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35的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预测

2024-05-27 05:59刘军男杨颉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国际比较研究生教育

刘军男 杨颉

DOI: 10.16750/j.adge.2024.05.003

摘要:围绕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影响因素以及面向2035的规模预测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针对48个人口、经济、科技、社会与教育发展情况不同的国家进行研究生教育相关核心指标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可以发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科技人力资源的投入强度与高等教育研发经费的投入强度均与研究生教育规模之间存在正向相关的关系,其中科技人力资源的投入强度与高等教育研发经费的投入强度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回归分析预测,到2035年我国研究生普及率为6.6‰—9.0‰。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演进动态及产业升级转型的挑战,我国研究生教育需在合理扩大规模的同时对内容与结构进行深度调整。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教育规模;R&D经费投入;国际比较

作者简介:刘军男,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240;杨颉(通讯作者),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处长,上海 200240。

一、问题的提出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1]。研究生教育是推进教育强国战略的关键环节,而研究生教育规模则成为教育强国的标志性特征。《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22年招收研究生124.25万人,在学研究生365.36万人[2],从规模总量来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已迈入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发展阶段,当前的相对规模并未能适应我国劳动力市场与国民对研究生教育的基本需求[3]。在教育强国、市场与国民的三重需求驱动下,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合理扩张势在必行。

教育部等多部委在2020年9月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我国预期“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4]。根据这一指向性要求,面向2035年

的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将如何发展?为回答这个问题,笔者通过总结各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与规律,利用统计回归模型对2035年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潜在规模和结构进行探讨,期望能够为未来研究生教育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学术支撑。

二、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的理论分析与预测实操

1.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的理论分析

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塔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关注点在于人口、经济、社会、公共政策以及教育系统等方面的作用,内部与外部因素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对比与合力机制是相关研究的基本思路。

从“技术—功能”派的理论视角来看,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常被认为是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的重要驱动力,而这种需求通常是由经济、科技与人口等诸多外部因素诱发而生的[5]。具体而言,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结构升级往往被认为是研究生教育规模变动的重要前提,与人口总量和结构的调整共同推动了社会对高层次专业化人才需求的增

长[6-7],从而影响了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在全球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格局下,我国的产业体系正经历着一场向精细化和创新导向的深度转型。在此背景下,用人单位对高层次劳动力日益增高的需求逐渐推动了就业人口向高技能产业倾斜。另一方面,随着出生人口的持续下降和老龄化趋势加剧[8],我国已逐渐走出了劳动适龄人口充足所带来的人口红利高峰期,劳动力市场面临着数量减少和质量变革的挑战。随着未来年轻劳动人口的缩减,各个行业的就业市场更倾向于吸纳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应对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由此可见,人口变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共同推动了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和专业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为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必须为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9-10],即提升科技研发人力资源投入的力度。而作为一个国家科技研发人力资源中的核心人才队伍[11],研究生不仅能够为劳动市场贡献深厚的理论知识和高深的专业技能,更是支撑国家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首要人力资源。作为响应人口和产业变革、培养高技能劳动力的重要渠道[12],研究生教育规模合理扩大的必要性也因此凸显出来。

从教育系统独特的“内部驱动性”视角来看,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发展受到教育系统结构与体制的强烈影响[13]。部分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更多是基于惯性驱动,而非经济、科技的需求驱动[14-15]。相较于外部需求的拉力作用,前序教育的结构性因素与资源投入的体制性因素在研究生教育规模变化中发挥着更为根本的内部推动作用:①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背景下发生的,因此高等教育体量的增大是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16];②经费投入是推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为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动力[17-18]。无论是“技术—功能”派的理论解释还是教育系统“内部驱动说”的推演逻辑,二者在强调教育系统内部或外部作用的同时都认同影响机制的多元性,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内外部合力作用的结果[19]。

2.研究生教育规模预测研究回顾

采用科学方法对各级各类教育规模与结构进行预测,有助于为教育发展的目标制定、结构的优化和教育资源配置提供参考[20],学者们就此展开了对各级各类教育规模的预测研究。①预测所用的主要指标包括人均GDP、本科毕业生数、专任教师数(副高级及以上)、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等,这些指标都反映了教育供给和需求的某些方面。②为建立预测模型,研究者使用了多种方法[20-22],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教育规模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往研究为探索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各级各类教育相关指标的预测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23-25],但这些研究采用的多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化过程中编年数据的纵向梳理,以横向比较为基础的思考较为稀少,且从预测指标来看,科技研发人力资源投入等重要因素很少被纳入整体预测。若要进一步认识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的规律与走向,则需对标世界各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情况,进一步厘清我国研究生教育各项发展指标在国际中的相对水平,在适当借鉴各国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与规模相关的规律探索与发展预判。

