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实验课形成性评价,为学生自主学习制导

2024-05-27 06:28王艳婕田金河张朝辉宋琳琳杨靖
科技风 2024年13期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自主学习

王艳婕 田金河 张朝辉 宋琳琳 杨靖

摘 要:在智慧教学背景下,实验课程现有教学模式瓶颈亟待突破,以微生物实验课程为例,以课程评价体系为突破点,分析传统课程评价中的问题,构建“四案四测,四驱四导,四度考核”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以课程教学目标为靶点,以评价体系为引擎,为学生对微生物实验课程内容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辨制导。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微生物学实验;自主学习

当今时代智慧引领发展,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全面融合,泛在化学习环境下催生了个性化学习方式,便捷的网络社交推进了高频教学互动,在这些新型信息技术的赋能下,教育实践也快速走进了智慧教育阶段。新的教育背景要求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教师转变为教學组织者,教学研究的内容不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环节,逐渐覆盖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的环节之一,恰当的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导向、激励、调控教学的功能[1]。

目前的教学评价多为以期末考试结合平时成绩为依据的终结性评价,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各时空教学环节中的学习情况及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全面、动态、持续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多维度多节点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轨迹,对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随学习进程实时反馈,进而为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辨导航,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和调控功能,成为教学评价改革的发展方向。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都指出要强化过程评价,提升教育质量[2]。

“微生物学实验”是生命科学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实践类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夯实实验操作技术,验证、巩固、拓展微生物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理解、思辨、协作及创新思维能力。本文结合已有的文献报道和本团队成员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探索的经验,提出了构建“四案四测,四问四明,四度考核”形成性评价体系,着力于以课程教学目标为靶点,以评价体系为引擎,为实现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自主学习制导。

1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考核现状

1.1 评价形式

传统评价形式受限于教学规模,多采用期末考试结合平时成绩的形式进行,以最终得分呈现。其中期末考试的评价依据为笔试成绩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单一实验项目操作;平时成绩往往以考勤、实验报告、课堂提问等为依据,评价的主体为教师。评价形式单一,缺少质性评价,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及素质发展过程。

1.2 评价内容

在评价内容上,注重评价学生“听实验”和“做实验”的情况。受考试时间和场地限制(实验操作考试时间一般为15分钟),期末考试中实验操作部分的内容以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规范性”操作技能或实验“演示”为主,如“无菌接种”“显微观察”“制片染色”等,要求学生在某一人为设定环境中回忆所学的知识技能,侧重考试学生对局限性考试内容的记忆和技能储备能力,评价内容脱离该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场景,无法全面表征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辨、合作等综合能力。

1.3 评价功能

评价功能以判断为特征,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改进、激励导向与调节等功能[3]。受终结性评价方式和内容的限制,部分学生因考而学,缺乏持续学习的内驱力;评价结果在课程结束后方可呈现,反馈滞后,呈现的问题也无法在教学中改进;一锤定音的评价结果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评价发生在课程结束时,反馈滞后,考试中发现的问题无法进行实践反思和师生交流改进,不能达到反馈提高的目的。

因此,融合智慧教育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丰富评价形式、扩充评价内容、完善评价功能,建立微生物实验课程过程性评价体系,对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辨具有重要意义。

2 微生物实验课程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三个主要环节,在以实践为主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对传统的主要教学环节进行内容扩充和延伸,细分为探学、导学、固学、研学四个教学阶段,构建“四案四测,四驱四导,四度考核”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对每个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通过实时反馈评价结果达到实时改进教学策略,逐级提升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2.1 探学

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利用学习通、雨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发放“探学案”,配套实验操作视频、显微照片、实验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等丰富的线上资源,引导学生根据“探学案”任务清单完成对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的课前自主学习,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判,激发学生的课堂期待。

学生完成“探学”后需要在教学平台完成“线上探学测”,如绘制实验流程图并拍照上传、讨论实验案例、完成课前测验等。测验题目围绕原理、试剂配制、菌种特征、培养条件、操作步骤、可能出现的各种实验现象等内容展开,测验结果可以展现学生对将要进行的实验的理解程度及学习效果。“线下探学测”分组完成,每次实验准备由每个实验小组派1~2名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后配合完成菌种培养、试剂配制、工具准备、显微镜调试、灭菌等实验准备工作,全程有教师参与指导,答疑解惑并完成评价。“探学测”的评价结果可以在线上实时反馈给学生,呈现的各种问题将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线上平台讨论后解决。

“探学”教学过程重引导,考核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启发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驱动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探学”助力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了解学生对基础理论及实验原理掌握的基点,对本实验的兴趣点和薄弱点,基于此对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安排和调整,有的放矢,对不同知识基点的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是制作因材施教预案的最佳时期。

2.2 导学

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目标要求熟练掌握常用的实验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技能应用于实践,“导学案”的设计服务于这个教学目标。“导学案”以预设问题引导为主线,以实验原理的深入讲解和实验操作的形象演示及纠错为抓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实验原理是实验的理论基础,可以引领学生整理内化微生物理论知识脉络,体会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关联课堂上针对“导学案”难题进行讨论,探讨更多的实验方案并在实验过程中有选择地实施,通过实验结果的呈现理解理论在实践中的意义。

