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的内涵、价值与路径

2024-05-27 03:39梅震宇谢呈阳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德育实践研究生教育

梅震宇 谢呈阳

DOI: 10.16750/j.adge.2024.05.008

摘要:将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包含了“融史于教”“融史于学”及“融史于研”三方面内涵。将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亦是研究生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坚定科研信念与坚持守正创新的需要。以东南大学的实践为例,介绍了学校从育人队伍建设、研究生思政课堂、科研活动和日常生活这四条路径将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的具体做法,为实现研究生对党史国史的全面认知、领悟与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党史国史教育;研究生教育;德育实践

作者简介:梅震宇,东南大学校长办公室秘书,助理研究员,南京 210096;谢呈阳,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南京 210096。

自2019年7月党中央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在诸多场合论述过党史、国史教育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要意义。2022年7月,《求是》杂志再次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强调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1]。研究生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2],研究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知直接影响今后引领我国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材的群体素质。将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对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对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的内涵、价值与路径进行探索,对已有成功做法进行总结与提炼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将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的内涵

将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在根本上是要将党史国史所蕴含之智慧与道理融入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更加重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开展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和“学”两个层面,还需要进一步向引发创新的“研”渗透。

1.融史于“教”

教,包含“教授”“教导”之意。从学科教育角度看,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宏伟业绩的历程本身就蕴藏着推动人类社会前行的经验与智慧,无论在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都能为学科理论提供生动的教学案例;而从德育角度看,研究生所学的专业往往是他们主动选择的结果,专业知识对研究生的吸引力通常会高于通识知识。以党史国史的相关实践诠释专业知识能增加研究生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德育的教学效果。因此,融史于“教”指的是将党史国史和历史辩证的思维方式与研究生教学活动及研究生教材有机结合,达到“史”为“教”丰富内容,“教”为“史”提供舞台的效果。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独立,思维体系也更加完整,因此融史于“教”的过程中,“教导”的成分大于“教授”。教师更重要的是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引导研究生去锻炼历史辩证的思维方式;引导研究生去体会共产党人上下求索、一路走来的初心和使命;引导研究生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从而激发研究生增强民族自信和历史责任感。

2.融史于“学”

学,包含“学习”“求学”之意。《学记》云:“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生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得党史国史的相关知识后,仍需经过主动学习,才可能加深对知识的认知,逐步形成辩证的历史思维和精准的历史眼光,从党史国史中真正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达到读史以明智、知古以鉴今的目的。因此融史于“学”指的是要激发研究生学习党史国史的兴趣和主体意识,使学生得以“运其才智”,完成自我主导的、深入的学习过程。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也掌握更全面的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创造与分享知识的能力。因此,融史于“学”不仅要求高校将研究生视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还要求高校将研究生视为相关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构建知识体系、深化历史认知,从更深的层面和更广的维度挖掘党史国史中蕴含的智慧,达到“学”以促“教”的目的。

3.融史于“研”

研,包含“研究”“钻研”之意。融史于“研”包含了三方面的含义:①党史国史中本身就包含了值得研究生研究与探讨的课题,可以直接融入研究生的科研活动;②高校在组织研究生从事专业领域的科研活动时,要以党史国史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爱党理念为引导,让研究生真正明白科研活动对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科研信念;③高校教师在指导研究生从事专业领域的科研活动时,要以党史国史中蕴含的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为指导,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鼓励研究生立足中国历史、面向中国需要,推陈出新,总结能体现中国经验的案例,探索能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发展能指导中国实践的理论。与本科生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更加强调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并且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时长与频率也更高,因此,融史于“研”能够有效增加党史国史教育对研究生的覆盖维度,是研究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在实践中“教”“学”“研”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因此,融史于“教”、融史于“学”和融史于“研”也需要互动融合,形成紧密联系的过程体系:融史于“教”是研究生对党史国史的被动接收,是将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融史于“学”是研究生对党史国史的主动接近,是将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的深入,而融史于“研”则是研究生对党史国史的能动接受,是将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的升华。

二、将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的价值

在2020年7月召開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研究生教育需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3]。党史国史中蕴含着立国、兴国的智慧,蕴含着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勇于开创的精神,为增强研究生政治觉悟和思想认知提供了生动教材。开展党史国史教育更有利于青年学生形成对祖国的强大归属感和荣誉感,有利于他们清醒认识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任务[4],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支撑。

