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过程中家校合作共育的困境与路径

2024-05-27 17:19:51刘璇
科技风 2024年13期
关键词:路径探索现实困境协同育人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社会各界对幼小阶段教育的发展抱有极高的关注度,对于孩子们而言,幼小衔接工作的实际效果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思想品德。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存在着诸多的限制,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家校合作共育的体系存在缺陷,导致家长参与不足、校方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若想为孩子们营造更加安全、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就要对幼小衔接过程中家校合作共育的现实困境做出深刻剖析,进而找到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现实困境;路径探索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流畅衔接的关键工作,也是促进幼儿园教育延伸发展,促进小学教育下沉发展的重要工作。然而,现阶段部分幼儿园与小学开展的衔接工作出现断层的现象,家庭教育方面的疏漏也进一步暴露,体现出教育目标差异性过大,衔接工作失衡等一系列问题。要想妥善解决幼小衔接中的问题,就要强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黏合度,使家庭教育成为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之间的桥梁,让家长与教师双方共同为孩子们的成长发挥作用。

一、幼小衔接的价值意蕴

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或托儿所)到小学的过渡过程,这一过程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幼儿来说,小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校、新的教师和新的同学。一个成功的幼小衔接过程可以帮助幼儿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减少适应期的不适感,从而更好地开始小学生活。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学校和家长可以共同探讨孩子的兴趣爱好、优点和不足,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育方案,帮助孩子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其学习成长。除此之外,由于幼儿由家庭环境迈向公共环境,孩子们需要适应新环境和新角色,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家长和教师可以鼓励孩子尝试新的事物,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提高自信心和独立性[1]。而最重要的是,幼小科学衔接能够帮助孩子们摆脱潜藏的心理问题,在表层的通识教育下,为孩子们分离焦虑、适应困难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提供纾解办法,为孩子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幼小衔接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支撑

家校合作共育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积极互动和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总体来看,家校合作共育包含了家庭与学校两个参与主体。其中,家庭是儿童最初的教育环境,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是指家长通过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来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教育环境,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教学活动和学校文化来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需要注意的是,二者合作共育的行为也是存在程度划分的,一般来说,家校合作共育可以分为家校互动、家校合作以及家校共育三个阶段,家校互动是指家长和教师之间简单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以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协作,通过共同制订教育计划等方式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达到共同的教育目标;家校共育是指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高度互相支持和补充,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2]。三个阶段的合作深度不断提高,最终促成协同育人的局面。

幼小衔接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支撑包括生态系统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系统理论和共同体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家庭和学校共同打造优质教育环境提供了理论支撑,促进了儿童的全面发展。其中,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了人类发展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个体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家庭和學校是儿童发展的两个重要生态环境,二者共同构成了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家校合作共育可以优化儿童的生态环境,促进其全面发展。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时期是儿童的关键发展阶段,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所处的两个重要社会文化环境,二者的合作共育可以促进儿童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全面发展。在系统理论的视角下,家庭和学校两个子系统的整体性、互动性和反馈性尤为突出,二者之间的互动、反馈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家校合作共育,可以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优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最终促进整体系统的健康发展。另外,在共同体理论的视角下,家庭和学校又可以被视作儿童发展的共同体,共同体可以让家长和教师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共同体的作用,提升儿童的发展水平[3]。

三、幼小衔接过程中家校合作共育的现实困境分析

(一)家校合作执行力度不足

家校合作是幼小衔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旨在通过幼儿园、小学与家长建立合作,产生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合力,从而逐步实现教育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家校合作存在着双方相互信息沟通不及时、合作入学准备难以开展等问题,对家校合作的执行力度造成影响[4]。

第一,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不及时,交流成效不大。“家校互助”最终的要求便是双方都要怀有诚意,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家长对与教师沟通抱有抵触心理,并不会主动向教师反馈信息,只有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才会与教师进行沟通。

第二,家校合作的准备门槛比较高。为使幼儿更快地融入校园生活,进行开学前的预科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实施这些活动必须要有父母团体的主动参与,校方与家长相互配合,这样才能使预科活动的功能和效果得到充分发挥。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和院校的沟通不全面,导致入学准备活动很难与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教学内容相匹配。

(二)衔接合作机制存在缺陷

最为理想的入学准备活动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积极的资源交互,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合作,实现幼儿园教育模式的升级。小学教育课程的游戏化发展,为儿童提供一个方便过渡的缓冲期,帮助他们能够在不同环境下保持稳定的学习状态。但是,从目前所开展的制度建设和教学系统的状况来看,现阶段的衔接合作模式并未真正从幼小衔接适配的角度出发,结构并不完整。大多数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存在着相互脱节的问题,很难将幼小衔接的制度效应有效地发挥出来[5]。除此之外,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机会也比较少,未能从机制、制度层面出发,形成系统化的合作模式,不能实现小学入学准备的彼此协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小衔接的实际效果。

