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其中含有大量的地理知识,初中地理课程则是科学入门课程之一。教师应增进对两个学段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了解,把握两个学段之间的差异,找到性质、目标、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衔接点,实现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的教学衔接。
关键词:小学科学;初中地理;教学衔接
受身体和心理发育差异的影响,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有所不同。而另一方面,小学和初中又同属基础教育,在教学内容上紧密连贯,在教学目标上分层进阶,在教学方法上一脉相承。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其中含有大量的地理知识;初中地理课程则是科学入门课程之一。教师应增进学段之间的相互了解,把握学段之间的差异,找到二者的衔接点,实现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的有效衔接。
一、 知己知彼,双向奔赴
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的教学不能各行其是,要做好两者的衔接,首先要知己知彼。初中学校应牵头学区内小学建立自上而下的小初衔接教学联盟,制定计划和方案,打造不同学科小初衔接共同体,积极探索不同学科小初跨学段教研机制,搭建小初衔接的教学研修平台。具体到小学科学和初中地理学科,可以打造小学科学和初中地理衔接共同体,定期开展小学科学和初中地理教研组跨学段教研、备课组集体备课以及小学科学和初中地理同课异构听评课等活动,通过“备同一节课,听同一节课,评同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交流和“小学科学教师上地理课,初中地理教师上科学课”的教师角色互换体验活动,实现不同学段的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经验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
(一) 了解彼此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法规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小学科学教师要学习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了解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学业质量要求是什么;再从小学科学的教学出发,向初中地理的教学靠近。初中地理教师也要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了解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学业质量要求,进而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地理学科知识水平,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
以“气温”为例,小学科学要求为“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一天中不同时刻或每天同一时刻的温度,了解一段时间内的气温变化特点”,初中地理要求为“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从内容要求上来说,同一个教学主题,对学生的要求不一样,教学目标不一样,学业质量要求也不一样;但它们存在递进关系,小学科学关于“气温”的学习是基础,初中地理关于“气温”的学习是提高,主题一致,内容连贯,目标进阶。了解彼此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才能更明,教学效果才能更显。
(二) 了解彼此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一致性是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銜接的基础。小学科学包含了物理、化学、地理和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只有把其中的地理教学内容分解出来,并与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相对照,找出相互关联的内容,才能在此基础上开展小初衔接教学。比如,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中,地理教学内容包含“岩石和矿物”,初中地理并未设置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初中地理中的“人口与人种”“语言和宗教”等很多教学内容,小学科学中也没有提到,这就不存在衔接的问题。除此之外,对于小学科学和初中地理共同涉及的内容,两个学科和学段的教师要相互熟悉,制作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对照表,有针对性地开展衔接教学。
以“气温”为例,小学科学《温度和气温》一课的主要内容为“学会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描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课的主要内容为“气温的变化”“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同一个教学主题,相对于小学科学来说,初中地理既有继承,也有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要求仅仅为描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而初中地理在此基
础上还要求学生描述一年中气温的变化,并且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二、 了解差异,寻找联系
只有认识差异,才能认清联系。要更好地实现小学科学和初中地理的衔接,首先要全面认识小学和初中学段的差异。
小学生各项身体机能处在不断发展之中,
尚不够成熟;其思维发展水平较低,处于形象抽象水平,对于抽象程度较高的教学内容理解存在困难;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注意力集中度不够稳定,学习动机多为外力驱动。初中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最激烈的时期;处在生理变化高峰期,身心不断成熟,智力不断发展,自尊心、自信心不断高涨,独立意识开始形成,半成人、半儿童的特点十分明显,可塑性大而不稳定。上述小初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差异,导致小学科学和初中地理的教学难度也存在差异。
教学容量方面。小学科学教材中以大量的图片和活动内容为主,文字内容极少,所含的知识量也相对较少;而初中地理教材以文字性叙述为主,知识含量大。即使同样是图片,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地理图片内容简单,信息较少;而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地理图片则含有大量的信息。同样是《地球的运动》,在初中阶段需要2—3课时完成教学,而在小学阶段则需要8课时才能完成教学。
教学难度方面。小学科学中地理知识的教学内容只要求初步了解相关的地理现象,直观性的内容较多,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对学生的能力不做太高的要求。而初中地理不仅要求认识常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分布,还要学生掌握其之间的相互联系,初步认识地理规律,能够简单分析地理原理,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天气与气候”为例,小学科学只需要简单认识天气、气温、风、降水、云等天气现象;而初中地理不仅需要认识天气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分析温度、降水、气候的变化,分析归纳世界温度、降水、气候的分布规律,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天气、温度、降水和气候之间的关系。
从以上差异可以看出,小学科学和初中地理的教学任务是不同的。在进行小学科学和初中地理的教学衔接时,既要做好小学科学和初中地理的链接,也要注意避免出现“越位代劳”的情况。小学科学做好小初衔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好学习初中地理的基础,所以小学科学教师要往上看,看的是初中地理学科需要什么样的学习基础。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时刻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地理学科学习和发展考虑,培养能够适应初中地理学习的小学生。初中地理做好小初衔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情,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开展地理教学,所以初中地理教师要往下看,看的是小学科学学科培养了什么样的学生。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在地理方面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等,从学生现有的水平出发,开展新一轮的地理教学。
