。十八大以来,过去单一追求经济增长的制度模式发生重大改变,更多的转向于劳动就业与民生保障,这也极大影响了地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因此,在地方政府自主权扩大的背景下,矫正过去的不当竞争,建立健全为高质量发展而竞争的机制必要且重要。淮海经济区地跨四省——江苏、山东、河南、安徽,中心城市10个,如何建立既满足省内发展需要,又促进淮海经济区内统一大市场体系的制度规则,就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淮海经济区统一大市场建设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行政界限与地方保护

淮海经济区地跨四省,在区域市场内部,特别是省际之间的行政界限与地方保护现象依然存在。改革开放已经40多年了,我们虽然看不到在区域内部有形的的市场分割,但是无形的、隐形的市场分割还是普遍存在的,出于对地方利益的考量而导致政府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过度竞争,行政力量的加持本地区市场主体,形成带有歧视色彩的非公平竞争环境,对商品和服务的流通就形成了贸易壁垒,还没有达到现代化市场体系的要求。

(二)产业体系面临转型升级

淮海经济区以平原为主,有广阔的耕地,从产业结构来看,一产在淮海经济区比重较大,大部分城市三产发展较为薄弱,而且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在10个中心城市当中有7个是资源型城市、3个老工业城市,其中徐州、淮北、枣庄兼具双重身份。对于资源城市来说,一旦面临资源枯竭,城市发展活力就会急剧衰退。

(三)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

根据2018—2021统计年鉴数据研究发现,徐州与枣庄、宿州、淮北、宿迁经济联系度较高,与菏泽、连云港商丘、临沂联系相对较弱。自2018年,淮海经济区10市就共同签署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宣言》,2023年又书面审议了《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集中签署了《淮海经济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共建协议》、《淮海经济区深化文旅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全面深化淮海经济区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等。回顾其协同发展历程,其实淮海经济区自成立之初一直致力于协同发展,但就目前来看效果仍不尽人意。

(四)政策虹吸效应明显

淮海经济区发展明显受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相关政策影响,造成严重的政策虹吸效应。以宿迁为例,近几年一直力争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力度之大可见一斑。国家战略不仅使得淮海经济区城市的战略支持效应因被边缘化而弱化、递减,更是导致淮海经济区长远发展形成显著的虹吸效应和空间挤压。从人口来看,自2020年以来,10大核心城市当中只有连云港总人口略有增加,其他城市全部都在减少。反观长三角核心区城市,在中国人口负增长的情况下,南京2023年人口比2020年增加了23万,苏州2023年人口比2020年增加了20万,人口向大城市和城市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

三、完善淮海经济区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政策规划,破除行政壁垒

全域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让政府更好的发挥作用。

首先,充分释放政府统筹协调功能,深层次对内开放。努力打造公平竞争、和谐有序的市场环境,淮海经济区主要负责领导可以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契机,签署相关规定细则,抑制地方垄断竞争,规范市场主体;建立健全淮海经济区政策执法机构,对区域内部违反一体化的规章制度、文件措施予以取缔;改革地方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取缔将地方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与地方行政人员政绩简单挂钩的模式,缓解机制所带来的被动压力,还要限制地方政府对市场干预的权力边界,使其成为市场公共利益的调节者,而非逐利者;区域内部签订深化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相关协议,依照“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将竞争转化为合作。其次,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淮海经济区统一市场构建。以深化对外开放刺激区域内部对国外创新产进口的需求,向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转变。同时,进口产品会对本土制造提供市场信号,以此来带动制造业产业链补平找齐,构建在创新产品中的行业优势。最终形成,国内市场实现对进口创新产品的替代,进而走出国门向国际市场进军。于此同时,生产制造需要投入更多的高端生产要素,出台相关政策吸引网罗全国乃至世界上高端要素和人才,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条件。

