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岚
(盐城市亭湖区景山小学,江苏 盐城 224001)
为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现以德育人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他们道德观念的提升和良好品质的养成。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让学生领悟优秀文化的内涵,认识到学习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这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课程中,教师要合理取舍和整合课程资源,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目标,选择适合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教材、教具、网络资源等。对于文化元素丰富的课程内容,教师应进行深度解读和合理取舍,确保选取的文化元素与教学目标相符合,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科学利用课程资源中的文化元素,因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法治精神,教师可以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展示文物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教学为例,教材中提到了中国的家庭文化,包括家庭礼仪、家庭道德等。这些文化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家庭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中国儒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让学生明白爱国心的培养需要从爱自己的小家做起,一个和睦的家庭必然充满温暖和关爱,然后延伸到爱我们的学校、社区。为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歌谣:“大鱼和小鱼,大海是它们的家;小鸟和小虫,森林是它们的家;小苗和小花,阳光雨露滋润它;小朋友,幸福成长靠大家。”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力量,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的道德故事、法治案例,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这些故事和案例也是德育的绝佳素材,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信息技术有助于营造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通过模拟古代的社会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人的道德观念和法治精神,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此外,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资料,教师筛选出适合小学生的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视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能增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在线讨论、互动问答等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能在讨论中深化其对德育内容的理解。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生动呈现出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壮丽的风景和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教师通过讲述古代文人墨客勤奋笔耕、爱国忧民等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还可以通过模拟国土环境和自然生态的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小树立起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责任感和行动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探索全国各地的文化特色,并将其融入教学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尊重多样性的价值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师通过在线讨论、互动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
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这种讨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互动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这种互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度解析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元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教师解析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元素,让学生了解这些元素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科技发展 造福人类”教学为例,教师组织主题为“科技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共生与矛盾”的辩论赛。在这场辩论中,学生就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展开激烈辩论,对科技的利与弊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一方面,学生探讨科技的日益进步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便利与幸福感,如高速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师再引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和谐例子加以佐证。另一方面,学生深入思考科技进步带来的问题与挑战,如信息泄露、过度依赖科技导致的身体虚弱与心理健康问题等。通过这种深入的讨论与辩论,学生将更好地认识到科技与人类发展之间既相辅相成又存在矛盾,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引入经典诵读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通过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学生会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孝顺、友爱、诚信等。这些美德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还是现代社会倡导的价值观。此外,经典诵读活动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点绿色”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古籍中的环保理念深入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通过这样的诵读活动,学生能学会遵循自然规律,爱护环境,不浪费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从而成为保护地球家园的行动者和环保事业的传播者。经典诵读活动既有利于学生道德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又能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精神,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生动的体验。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学生亲身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参观博物馆、古迹等,学生可以看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情,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比如,参与社区的节日庆典、民俗活动等,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民俗的魅力和价值,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行动中体验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在内心深处树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这种实践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热爱祖国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教学为例,教师将《法律讲堂·文史版》中的古代法治故事当作课堂导入,引入单元课题。在知识讲解后,学生对法律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了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到当地的法院或律师事务所参观,了解法律的实际应用和运作。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模拟法庭、法律咨询等活动,深入了解法律知识,并认识到法律在保护个人权益、维护社会公正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教学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书法比赛。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书法比赛,学生可以感受到汉字的魅力,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教师在书法比赛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他们要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做有担当、有作为的人。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诗词朗诵活动,这是因为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法治思想。通过诗词朗诵活动,学生能感受到古人的思想、情感和智慧,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教师在诗词朗诵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知识,教育他们要尊重历史、敬畏文化,做有文化、有品位的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含了许多积极的价值观,如尊老爱幼、友善待人、诚实守信等。这些价值观不仅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还是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文化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这些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内化这些道德规范。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践行尊老爱幼的传统,对待长辈有礼貌,关心和尊重他们;对待同龄人要友善,互相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这样的实践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也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和校园环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教师也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看到道德行为的力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内化道德规范。
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教学为例,本节课的主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公共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责任。通过这个主题,教师可以进一步融入传统文化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引入一些传统文化中的公共生活观念,如“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等,这些观念强调了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观念的引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公共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在其中的责任。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以及这些行为对他人和公共环境的影响。教师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角色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