1.将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是领悟时代责任的需要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提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的深刻论述。而跑好每一棒,依赖的是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高水平人才。如今,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5],已经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迫切需要走在时代前沿、领悟时代责任的高层次人才。将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充分发挥历史育人的作用,引导研究生透过党史国史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才可能真正领悟中国历史成就背后的内在逻辑,进而达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深刻认同,以及对自己所肩负的时代责任的正确认知。而唯有中国未来的高层次人才正确领悟时代责任与红色传承,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民族振兴的接力棒才可能得到代代传递,并最终达成中国共产党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愿。

2.将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是厚植爱国情怀的需要

爱国、爱党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研究生长期从事学习研究活动,大多具备较强的自我思考能力。简单、抽象的理论灌输通常难以获得好的教育效果,而以史为例,往往效果更佳。例如:倘若在课堂上简单地告诉研究生“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成就”,说服力显然不够,因为他们很容易在计算后得出中国人均GDP在国际排名并不靠前的结论。但是,倘若让研究生了解到如下史实:“7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8%,不仅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还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研究生就会真实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就是说,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研究生更容易借助自我思考,认同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道路是基于实践检验、人民选择、科学真理之上的选择,增强对共产党的情感认同;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一步一步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研究生更容易在面对世界上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中保持清醒,从内心生发出对强大祖国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将爱国情怀和爱党理念厚植于心。

3.将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是坚定科研信念的需要

坚定不移的科研信念是研究生选择科研道路、投身科研事业的前提,也是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披荆斩棘、克服困难的基础。坚定研究生的科研信念对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向世界科技最前沿迈进意义重大。科研信念可能来自于很多方面:例如,职业地位、收入水平,等等。但是,从“利己”角度出发的信念始终难以经受住考验,容易因为挫折或诱惑而轻易放弃。并且,从“利己”角度出发的科研活动还容易引发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为不利。只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大理想、大抱负才可能孕育出以“利国”“利民”为基础的坚定不移的科研信念,才有可能引领研究生真正攀登科学的高峰。党史和新中国史是一部共产党人上下求索、克服万难,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将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有利于培养研究生“为祖国做科研”的大理想和大信念。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尤其是邓稼先、钱学森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研工作者“视名利如粪土,留功勋泽人间”的感人事迹,研究生能够获得思想的洗礼和心灵的涤荡,从而树立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的科研信念和理想,这对中国当前的创新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4.将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是坚持守正创新的需要

研究生教育“研”字当头,强化科学研究是其应有之义,创新能力培养是其核心指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其根本任务[6]。“创新”必然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改变与突破,只有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7] 从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角度对这句话进行解读,就是说:研究生在从事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要始终明确,自己科研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只有立足中国实际,做有用的科研,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可能以“创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将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有利于研究生对祖国产生强大的归属感,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产生深刻的认同感,真正明白自己的科研创新是“为了谁”,明白自己的科研方向“是什么”,避免出现强调“创新”却忽略了“传承”的现象。此外,一些西方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这些基于西方国家发展总结出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与需要,只有冲破思维定式,以发展的眼光把握变化的世界,才有可能提出适合中国当前发展需要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将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有利于研究生在读史的过程中完成辩证思维的锻炼,走上真正的科研创新之路,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

三、将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的实践路径

将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需要遵循“多元渗透”的工作思路,从而达到“多维一体”的融入效果。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高等学府,东南大学一直重视理想信念教育,自中央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學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以来,学校在党史国史的教育方法、形式、平台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2021年12月,《光明日报》刊登文章《育人路初心如磐 新征程奋楫笃行——东南大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谱写立德树人新篇章》,对东南大学的党史国史教育给予了充分肯定。此处结合学校的实践经验,从“研究生育人队伍建设”“研究生思政课堂”“研究生科研活动”与“研究生日常生活”四个方面将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的实践路径和具体做法予以总结,期望能为更广范围内推动研究生的党史国史学习提供参考。