3.研究生教育规模预测指标的选择

对于预测变量,本研究初步选取人均GDP[25]、研发人员占就业人口比例[2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7]、研究与试验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经费总投入占GDP比例与高等教育R&D投入占总R&D投入比例为观察和预测的核心指标,它们分别指代的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研发人力资源需求[26]、教育系统前序结构、国家科研经费投入与高等教育科研经费投入这五个影响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在对投入指标的选取中纳入了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而非教育事业经费,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研究生教育事业经费具有跨国异质性,其投入受多个变量的影响,如办学成本、社会物价和地方消费习惯。由于这些因素在不同国家、地区,甚至学校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使得其在跨国比较研究中缺乏稳固的基础。R&D经费投入能够有效地解释和评估各国研究生培养环境。科学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石和目标,使科研投入成为研究生教育投入的关键部分。而科研经费投入可以部分反映研究生培养的基础设施,这个投入与各国的经济状况、人口结构和科研活动规模紧密相关。因此,R&D经费所占GDP的比例、流向高等教育领域的R&D经费的比重这两个指标都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更为直观和比较的视角,以评估不同国家的研发支持环境。

对于因变量,鉴于各国的国力和国情有所不同,在进行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数的国际比较时,直接采用绝对数值可能导致偏见。为避免这一问题,本研究选取了具有相对值特性的变量,或将绝对数值转化为相对值,采用“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即每千人中的注册研究生数量)作为反映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关键指标。

4.研究目的与假设

本研究旨在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可能影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因素,并展望面向2035年的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为以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为目标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基于以上研究目的提出如下假设:

H1.人均GDP与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呈正相关;

H2.研发人员占就业人口比例与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呈正相关;

H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呈正相关;

H4.R&D总投入占GDP比例与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呈正相关;

H5.高等教育R&D投入占总R&D投入比例与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呈正相关。

三、实证检验与规模预测

在遵循客观性、典型性、时代性与可比性原则的基础上[24],本研究以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相关指标为核心,针对48个人口、经济、科技、社会与教育发展情况不同的国家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进而对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构建预测模型,并代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數据得出最终结果。在选择研究对象国家时,本研究综合了人口、经济、科技和教育等多个维度,并考虑了数据公开性与可得性。所选国家反映了不同发展阶段下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趋势,提供了全面而多元的比较分析数据。此举旨在捕捉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模式的普适性与时代性,从而深化对研究生教育影响因素的理解,为预测模型和政策制定奠定实证基础,确保研究成果的广泛代表性与实用价值。

1.各国研究生教育相对规模

当前全球研究生教育普及率的地域差异显著,展现出“自西向东”的梯度递减趋势。由计算可知,48个国家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均值为9.95,其中北美、欧洲和澳洲的研究生教育普及率明显领先,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普及率则较为滞后。澳大利亚在此方面表现尤为出色,其2019年每千人中的研究生数量高达19.19‰。美国(9.29‰)、英国(8.95‰)、法国(9.51‰)以及荷兰(11.55‰)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普及率稳定在10‰左右,这与欧洲的整体情况相吻合。亚洲部分大国因其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相对的教育政策保守性,其研究生教育普及率显著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例如,尽管日本在高等教育领域有卓越的表现,但由于其长期未重视研究生教育,并采取了独特的论文博士制度,其研究生普及率仅为2.02‰。而韩国在积极的研究生教育政策推动下,普及率达到了6.17‰,超过了部分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与中国人口规模相近的印度,其研究生教育普及率达到3.32‰。尽管近20年中国的研究生教育绝对规模经历了显著的增长并在全球中占据前列,但普及率仍然只有2.05‰,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研究生教育普及程度仍不高(见表1)。

2.相关分析

进一步分析所选取变量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相关性可以发现,千人注册研究生数与人均GDP、研发人员占就业人口比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R&D经费占总R&D经费比例四个变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而R&D总投入占GDP比例与高等教育人均投入则与研究生教育规模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见表2),即这四个指标所指代的因素有可能影响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发展。而相对于人均GDP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两个指标,研发人员占就业人口比例、高等教育R&D经费占总R&D经费比例与千人注册研究生数的相关性更强。

