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背景下实践式主体的社会工作实验

2024-05-27 17:19:51吕卓文郭敏慧张淑萍
科技风 2024年13期
关键词:主体

吕卓文 郭敏慧 张淑萍

摘 要:在步入数字信息时代的改革创新时期,高校实验教育尤其是文科的实验在加紧跟进时代的脚步,开启了新的一系列革新目标和行动,进入创新时期的理论实践、政策实践和具体道德实践行动中,展示社会会工作实验与研究的新格局和新形象,努力打造高校的“实践教学”的重要进程,经历了从被动式、任务式的实践环节,走向了新文科以“实践为主体”的社工实验研究的新篇章,对数字信息化的社会无疑是一种“新形势”教育,在大量以“数据为本”的信息化、经济、网络社会,如何以实践作为新文科实验的主体实施和研究,是对数字以“新另类的方法”进行具体实践与行动,从而建立一种以实践为主体的多元应用实验经验,让社工实验的教育和研究落脚于现实处境和焕发专业精神。

关键词:数字背景;实践式;主体;社会工作实验

一、关于数字背景的实践式主体社会工作实验

数字背景的社会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工作专业是在数字背景的社会主义法治、德治、经济体制并重发展下需要的一门立足于現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学科,其也是新时代新文科实验建设的“必由之路”,它是社会、国家和个体不断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和身心健康发展的产物。

(一)数字背景的新文科实验

数字背景的新文科实验,实施了各种跨学科培训,为文科历来缺乏技术和科技化节能的生态文明提供支持和扶持,认为数字的新文科教育是文化的累积、知识的数量和渊博,见多识广为社会建设带来了丰富多元的知识和兼容并蓄的文科教育的价值。然而,面对多而杂的知识,对人类的渊博的文化能力,以及巨大求知欲和知识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产生了统计的量和成果的不断形成,其实这很大程度仍没有推动社会建设的改进。由于数字化单方面专注于以什么作为文科知识的内容和学习材料,造成了管理方法的重视和形式化,使建设和管理社会的道德人性和人心凝聚被忽略并难以“五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力量——中国社会工作)。因此,数字背景的文科实践做出了应对和支持,第一方面支持知识的实践,实现知行合一;第二方面产生了践行道德、守护道德底线,维护人的尊严和人文关怀等温暖的社会价值和良知,用于社会改良和发展;第三方面继续产生知识,检验知识,再回到理论指导实践的行动上来,这不仅以实践作为知识、理想的信念,更产生了鼓励和动力,社会的力量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实践式为主体的新文科实验,赋予助他助人的能力建设、道德文明建设和情怀,即进一步趋向专业价值内化与实际能力转化。

(二)关于“数字背景+实践式主体+新文科+社会工作”实验的概括与反思

实践式还包含反身性实践,一种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反思。实践式是一种将自身做反思的过程加入行动中,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和改变的注入和推进,是一种它所指出以他人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自我关照”,同时具有客观性的自我关怀,数字社会使千百年来都不缺失精神的社会走向了物质世界,在数字信息充满的多样和外观化的环境中,逐步进行了反思的哲学,透过社会工作的实践,对书本上的知识、管理上的方法和社会上的热点进行统一的分析和具体的服务和体验,并有了行动上的反思和批判性的思维,以及发展的视角看待辨识社会事物、观察社会群体现象以及了解自身的过程。

数字背景下的新文科实验,是以实践为主体的数字教育过程,即实践与数据兼重的新文科教育模式。如何渡过社会工作价值越大新文科实践式主体的社会工作实验越需要攻克的难关,怎样才能实现数字背景的实践式主体的社会工作实验呢?