(二)促进区域内分工协作,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消除行政垄断的直接方案就是减少地方层面的产业政策,促进区域内的分工协作。首先,明确区内各成员市的职能分工、发展目标,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结合各成员市实际本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及优势,凭此展开分工与协作,并积极发展具有淮海经济区特色的产业集群,利用集聚效应加强各产业间的关联性,构建具有较高关联度和较完善配套的产业链,构建出与其所在地区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模式,从而达到区域协同发展的目的。对区域内的产业进行升级并适当地引进外来产业,牺牲一些短期利益,科学且合理地进行规划。促进淮海经济区的产业转型与升级,通过淘汰一些落后产业来实现,从而完善该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其次,大力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方式。按照只要法律没有规定不能开放,就全部都开放的原则,减少政府的行政管理范围,由此释放民间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在区域内部对财税制度进行改革,通过在某些城市进行试点再全面推广。

(三)全力释放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龙头作用

推进淮海经济区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点是加强中心城市——徐州的经济实力。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来看,过去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龙头作用,主要是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而在对内开放的引领作用发挥的不够,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取得中心城市要防止这一点重演。在当今统全国一大市场的发展形势之下,徐州个区域内其他城市不是简单的中心与外围、接轨与融入、辐射与被辐射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平等合作的平行关系。一方面,徐州应不断强化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城市职能,加快构建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徐州应主动逐步退出一般性、劳动密集理、能耗高的制造业,重点突破证券保险、国际运输、信息服务、研发与技术服务、国际商务、文化和会展旅游等服务业领域,并借助经济发达的优势,将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投入的重心转移至设计、研发、网络、品牌、营销等环节,鼓励企业将生产环节转移到淮海经济区其他省市,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产业链配套,从而将淮海经济区打造成为综合交易成本和制造成本较低、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另一方面,将长三角一些重要改革试点、改革举措的成果率先在淮海经济区复制推广,放大政革叠加效应。总的目的,是要推动要素跨省域流动,解决要素尤其是金融市场分割的问题,使要素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区位选择和优化配置,以提升要素市场的一体化水平。

(四)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抓手完善淮海經济区统一大市场建设

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尤其要注意发挥企业集团的主体作用。一方面,鼓励企业收购兼并活动,将区域间企业的市场协调行为内化,形成强烈的一体化效应。另一方面,发挥企业集团在建设产业集群中的一体化作用。产业集群模糊了行政区域的界限,是市场一体化的空间载体,可以实现经济区域的现代生产力配置方式。例如,如果在淮海经济区内(徐州、淮北、商丘、济宁)沿线建设基于生态走廊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那沿线一体化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将会覆盖苏鲁皖豫四省。三是要依据国内企业之间的市场分工,构建链接各区域的一体化价值链。价值链的类型包括基于公平交易的市场型价值链、被俘获合作模式的半紧密型价值链,以及纵向一体化的企业集团等。依托这些价值链,可以把淮海经济区开发战略与 “一带一路”倡议结合起来,在企业抱团“走出去”的过程中共同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我国有竞争力的丰富产能。

推进市场一体化,要以项目为抓手展开行动。淮海经济区市场一体化需要协调的领域非常广泛,以先易后难的原则,从破除政府公共项目的合作障得开始,如消除断头路、区域轻轨建设、港口码头的委托管理或股权一体化等,逐步消除户籍、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的障碍和难点。当淮海经济区域民众逐步享受到市场一体化的利益之后,自然都会衷心拥护,推进起来力度就会更大,更容易成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22-10-16.

[2]刘志彪.全国统一大市场:怎么看,怎么建设[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06.

[3]刘志彪,刘俊哲.区域市场一体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推进器[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103-111.

[4]古龙高,古璇.淮海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15.

[5]孙珊珊,李志江,朱传耿.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8-08.

猜你喜欢
区域一体化
基于区域一体化视野中的互联互通经济学研究
区域一体化视角的机动车协同环境管理研究
英国“脱欧”与区域一体化的挑战
中国沿海地区区域政策研究与评价
发达国家或地区留学工作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区域一体化的整体性治理模式研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融资环境和我国外贸发展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问题研究
辽宁与朝鲜区域一体化问题浅析
加快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