由相关分析结果可知,本研究的假设H1、H2、H3、H5成立。各项指标的具体分析如下:

数据显示,在人均国民收入低于1.5万美元的国家中,研究生教育普及率往往不超过3‰。反之,

数据来源:①人口数据:世界银行数据库;②注册研究生数:欧盟统计局、美国教育统计中心、英国高等教育统计署、德国联邦统计局、法国高等教育署、澳大利亚统计局、新西兰教育部、日本文部科学省、韩国教育统计中心、阿根廷教育部、泰国教育部、乌拉圭教育文化部、中国统计年鉴;③R&D人员占就业人口比例数据:中国数据来源于《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其他国家数据来源于OECD数据库;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数据:世界银行数据库;⑤R&D总投入占GDP比例数据:OECD数据库、《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世界银行数据库;⑥高等教育R&D投入占R&D总投入比例数据:OECD数据库、《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当研究生教育普及率超过10‰时,这些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往往超过3万美元。然而,在人均国民收入高于3万美元的国家群体中,研究生教育的普及程度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正相关性似乎被削弱或消失。这种现象表明,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阈值后,影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因素变得更为复杂,其中教育政策和科技政策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

对全球科技人力资源投入与研究生教育规模进行比对,可以观察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具体来说,大多数国家的研发人员占劳动力比例越高,其研究生教育规模往往也越大。当一个国家的科技人力资源投入超过了千分之十的标准时,该国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量很可能会超越9.95人这一均值。但有几个显著的例外,如日本和加拿大。尽管这些国家在科技人力资源的投入上表现突出,但其研究生教育规模并未与此同步增长。

在分析科技人力资源与研究生教育规模之间的关系时,还需关注另一关键变量: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根据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研究生教育规模与普通高等教育规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对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或超过70%的国家,其研究生教育普及率往往超过10‰。反之,在研究生教育普及率不足5‰的国家,其普通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通常不超过50%。然而这种关系并非绝对,以乌拉圭为例,尽管该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63.13%,其研究生教育的普及率却仅为3.68‰。这种显著的差距指向了乌拉圭政府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投资和重视程度可能并不够,导致了研究生教育规模与普通高等教育规模之间的不同步发展。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是简单地和国家R&D总投入呈正相关,而是与对以基础研究为核心的高等教育R&D经费投入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从国际对比的维度看,即便我国R&D经费总数位于前列,但与研究生教育更为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們在专门针对高等教育的R&D资金上的投入仍显不足。这揭示了一个关键现象:尽管我国的总体研发资金丰厚,但高等教育所获得的R&D资金比重并不高。

3.预测模型的构建

通过上文相关分析结果可知,人均GDP(x1)、R&D人员占就业人口的比例(x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x3)、R&D中投入高等教育的经费占比(x4)是与千人注册研究生数(y)变化相关的指标,在对这些变量下的缺失数据进行多重插补后,将x1、x2、x3、x4作为预测变量,y作为因变量纳入逐步回归分析(见表3),排除对模型贡献不显著的变量x1与x3,得出方程:y=1.403+0.344*x2+0.187*x4。逐步回归方法旨在优化模型,保留统计上显著且对预测因变量有实质性贡献的变量[28]。尽管在相关分析中,人均GDP、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两个要素与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但当将所有影响要素一同纳入回归模型时,其独立影响可能由于共线性问题而变得不显著。另外,在综合了其他统计显著变量后,人均GDP、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边际贡献可能递减,导致其在综合模型中被排除。

随后,本研究收集了我国相应指标的历年数据,如表4所示。

4.预测结果

基于模型建构,本研究预测了2035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并结合历年研究生招生、硕博毕业生数据与政策导向探讨了教育层次结构的未来变化。若要稳步推动研究生教育规模的稳步扩张,首先需要保障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力资源投入、经费投入、人均GDP和高等教育普及化这些支撑条件发展到相应水平。