二、数字社会背景下实践式主体的社会工作实验

数字社会背景是一种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数字建设的“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两个文明都要抓的方针策略,认为物质基础是满足人民物质生活,即幸福生活的基础和基本需要;精神文明是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集中于对人生形成的价值观,以及心灵态度和精神品质,决定人生态度和幸福感等,也取决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两者决定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主体,既有完成实践的主动配备和积极产生实验的数字功能,又有提供实践服务的主体意识和理念信念,即实现社会工作实验具备指导实践的伦理价值和社会工作价值观。

数字社会背景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尤其在社会工作实验室秉持“实践以人为本,服务弱势优先,践行助人自助,维护社会公正的理念和信仰,相信人在社会工作实验所训练和培养的不仅是实践型的社会人才,而且能够在实践中提高人的改变、价值和意义,是人在服务、实践和行动中反映的一种追求和意愿。”这个信念在数字社会背景下产生、促成和构建,其中离不开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数字经济中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强调和狠抓,将其中体现人文关怀的基础和追寻相融合,在社会工作实验中具备了德育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在数字科技的现代,品行的素质教育在社会工作实验中被大力地发展和培养,培育在数字社会容易忽略的品德,关注人的环境和促进人的成长等,即以行动改变认知的行为疗法,以及建立思想意志的认知行为疗法,从而建立一个“有道德”的实践,有“行动”的“关怀”实务。

作为数字社会背景的社会工作实验,是一个包含实验项目数据,又有实现数据的配备和条件做情景,还有形成这个数据的参与理念和力量的集服务、信仰和实践场地为一体的质性研究,它不仅是文科实践式的教育主体,也是多种参与累积数据实践的过程。

数字社会背景,越来越强调既有主体性参与力又有个体的主体意识,需要两者兼顾,这主要是实践式为主体的社会工作实验,是以实践互为主体的实验过程,充分激发人的潜能,同时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关于践行社会“正义、平等和关怀、尊重”中确定下来的价值和数值的实现。

(一)数字社会背景的社会工作实验是实现关于社会价值诸如平等、公正和关怀累积的实践研究

在数字社会兴起的时代,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为中心,以人为本,协助人们改善和改变,实现社会公正、社会道德的建设和社区管理和治理。而这些都落在了以实践为主体的道德践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实践出真知”“知行合一”。以做为主体责任和行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实践性的,它在所有的价值观形成上,去践行所知所想,最终形成行动,包括新文科里提倡的“真善美”、个体的集体的信念,以及新文科的多学科价值,都由行动来支撑。

(二)數字背景的社会工作实验是实现关于社会政策诸如社会福利、保障和救助的实践行动

社会工作实验在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下,充分应用数字社会的科学技术改善社会各类弱势群体的生活、生计和生产。同时将线上的社会政策落实到各个群体,使群众的权益获得保障。在广东的双百社会工作开展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的实践案例里,一些困难群众在社会工作实践实施下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温暖和关怀,也切实带来了良好的社会福利和成果。另外,在老龄化社会里,老年人的福利和基本保障也得到了第一时间的落实和践行,据统计,老年人在社会工作数字化实践和服务中获得了基本的护理和陪伴,社会工作以数字实践为主体开展老年人学习使用手机、智能挂号看病等活动,提高了大部分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极大地激发了老年人的潜力和参与力,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数字背景下开展的社会工作实验将国家的温暖、关怀政策践行得更深切、彻底。

(三)数字背景的社会工作实验是实现关于社会服务包括社区自治、基层治理和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情景模拟和现实倡导

数字背景的社会工作实验面临着社区治理的问题和困境,它意味着不仅是数量上的课堂实践,还是走出课堂,来到社区,进行社区治理,即要在基层服务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实践频率和深入程度。作为社会实验的意义所在,服务于基层、服务于群众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根本目标,它的学以致用,为我所用,最终落实到的是服务对象和群体上,以基层治理改善社区生计、社区发展和社区生活,最终实现社会服务,实现社会群体的向好改变。基于社区为本的治理不仅从社区互助促进的初心开始,而且从社区自治达到社区良性运行,最终达到社区治安良好、社区治理有序、社区节约环保的共同发展。其中,包括城乡社区的融合发展,城乡社区一家亲的乡情凝聚,以及乡村社区生活美好的生态建设,凝聚社区力量共同建设美好新城乡。