四、幼小衔接过程中家校合作共育的具体路径

(一)提高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参与度

为了提高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参与度,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首先,学校应该为家长们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机会,以校园开放日、家长会等学校活动为契机,让家长更加了解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教育活动,只有在了解过后,家长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此外,学校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方式提供在线参与的机会,保证不便出席线下场合的家长们不会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缺席。其次,学校应该提高家长参与的意识和认同感,对于家长而言,是否参与取决于他们是否明白家校共育对孩子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6]。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的家长沟通、家访、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支持孩子的发展。最后,学校还可以提供家校共育相关的指导和培训,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如何参与幼小衔接活动,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应当摆出积极的态度,以鼓励和赞赏的正向情感对待家长在教育工作中的配合与贡献,让家长体验到获得感,感到自己的参与是有价值的,只有这样,家长才会“心甘情愿”地配合校方的工作。总体来看,家校共育从来不是某一方主导的“单极”工作,提高家长参与度的关键就在于学校能否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机会,提高家长参与的意识和认同感。这些措施可以将校方置于与家长相同的阵营之中——关注孩子成长的一方,只有这样,家庭与校园才更容易形成合力,给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保障。

(二)实现幼小衔接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为了实现幼小衔接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首先,学校应该制订具体的幼小衔接教育教学方案,明确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衔接要求和目标,并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其次,学校可以开展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意识,促进教师在幼小衔接教育中的创新和实践。再次,学校可以采用游戏教学、互动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最后,学校可以积极推进信息化教育,借助智能化教学、虚拟化教学的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幼小衔接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提升。

例如,某幼儿园和小学合作,采用“1+3”教育教学模式,即幼儿园教育和小学一年级教育共同实施,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则由小学独立负责。在这个模式下,幼儿园教师和小学一年级教师共同担任一个班级的教学工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共同完成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任务。为了确保幼小衔接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实施,学校开展了家长工作坊等一系列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意义和重要性,并提高家长的参与度;组织教师培训和交流,加强幼小衔接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共同探讨;建立联合教研组,促进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互动和合作;建立信息化平台,提供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在线教学服务,方便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和交流。通过这些创新措施的实施,幼儿园和小学实现了教育教学的有机衔接和无缝对接,促进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意识,为幼小衔接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推动幼小衔接社区共育平台的搭建

从现实情况来看,家校合作共育的最大问题是家长工作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缺位的现象,因此,幼小衔接可以调用社区力量,以完善的社区共育平台弥补家长的空缺,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保障。

第一,确定平台目标和功能。幼小銜接社区共育平台的目标是促进家庭、幼儿园和小学的合作共育,提高幼儿入学后的适应性和综合素质。平台的功能可以包括发布幼小衔接教育的资讯和指导,提供教育资源和服务,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以及建立社区教育网络,形成从家庭到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支持体系。

第二,寻找合作伙伴和资源。在推动幼小衔接社区共育平台的建设时,需要与有关教育机构和社区组织合作。如可以联系幼儿园和小学、寻求他们的合作与支持、整合资源和信息、建立数据共享和交流平台;还可以考虑与社区妇女、居民委员会和其他社区组织合作,共同推动社区共育工作的开展。

第三,设计平台架构和界面。幼小衔接社区共育平台需要提供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和用户体验。平台的设计应该符合家长和教师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同时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资讯。在设计平台的架构和界面时,需要考虑用户的操作便捷性和数据安全性,以及对不同终端设备的适配。

第四,推广和宣传。幼小衔接社区共育平台的推广和宣传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在各种渠道上进行宣传,吸引更多的家长和教师使用。如可以在幼儿园和小学开展宣传活动,邀请家长参加,介绍共育平台的功能和服务,或者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站宣传推广,以及制作宣传资料和视频,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

第五,更新和改进。总体来看,幼小衔接社区共育平台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更新和改进的过程,需要根据用户的反馈和需求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还要顺应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平台的内容和服务,提高平台的质量和影响力。

结语

归根结底,幼小衔接的参与主体应当是多元的,我们不能将教育的责任切分为家庭教育责任与校园教育责任两个部分,而是应当促进校园与家长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达成共识,进而形成有力的合作,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关键助力。

参考文献:

[1]林荔芬.基于家、园、校三方合作共育的幼小衔接策略研究[J].教师,2023(3):8183.

[2]陈秀娟.幼小衔接中的家校合作共育策略[J].科普童话·原创,2023(1):3840.

[3]王菊霞.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园校合作共育的困境与路径[J].教书育人,2023(7):79.

[4]赵建萍.幼小衔接中的家校合作共育策略刍议[J].成才之路,2022(31):137140.

[5]蔡芳婷.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园校合作共育的困境与路径[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2,37(3):8690.

[6]曹一帆.幼小双向衔接视角下家园校合作共育的问题和改进路径[J].读与写,2022(4):1012.

作者简介:刘璇(1995— ),女,汉族,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教育。

猜你喜欢
路径探索现实困境协同育人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5:51:10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1:30:23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31期)2016-12-16 23:31:56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人间(2016年30期)2016-12-03 22:05:16
共享发展理念内涵、障碍和路径探索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7:27:21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65期)2016-09-22 22: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