在不同的支撑水平的预测情境下,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可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扩张趋势(见表5):①在低线预测的情境下,2035年,如果我国R&D工作人员占总就业人口比例达到10.98‰,高等教育R&D投入占总R&D投入比例为7.7%,人均GDP为3.6万美元,普通高教入学率为72.8%,则我们预计研究生总数将为933.8万,普及率为6.6‰,并以年均7.5%的速度增长,此时预计招生数量为311.3万,毕业生数量为214.77万,其中硕博比为10:1,即博士毕业生约19.52万人,硕士毕业生约195.25万人。②在中线预测情境下,若R&D工作人员占比达12.00‰,高等教育R&D占比达12.12%,人均GDP达3.9万美元,且普通高教入学率达到73.7%时,研究生注册总数预计达1139.9万,普及率达7.8‰,年均增长9.5%,预计共招生379.6万,毕业生数量为261.94万,其中博士23.81万,硕士238.13万。③在高线预测情境下,当R&D工作人员占比为13.21‰,高等教育R&D投入占比为16.55%,人均GDP为4.1万美元,普通高教入学率为74.6%时,研究生注册总数可能达到1365.9万,普及率为9.0‰,年均增长率达到10.3%,并预计招生455.3万,毕业生数量为314.16万,其中博士28.56万,硕士285.6万。

四、结论与讨论

1.结论

基于国际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指标分析,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关键因素。通过基于国际比较的逐步回归、趋势外推构建预测模型,所得结论如下: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科技人力资源投入及高等教育研发经费投入与研究生教育规模正向相关。然而,一个国家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并不直接与其R&D总投入相关。②科技人力资源的投入及高等教育R&D经费投入是决定国际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核心因素,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则相对较弱。

③至2035年,预估我国研究生普及率为6.6‰—9.0‰,在学研究生人数达933.8万—1365.9万。年均增长率预计为7.5%—10.3%。就研究生规模结构而言,招生人数为311.3万—455.3万,博士毕业生人数19.52万—28.56万,硕士毕业生195.25万—285.60万。为达到这些预测值并媲美国际研究生教育强国,必须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人力资源投入,使R&D人员占就业人口的10.98‰—13.21‰,并将7.7%—16.55%的R&D经费用于高校基础研究。

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探讨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影响因素以及预测其发展路向对国家研究生教育前瞻布局和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将高等教育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力资源投入等重要因素纳入整体预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研究生教育相关重要指标在国际中的相对水平,为本土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的规律与走向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2.讨论

我国高等教育研发经费投入与研发人力资源投入仍相对不足,这种差距使我国关键领域研究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在全球高等教育竞争格局中,我国在研究生教育和研发经费投入上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这一状况为我国在关键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自21世纪初,各国政府均深刻认识到顶尖大学对国家的重要价值,纷纷增加资源投入,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成为建构世界顶尖大学的关键指标,在全球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例如英国特别注重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大力投资于博士学科的发展;而韩国则将大量资金用于研究生院的建设。我国的“双一流”建设虽然与上述国家的目标一致,但在经费支持、对基础和原创研究的投入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显著差距。2022年,我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30782.9亿元,占GDP总量的2.54%,较2005年提高近一个百分点[29],已与OECD国家持平,但高等教育的R&D投入与人均收入增长并未同步。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研究生教育因经费不充足而发展动力不足。

在维护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大背景下,人力资源投入对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发展具有反向支持作用。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对职业的要求愈加精细化、专业化,我国各类企业也越来越需要大批量的工作人员来从事基础与原创研究。这表明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正日益扩大,預示着我国的就业结构将经历重大调整,尤其是研究与试验发展岗位的规模将逐步增长。然而从研发人员占就业人口的比例来看,我国科研劳动力规模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究其原因,面对紧迫的就业形势与强大的科研压力,许多研究生在毕业后都选择脱离基础研究而转向应用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与研发人才的流失。

3.政策建议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着产业结构的发展而不断增加,为满足市场需求,我国需合理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社会、产业发展保持同步。

从资源投入视角来看,①鉴于全国研发资金投入在持续增长,政府及其他拨款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研发的投入支持。这不仅涉及增加资金数量,也包含研发资金的管理策略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拨款部门需要根据行业发展动向,权衡各个领域和研究生教育相关项目之间的投入分配,以提高研发资金的使用效率。②高校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研发资金的管理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以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增益。如一方面提升研究生教育所需的设施和实验条件以支持研究生进行高水平的科研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向业界寻求产学研合作,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可以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③政府与科研单位应在吸纳优秀人才加入科研事业的同时,给予科研人员更多的财力与政策支持,适当提升科研人员的待遇与建立相关工作保障机制,使其能够为科研事业做出贡献,带动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

从规模发展视角来看,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演进动态与本国产业升级转型的挑战,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合理扩张应依据本国国情与政策,建立在内容结构合理与质量发展均衡的基础上进行。我国目前已将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结构的优化置于战略高度,并多次提出相应的方针和政策。如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指出要明确实施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将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起来[30]。这为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表明研究生教育需要在与国家发展蓝图紧密结合、与全球行业发展趋势相协调的基础上实现规模扩张。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刀切”的研究生扩招政策,可能会忽视不同地区和学科的实际差异与需求,从而导致资源浪费和教育质量差异增大[31]。因此需要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以确保研究生教育规模和质量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23-05-29) [2023-09-08]. https://www.gov.cn/ 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device=app.