三、讨论与结果

社会工作实验实现的社区等活动是以改善人们的福利状态为根本出发点,守住以人为本的助人初心,从新文科的实用性、应用性和通用性来发挥文科价值和功能,实现社区自治、社会心理和社会调研的功能和价值。真正地深入人们日常生活,从实际需求着手,发挥新文科的多元视角、多学科跨越、多文化组合的优势,体现了新文科的训练强度,并增进实践的主体和力度,从中打造综合型跨学科合作的社会工作教育和实务,培养既能学,又能用,还能“讲、做、写”的综合应用型人才队伍,从中培育全面发展的全人,包括人格健全、心灵成长和精神饱满的全人生长,对于生命的体验逐步有了更向上、健康和愉快的基础保障,新文科的生命力不断地蓬勃发展、绿意盎然,是因为人们在健康的人格、身体和精神面貌里深入地体验和感知,尤为能激发和鼓舞新文科的实验性,尝试新的体会和实践,促进文科朝向赋予生命力和活力的趋势发展,才能形成新文科。新文科更注重人对生命的意义追求和生长的体验,更推动人对自身价值、生命价值和人生价值的认知,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实践与理论数据的高度统一。

社会工作实验是多样生命体验的新文科教育,它综合了能力建设、知识体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三大建设,是能力、素质和文化的综合统一体,充分培育实践出真知的能力,道德文化践行的能力以及资源政策实行链接的能力,既是表现综合能力,又是增进综合素质的信念和毅力的力量。在长达实践400以上的学时、学分数字化与数据媒体作为教学进程里,是体现新世纪学科发展的特点和本质,社会工作是在宏观上实现社会公正、平等和关怀的社会理想,在中观上积极发挥与政策政府友好链接和群众相互信任的作用和功能,在微观上建立综合能力的社会服务系统、支持网络和细微细小的服务或一次细节,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态度和以人为本的助人精神和实践历程,如此循环,构建出需要以新文科实践式为主体的社会工作实验,从“主体—主体间性—互为主体”的实践式充实新文科教育,以实践作为新文科知识、能力和道德文化体系的核心,即既有个体的成长与改变,又有群体共同发展和合作精神的实践及其反思,并与专业价值观引导数据兼

重的社会工作实验。

参考文献:

[1]江士方,尚金萍,刘玉兰,等.优化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培育创新型社会工作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03):119121+125.

[2]李迎生,方舒.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4(03):101108.

[3]童翎.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反思——以“小组工作”实践课教学改革为例[J].铜仁学院学报,2015,17(06):116119.

[4]潘加军.基于公益创业实践为基础上的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07):6163.

[5]王思斌,阮曾媛琪.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9(05):128140+207.

[6]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7(06):161179+244245.

[7]张和清.知识哲学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课程的实践属性——人文—实践取向的专业课程设计[C]//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004论文集.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2003:9.

[8]钱宁.“共同善”与分配正义论——社群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对社会政策研究的启示[J].学海,2006(06):3641.

[9]钱宁.从人道主义到公民权利——现代社会福利政治道德观念的历史演变[J].社会学研究,2004(01):4652.

[10]张和清.以社区为本的绿耕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1]汤海林.以学生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04):5052.

[12]李承花.高校科研实验室的管理心得体会[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06):229231.

基金项目:本文系“数字背景下的新文科以实践式为主体的社会工作实验研究”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23年校级教改项目研究成果之二(课题编号:RHYjg202326)

作者简介:吕卓文(1981— ),女,汉族,法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实验研究;郭敏慧(1988— ),女,汉族,社会工作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工作教育;张淑萍(1982— ),女,汉族,法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工作导论、个案工作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主体
一起多个违法主体和多种违法行为案件引发的思考
论碳审计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从“我”到“仲肯”——阿来小说中叙述主体的转变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9:04
如何让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6
何谓“主体间性”
领导文萃(2020年15期)2020-08-19 12:50:53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中国自行车(2018年9期)2018-10-13 06:17:10
中医文献是中医宝库的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金色年华(2016年13期)2016-02-28 01: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