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玲
(济南市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山东 济南 251400)
随着新课改的落实,德育在各阶段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知识积累都需要以德育渗透为前提。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社会各界和家长越来越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重视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在各阶段教学活动中的落实情况。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是学生道德观念和审美判断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开展小学科学德育的过程中,教师须挖掘科学知识与德育元素的共通之处,明确后天培养对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意义,立足全方位发展的视角整合科学教育活动,以科学核心素养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灵活应用科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等良好学习品质,强化科学对学生思想的熏陶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社会的人才需求已经转变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不再将分数和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唯一标准。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还须塑造其优秀的道德品质,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教师应意识到课堂教学活动与德育的重点不同,课堂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提升实践操作与解题能力,德育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观念,减少外界不良因素对其思维认知的影响。因此基于立德树人背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也能确保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使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思想认知的熏陶,有助于强化德育元素与学科知识的融合,解决以往教学中学生能力发展不全面的问题。
总结以往德育经验可以发现,受教育观念和教学技术的限制,教师通常将学科教育与德育作为两个独立的环节。一方面,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多元化教学活动;另一方面,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状态传递相应的价值观。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消耗大量教学时间,还会使学生对学科教学活动产生厌倦,影响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基于立德树人背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能使德育元素与学科知识紧密融合,实现科学教学形式的创新与丰富,有利于提升德育的趣味性与实践性。学生也会主动参与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与良好的道德认知。教师要对学生实施全面化、科学化的教学,为落实科学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在各阶段教学活动中,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参与实践,使科学知识成为学生应对生活问题的有力工具。相较小学阶段的其他科目来说,科学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教师只有保持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才能完成培养学生科学品质的教育任务。基于立德树人背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使用专业术语与口语结合的方式描述相关概念,坚持规范和准确的原则完成科学演示实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耳濡目染中,学生会逐步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科学课程中的许多理论知识都可以在实验中得到验证,教师要准确说明实验结果,带领学生经历猜测、观察与推理的学习过程,逐步养成敢于质疑和严谨探究的科学精神。
以青岛版六年级上册“铁生锈”为例,本课主要要求学生了解铁生锈的必要条件,学会设计单一变量的科学实验,在实验中验证影响铁钉生锈的环境因素,分析铁生锈过程中物质发生的变化,明确预防铁钉生锈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为锻炼学生的科学观察与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合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用谈话的方式引入本课学习内容:“同学们知道铁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鼓励学生举出实例进行说明。及时指出学生用词不标准的问题,并用专业语言与学生展开积极沟通,为完成本课实验活动创设基础条件。随后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要求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哪些环境因素会造成铁生锈的现象,帮助学生体会科学学习的奇妙之处,从而形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在以往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的初期,教师通常以自我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立足成人视角思考教育活动安排的合理性,将自身的价值观作为道德判断的参考标准,忽视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学会珍爱生命和正确实现人生价值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小学生由于生理年龄的限制,其思维认知发展有限,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出现认知错误,为此,基于立德树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过程,教师要挖掘科学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结合科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生命延续和发展的过程,明确生命在个人成长中的宝贵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组织生命主题班会或讲座活动,创新德育形式,使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植物向哪里生长”为例,本课要求学生了解不同植物对环境适应性的具体表现,学会控制变量完成植物向性实验,明确植物适应环境中体现出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掌握科学的观察与实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先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植物是怎样繁衍后代的吗?能否举例说明你对植物生长习性的了解?”引导学生在组内交流看法,由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讨论成果,再由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随后教师鼓励各小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和验证玉米粒根的生长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将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迁移至学生自身,全面感受生命的神奇和奥秘,形成正确的思想观。
科学是一门能提升个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课程,只有个人积极参与实践创造,才能推动科学进步,为打造幸福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小组合作教学是当前教育体系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探究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由于科学知识的实践性较强,学生需要亲身参与动手操作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因此基于立德树人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的过程,教师须明确科学课程的教育特性,组织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要求学生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解决探究任务,培养良好的学习观念。教师还须要求学生在科学探究结束后,自觉整理器材和清扫场地卫生,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提升德育渗透效果。
以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为例,本课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学会用惯性知识解释不同的生活现象,明确惯性的概念和特征,尝试用实验验证惯性的存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先讲解本课科学理论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情况下物体运动状态的差异,启发学生展开相关联想。随后组织以“小车运动”为主题的科学实验活动,在小车上面放置一块木块,思考运动中的小车遇到障碍物时,车上的木块会产生什么现象。在学生合作探究开始前,教师须向其提供小车、砝码和木块等实验材料,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及时指出其操作的不当之处。结束后要求学生整理实验操作台,将不同器材放回原有位置,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思想态度。
传统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认知的启发与引导,将教学重点放在传授科学理论知识方面,并未灵活组织拓展性教学活动,难以发挥科学课程的德育作用。课堂虽然是学生获取学科知识的主要场所,但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否在固定的教学时间内将科学知识拓展和延伸至现实生活,才是影响德育渗透效果的重要因素。为此基于立德树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过程,教师须全面分析科学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总结与课后回顾的教学环节,在拓展和延伸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表达对学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将德育思想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学生心中,确保其身心健康成长。
以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微小的生物”为例,本课要求学生了解病毒引起的疾病类型和预防措施,明确空气、土壤和水中隐含的细菌种类,分析细菌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理解馒头等食物发霉的原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本课知识延伸至生活中,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和应用的能力,为此教师应提出教学问题:“你了解的微生物有哪些?如何判断食物是否变质?”借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讨论的兴趣。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食物变质的相关图片,结合真实案例说明食物变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微生物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利用本课知识检验家中的细菌和食品安全性,在实践中践行德育思想。
科学课程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实践性,其知识点涉及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学生在学习探究中容易产生许多困惑,只有提升学生自主分析和实践学习能力,才能为后续开展科学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因此,基于立德树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过程,教师应全面把握学生思维认知发展与道德素养形成的客观规律,围绕教学内容提出层次化、结构化的问题,创设不同的问题教学情境,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意识。
以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生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为例,本课主要要求学生了解动物和植物传递信息的不同方式,明确正确传递信息在集体生活中的重要性,尝试设计实验观察蚂蚁传递信息的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本课内容提出相关问题:“通过观察事物特征能发现哪些信息?生物传递信息的方式能给我们哪些启示?”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与验证,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学习动力,凸显科学课程的德育价值。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普遍来源于现实生活,如冬天玻璃上为什么会结冰?为什么黑色物体更加吸热?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科学现象,而科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让科学知识服务于现实生活需要。因此基于立德树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过程,教师应带领学生发掘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总结,确保德育与科学教学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科学探索精神。
以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探索宇宙”为例,本课要求学生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和宇宙的运行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科学家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自然现象与宇宙运行相关,要求其多角度观察现实生活。使学生明确观察在科学实验中的关键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在探究科学现象中有效渗透德育。
综上所述,基于立德树人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拓宽其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学习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与应用。教师应将德育元素渗透于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全面体会科学学习的乐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学习态度,为培养全面型教育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