“导学练”在教师进行示范操作演示前进行,每组1名学生根据对实验内容的了解做重要操作环节的演示实验,初次操作可能会将常见技术错误生动呈现,其他学生在细致观察的同时对学生当时的操作进行评价,或模仿或思辨,课堂参与度提升,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4]。教师在观察“导学练”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实验操作的问题,及时完善调整“导学案”,并在接下来的教师示范操作演示环节重点讲解共性问题,探索最佳教学路径。课后,教师为每个实验建立课堂教学反思,记录常见的实验异常现象、发现的典型错误操作、学生提出的疑问,并为“导学练”环节学生的表现打分。反思记录将为后期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

“导学”过程重指导,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精熟度。发现学生在实验原理理解和实验操作技术中的不足,指出正确的方法和方向,规范科学实验过程,有利于学生规范技能养成、科学思维能力提升和知识重构,驱动学生严谨治学。

2.3 固学

微生物的培养需要1~5天的时间,实验的结果常常不能当堂呈现,这个过程是对教学目标中学生观察、分析、思辨、总结能力培养的最好时机。“固学案”以观察任务清单的形式展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结果,发现结果与预期的差距,从实验原理、方案设计、技术操作、环境影响等细节寻找原因,辩证思维,用理论去解释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打磨文字描述,最终客观呈现实验结果。

“固学案”中学生对任务清单任务的完成情况为“固学测”提供第一评价依据。“固学测”还包括以实验内容为中心的测验题目,题目设计既包含实验原理、步骤、结果等基础内容,还包括“探学测”“导学练”中的易错题,以及本实验在实践中的应用分析题,例如,给出2~3篇实验相关内容的拓展文献,要求学生提出该技术或者研究方法可能的应用场景。“固学测”从不同的梯度、广度和深度全面考核学生对本实验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固学测”会将以前学过的与本实验相关的知识技能整合在其中,进一步夯实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结果反馈通过“查缺”帮助师生找到本实验相关知识脉络中的“回补点”,共同采取有针对性地后续改进措施进行“补漏”,例如,在学生探究实验操作问题时,教师可以将录制的详细实验操作视频发送给学生,并对难点和易错点着重讲解;在学生分析实验结果问题时,可以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构建理论知识网络,并发放同类试题进行巩固练习,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

“固学”过程重督导,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理解度。督促并引导学生在理论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细致观察发现问题,联系理论自主思辨,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固学”督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是驱动学生持续学习的主要动力。

2.4 研学

“研学案”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延伸,是高阶学习的阶段。“研学”的目的是激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围绕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创新实验研究,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由学生自主结合组成研学小组,围绕课堂实验或微生物实践领域发现的问题或现象展开讨论,经过头脑风暴对想法进行梳理选定实验项目,教师对选题的可行性、必要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进行把关,再经组间交流进一步完善形成实验方案,向教师提交项目申请后进行实验研究。教师及时提供实验指导和技术支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思想和思维局限性,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创新探索意识。鼓励和推荐优秀的研学课题小组参加学校或者社会组织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以赛促学。学生作为实验活动的主体,组内合作完成实验选题、设计、操作、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反思的全过程,切身体会实验成功时的喜悦、实验失败时的沮丧、实验失误时的懊恼,对科学研究的真谛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课题方案、实验记录、数据分析过程、参考文献、小组讨论记录都需要在学习通平台提交,实验结果最终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呈现,以上都作为“研学测”的评分依据。“研学测”可以评价学生的科研思维、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统筹实践、交流反思、团队协作等能力,提升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科研规范意识,促进深度学习。

“研学”过程重辅导,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应用度。学生是“研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采用评价及建议等教学策略辅助学生回顾和反思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应用于实践。让学生在复杂的实验设计和完整的实施过程中展示思考、观察、研究、协作、执行和呈现的能力,最终彻底吸收所学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驱动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措施。

结语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基于教学目标的“四案四测,四驱四导,四度考核”的过程性评价体系,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梯次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吸收度、掌握精熟度、整合理解度和拓展应用度。其核心在于借助“四案”为学生自主学习导航,借助“四测”进行微调,弹性回应学生的学习要求,全过程驱动学生有目标、有步骤、有方法、有效果地自主学习,促进教师有实证、有措施、有规划、有期待地持续改进教学过程,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全面评价“教”“学”情况,有效促进学生按照各自的学习经验和风格主动学习,自主掌握学习进度,逐步达成学习目标[5]。

参考文献:

[1]李开勇,石代兰.构建科学、动态的教育含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J].名师在线,2023(13):1921.

[2]马建华.追本溯源 回归教材——基于2021年全国甲卷歷史试题探讨教学方向[J].教学考试,2022(08):3638.

[3]林飞,李晓东.关于高校学生评价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09(10):126.

[4]王存录,王永丰,王建军.落实“双减”提质增效——甘谷县多举措推进“双减”工作纪实[J].甘肃教育,2023(8):1012.

[5]吴榕.OBE理念在摄像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应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09):252254.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智慧教学背景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2021SJGLX477);河南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生物师范生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2021YB07);河南省“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食用菌栽培学》

作者简介:王艳婕(1978— ),女,汉族,河南焦作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学。

猜你喜欢
形成性评价自主学习
形成性评价在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形成性评价在羽毛球技术教学中的实施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中药分析综合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思路与实践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