1.将党史国史教育融入教职员工培训,提高研究生育人队伍的水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自身具备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爱党理念,并且掌握先进教学方法的教师,才可能在研究生培养中言传身教,引导研究生从党史国史中汲取真正的智慧与力量。因此,将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是将相关教育内容融入研究生育人队伍的培训过程。为此,东南大学打造了线上线下相互融通的教师学习平台。在线下,东南大学开设了向全体教师开放的“学四史、强师德、铸师魂”专题培训班,除推动课堂学习常态化之外,还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主题研讨和实地走访活动,例如:组织教师赴周恩来纪念馆学习,组织教师参观“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做到了“学”“研”“践”一体化。在线上,东南大学通过“东南教师”微信公众号推出了“四史”学习教育专栏,向全体教师推送相关知识点,并依托教师工作部定期举办“四史”知识竞赛,以达到“以赛促学”的效果。考虑到教师到校时间的差异,东南大学还依托教师党支部常态化开展“党史国史”云学习活动。

此外,考虑到研究生教育正呈现出更深层次的专业化发展趋势,为了帮助教师从党史国史中挖掘教学素材,并将其广泛而灵活地融入研究生专业课程中去,东南大学每年都会邀请省委党校的专家为教师开设公开课,并划拨专项经费,鼓励各院系结合学科特点,组织教师集体筹划和申请课程建设专项课题,以党史国史中的历史人物或典型事件为基础,分组编写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案例。东南大学尤其注重培养新入职教师在相关方面的意识与能力,在教师入职的第一年,就会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就如何在授课过程中融入党史国史元素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培训和考核,并举办以党史国史為素材的微视频授课大赛,这样新教师在一开始备课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融入党史国史元素。根据新教师授课视频的抽样调查情况,接受培训的教师在课件中融入党史国史元素的比例达到80%以上。

2.将党史国史教育融入研究生思政课堂,增加研究生的历史知识

研究生思政课是研究生德育的主渠道[8],也是党史国史融入研究生教育的传统路径。在此路径中,学校开展了更多的融入工作:在研究生人文与科学素养讲座中增加党史国史教育内容的比重;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发研究生党史国史系列思政课程;推动学校领导、两院院士、杰出校友为研究生亲授党史国史;面向全校研究生党支部举办百年党史系列学习讲座,等等。

除了上述传统做法外,东南大学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探索,例如:针对研究生学习生活具有分散性、独立性的特点[9],学校推出了“信仰公开课·党史云讲演”(以下简称“党史云讲演”)线上思政课程,每节公开课时间15至30分钟不等,学生用手机扫码就可以观看直播并进行互动交流。“党史云讲演”帮助研究生思政课程“飞”出教室,研究生得以突破地域的限制,在实验室、宿舍都能够参加党史国史思政课的学习。为了优化学习效果,同时也为了改变在思政课堂中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党史国史的现象,东南大学同样将“党史云讲演”的开讲资格向研究生开放。根据费曼学习法,“向他人讲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准备讲授材料的过程中,学习者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得以完成对知识的收集、理解、深化与整合,学习效果远胜于被动接受。根据参加“党史云讲演”活动的研究生们的反馈,“主动讲授”方式对深入理解和系统掌握党史相关知识有着更高的要求,能显著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紧迫性与学习效率,增强他们对党史国史的认知与领悟。而且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拉近了党史国史教育与所有研究生的距离,让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更具主动性。

此外,为了增强思政课堂中党史国史教育的感染力,学校在李文正图书馆内以“中国精神主题文化墙”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并且创设了思政学习新基地——学习书房,书房内存放了5000余册包括党史国史文献在内的红色经典著作供学生借阅。根据统计,自2021年书房设立至今,研究生对红色经典文献的借阅数量年均提升500册次。同时,书房内还设有“追光剧场”和虚拟仿真教学设备,向全校思政课堂开放使用,根据参与学习的研究生反映,在这里学习可以沉浸式感受党史国史中蕴含的磅礴力量,并通过仿真设备身临其境地体验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历史场景,真正做到党史国史入脑入心。