[2] 教育部. 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3-07-05) [2024-01-02]. http://www.moe.gov.cn/jyb_sjzl/ sjzl_fztjgb/202307/t20230705_1067278.html.

[3] 研究生教育迈进新时代[EB/OL]. (2020-09-23) [2023-09-08]. http://www.rmzxb.com.cn/c/2020-09-23/2674725.shtml.

[4]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 (2020-09-04) [2023-09-08].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2/content_5545939.htm.

[5] 姜尔林. 市场转型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扩张的社会动力研究——地位竞争的视角[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3, 11(3): 85-98.

[6] WENDLER C, BRIDGEMAN B, CLINE F, et al. The path forward: the future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 Princeton: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2010.

[7] 王广州. 中国高等教育年龄人口总量、结构及变动趋势[J]. 人口与经济, 2017(6): 79-89.

[8] 中国人口60年来首次出现下降 去年新生儿数创新低[EB/OL]. (2023-01-17) [2023-10-03]. https://www.bbc.com/ zhongwen/simp/chinese-news-64301818.

[9] 司俊峰, 荀渊, 叶楠楠. 基于协整理论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影响因素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3): 88-93.

[10] 赵庆年, 曾浩泓. 我国高等教育何以迅速迈入普及化——基于供需关系的视角[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 41(10): 35-45.

[11] 曹琴, 玄兆辉. 中国与世界主要科技强国研发人员投入产出的比较[J]. 科技导报, 2020, 38(13): 96-103.

[12] 范晓婷, 张梦琦, 陈倩, 等. 研究生教育规模推动科技创新的门槛效应研究——基于1999—201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8): 38-45.

[13] 李锋亮, 孟雅琴. 我国研究生规模扩展是惯性依赖还是需求驱动[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 41(Z1): 9-16.

[14] 李永刚. 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的动力、影响与发展方略[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2): 77-83.

[15] 房欲飞, 谢仁业. 美、日、英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比较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5): 50-55.

[16] 王梅, 张增. 教育资源供给如何驱动美国博士授予规模扩张——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仿真分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5): 81-90.

[17] 张紫薇, 牛风蕊. 究竟是什么影响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收入?——基于省份、院校特征与教育经费收入的关联性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2): 63-69.

[18] JANTZEN R H. Price and quality effects on the demand for US graduate business programs[J]. 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 2000, 6(4): 730-740.

[19] 王传毅, 辜刘建, 李福林, 等. 中国“十四五”教育规模的预测研究: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5): 39-48.

[20] 游玉华. 未来十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9): 17-22.

[21] 陈少雄, 王静一, 尹柳营. 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近期和长期发展模型的讨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4): 79-85.

[22] 李锋亮, 袁本涛, 刘惠琴. 中国研究生在校生规模中长期预测——国际比较的视角[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5): 50-56.

[23] 王传毅, 严会芬, 王时雨. 十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核心指标的比较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2): 86-91.

[24] 李翌, 蔣开君. 青海省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影响因素及预测[J]. 重庆高教研究, 2019, 7(6): 58-69.

[25] 岳昌君. 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7(7): 31-36.

[26] 朱承亮. 中国R&D经费投入现状及2035年预测[J]. 科技与经济, 2021, 34(3): 46-50.

[27] 杨卫. 研究生教育动力学——理论框架初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2): 1-9.

[28] BENDEL R B, AFIFI A A. Comparison of stopping rules in forward “stepwise” regress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977, 72(357): 46-53.

[29] 国家统计局, 科学技术部, 财政部. 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3.

[30]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答记者问[EB/OL]. (2023-04-04) [2023-10-03]. 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4/04/content _5750051.htm.

[31] 姜顺腾, 靳天宇, 刘惠琴. 美国产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的影响及启示——基于产业结构与预期收入变化的综合视角[J]. 中国高教研究, 2023(9): 63-71.

(责任编辑  周玉清)

猜你喜欢
国际比较研究生教育
中美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购物免税与退税政策的国际经验启示
信用证欺诈及例外原则的比较研究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金融资产结构的国际比较及发展启示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