三、 找到抓手,衔接有道
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的衔接不能简单、僵硬地嫁接,必须要聚焦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的衔接点,以衔接点为依托,链接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课程。
(一) 以性质为衔接点
从课程性质来看,小学科学和初中地理都属于义务教育基础课程。“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地理课程贴近生活,关注自然与社会,体现地理学特点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从这些关于学科性质的描述可知,小学科学和初中地理都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所以,小学科学和初中地理教学都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开展学科实践活动。
以“气温”为例,小学科学的《温度和气温》一课与初中地理的《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课都可以从学生对气温的感受出发,让学生去测量和记录气温的变化,开展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实践活动。
(二) 以目标为衔接点
目标的衔接包括课程目标的衔接和教学目标的衔接。从课程目标来看,小学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初中地理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都属于科学精神的范畴,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态度责任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都属于责任担当的范畴。在进行小学科学和初中地理的教学衔接时,可以从核心素养目标的一致性出发,实现跨学段的全程育人。
以“气温”为例,小学科学《温度和气温》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指导气温的概念,学会测量和记录气温,关注气温,认识气温与人的关系。”而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利用数据和图表归纳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规律,认识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培养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三) 以知识为衔接点
小学科学包含许多地理知识,这些地理知识与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联系。比如,小学科学有《天气》,初中地理有《天气与气候》;小学科学有《地球的运动》,初中地理也有《地球的运动》。它們具有内容相关、层次递进的关系,是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关键点。小初衔接应该是双向的,小学科学向上衔接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把初中地理的相关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让学生初步了解初中地理相关的知识;初中地理向下衔接小学科学中的地理内容,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先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不要再重复教学,让学生简单回顾即可,对于还没有学过的知识,可以重点展开教学。
以“气温”为例,在进行小学科学《温度和气温》一课的教学时,除了开展“一天中气温的变化”的学习,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初步探究“一年中气温的变化”,为初中地理学习打下基础。进行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课的教学时,在充分了解学生对“气温”的掌握情况后,可以直接让学生说一说“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
(四) 以方法为衔接点
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都以科学实践为主要教学方法,主张创设真实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制订探究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验证和评价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课程理念,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科特色,更好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但小学科学和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稍有不同,小学科学主张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让学生有东西讲,有兴趣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为主。初中地理教学重在通过创设真实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小学科学和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虽稍有不同,但都是对科学实践过程的模拟和重现,方法上是一脉相承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一致的。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教师,都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读图、观察、实验,学会收集信息、归纳总结,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以“气温”为例,小学科学《温度和气温》一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为“通过测量和记录一定时间内的气温,分析并描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为测量、记录、分析、描述和说明。而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分析数据和图表,分析总结一天中和一年中的气温变化规律,分析总结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结合实例认识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方法为读图分析、分析数据、案例分析、总结归纳。两者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都以模仿科学研究的方法为主,但在层次上有所不同,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观察、体验、测量等直观研究方法为主,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则以分析、探究、实证等抽象论证研究方法为主。从小初衔接的角度来说,小学科学和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应以学科实践为主,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支撑。
参考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83,1.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1.
(郑亮生,江苏省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太仓市星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