3.将党史国史教育融入研究生科研活动,增进研究生的历史感悟

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科研能力的锻炼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科研活动不但是研究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之间进行交流、联系的重要纽带,其间所蕴含的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的精神也与党史国史教育目标高度一致。将党史国史教育融入研究生科研活动,能够对研究生传承党史国史中的红色精神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导师是直接指导者,研究生接受最多的也是导师对科研理念与文化的讲述。为了强化导师在研究生科研中融入党史国史教育的意识,引导研究生在遇到科研难题时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深潜精神等党史国史精神中汲取力量,东南大学专门出台了《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研究生指导教师责任制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规定并细化了研究生导师的立德树人职责,要求导师将德育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科研中身体力行,促使研究生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除了在常规科研活动中融入党史国史教育外,学校还在校级层面协调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共同开发与设立了党史国史相关研究专题,分配研究经费,鼓励以科研团队为单位,师生共同申报课题并自主开展研究。与传统的“讲授式”学习相比,以项目为载体的研究式学习能够更好地激发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为了保证研究课题的开展,学校强化了对相关项目的过程管理,设定分阶段汇报时间点和结题检查。在对立项研究生团队开展的抽样调查中,95%的学生表示,通过以项目为导向共同研究党史国史,大家的隐性知识都得到了更充分的交流,同时,自己对党史国史的感悟和认同也得到了增强。并且,由于研究生教育具有创新与发展的性质[10],支持研究生开展项目研究还有利于发挥研究生较强的科研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从研究成果中进一步挖掘与产生党史国史的教育素材,丰富相关教学内容。学校还将党史国史项目研究与“党史云讲演”课堂进行了有效结合,为研究生分享研究成果、丰富教育素材提供了平台。

4.将党史国史教育融入研究生日常生活,增强研究生的历史浸润

与专业教育不同,作为德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党史国史教育不仅要让研究生领悟到其中“立国”“兴国”的理论与智慧,还要让研究生获得对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传承。精神传承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因为简单的课堂讲授或者几次项目研究而一蹴而就。因此,党史国史教育不应当局限于教学与科研,还需要融入研究生的日常生活,讓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脱离感”。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高等学府,东南大学早已在发展历程中烙下独特的红色印记。近年来,为了将党史国史教育融入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体验“历史就在身边”的浸入式感受,东南大学充分挖掘了学校历史与文物中的红色基因。例如:坐落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西北隅的梅庵在20世纪20年代曾一度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南京地区的传播中心和党团组织活动的重要阵地。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东南大学召开,在团史、青年运动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为了将这份宝贵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党史国史教育的生动素材,东南大学积极筹划了梅庵“团二大”史料展陈的设计和建设工作,专程安排人员前往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搜集“团二大”全套会议记录材料,整理文字记录共69张。2021年6月,“初心照梅庵,永远跟党走”史料展正式开展,展览设计以“旧址建筑”为核心,通过会议文件的实物陈列,以物证史,增强展览的感染力与厚重感。同月,“梅庵”入选江苏省首批100个红色地名;2021年9月,东南大学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入选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单。据统计,自开放至今,“梅庵”史料展接待的研究生人次每学期增加近20%。围绕“梅庵”资源,学校还开发了系列音乐组曲、话剧、微电影等文化产品,发布了“红色梅庵”线上展厅,并组建了东南大学“红色梅庵宣讲团”。

此外,学校结合“工科见长”的特点,每年假期都会开展“四重岗位实践体验营”活动,开放报名资格,组织研究生赴国家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进行实践体验,例如:参观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中船重工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让研究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时代的科学家出于对祖国的热爱,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攀登,并最终造就科研奇迹的伟大精神,并进而结合研究方向,与团队成员一起主动对接国家发展需求,将报国情怀铸入科研实践。根据对参与实践体验的研究生的回访调查,95%的学生表示,这样的党史国史教育方式增强了自己的国家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也帮助自己对专业学习有了更清晰的定位和规划。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J]. 求是, 2022(13): 1-12.

[2] 周叶中. 目标转换与模式重构: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4): 57-60.

[3] 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李克强作出批示[EB/OL]. (2020-07-29). http://www.xinhuanet. com/politics/leaders/2020-07/29/c_1126301069.htm.

[4] 郑崇玲. 新中国史为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提供丰厚精神滋养[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5): 29-31.

[5] 习近平.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0-01-08(1).

[6] 洪大用. 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EB/OL]. (2022-11-25). http://www.moe.gov.cn/jyb _xwfb/xw_zt/moe_357/jjyzt_2022/2022_zt17/xxgc/xxgc_bt/202211/t20221125_1002992.html.

[7]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07-01(1).

[8] 黄宝印, 高扬. 研究生党建双创要立样板、树标兵、育新人[J]. 中国高等教育, 2019(21): 20-22.

[9] 高利, 束洪春. 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3): 19-22.

[10] 梁辰, 陈谦明. 基于接力创新的研究生创业调查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4): 66-72.

(责任编辑  周玉清)

猜你喜欢
德育实践研究生教育
探究性德育实践视域下的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中小学德育实践衔接性探析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用心沟通 用情呵护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德育实践科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