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莉
(建瓯市房道中心小学,福建 南平 3531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是民族之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价值追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应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方向,要求教师要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培育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精神,推进传统文化在教学实践中的融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民族文化自豪,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品质和道德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对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然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中,学校只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定义为课外内容,没有充分重视其与德育的自然融合。这种分离式的教育方式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整体效果。因此,学校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将其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才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内容更为丰富,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然而,当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方式单一,过度依赖教科书和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创新和变化,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一些教师也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无法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这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快速推进,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应不断创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兴趣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阶段的课程对于小学生意义重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参与度不高。深入分析可知,首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较为抽象,涉及的领域广泛,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其次,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和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于有深度的概念和理论难以理解,影响了全体学生的学习进度。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学生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和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和角色。这种认知能激发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他们为自己是国家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政治信仰将得到培养和强化。学生将更加坚定地拥护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将成为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高度政治觉悟的新时代青年,为国家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学生道德修养的基石。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将接触到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仁爱友善等传统美德,能深入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和价值,这些美德将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积极影响。学生也将学会承担责任、遵守规则,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历代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其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和道德观念,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历程,认识到自身文化的独特价值和优秀传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如诗词、绘画、音乐、舞蹈等,这些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底蕴,能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重视和挖掘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将其应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可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从而厚植学生的社会归属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传统文化是小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从当前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编写框架来看,教材以校园生活、家庭安全与健康、公共生活、美好世界等为主线,按照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世界的顺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异曲同工,在教材知识的编写过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编写和案例教学中,引用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修养、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和隐性特征,通过生活领域和社会生活等进行知识的传递和道德教育。因此,从教材编写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作为德育资源融入了课程教学中,在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情感,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例如,在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部编版)“我爱我家”的教学中,教师融入传统文化中的家训和家规文化,例如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让学生领悟孝顺父母和关爱家人的传统美德,自觉践行中华民族孝道文化。通过学生对中国家训文化的学习和理解,自觉地在家庭生活中养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和说教式的理论讲解相对比,教师对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生动阐释,能增强教学活动的亲和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理念,自觉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为父母分担”的教学中,教师借助古诗词中的孝道文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等中国诗词文化中传递出父母关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因此要学会关爱和孝顺自己的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学生要主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让父母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少操劳,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小学生的身心和学习能力发展存在差异,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差异和个人潜能进行差异化教学,从而让教学活动面对所有学生实施德育渗透,促进学生在个人擅长的方向取得进步,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还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对同一教学知识的不同反应和吸收情况。因此,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和素质提升为教学落脚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把握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要点,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传统道德。
例如,在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经过前期学习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不同程度的了解,部分学生还掌握了一定传统文化的知识,在思想情感认知上有一定基础,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基础知识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差异化教学。如,对音乐感兴趣的学习小组,教师鼓励学生对中国古代乐器信息进行收集和展示;对美术感兴趣的同学,教师鼓励学生对中国剪纸作品信息进行收集和展示;对书法艺术感兴趣的同学,教师鼓励学生对中国书法作品进行收集和展示。通过兼顾学生兴趣进行差异化教学,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辉煌成就。
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和认知发展特点,教师要以社会实践体验教学完成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和思想情感上实现共鸣。社会实践体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体验为载体,完成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思想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有密切关联,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素材开展德育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提高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成效,实现传统文化和当代精神的深度融合,推进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进程。
例如,在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部编版)“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的教学中,教师要明确社会实践体验教学主题:实践主题—自主体验—体验分享—总结点评。教师要明确社会实践体验的主题:中国古代文明知识知多少?要求学生在闲暇时对中国古代文明成果进行收集,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表达个人对中国古代文明成果的个人感受。教师在学生分享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些古代文明有何感想?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是否具有多样性?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和全方位发展,不断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感,自觉树立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在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部编版)“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节日文化风俗中感受民俗文化的价值。在假日期间,教师鼓励学生对国外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让学生感受中国节日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感受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综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财富,蕴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体验感和认同感,不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