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数课”的思与行

2024-05-26 17:10:23华应龙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4年2期
关键词:学科育人课程思政

摘要:国数课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数学课,是为数学课涂上爱国底色,增加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度学习和理解,通常表现为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国数课的开发,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使然,为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以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用10%的课时来做“综合与实践”的要求。这一过程,需要我们胸怀国之大者,坚持以爱育爱,修炼化育之道。

关键词:国数课;课程思政;学科育人

一、 国数课,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数学课

“华校长,请问,您这节课是哪个版本教材上的?您的这节课还是数学课吗?您为什么要给我们示范这节课?”2024年1月18日,北京市海淀区六一小学,华应龙名师工作室研讨活动中,我讲完《陈景润教我们学数学》一课之后,年轻的李老师非常激动地问。

这节课的课前,我请学生阅读徐迟先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课中,我先组织学生交流阅读的最深感受,然后带着学生研究、绘画陈景润6平方米小屋的布局,最后让学生站在1∶1的6平方米小屋里,想象自己将和陈景润先生说些什么;课后,布置每个学生都到6平方米小屋里走一走,感受感受。课下,一名男生问:“华校长,我能试试吗?我想躺在陈景润的床上。”男生躺下的那一刻,丝毫没有嬉闹的意味。

学生和听课教师都深受触动。年轻的李老师确实很激动,同时我也能感受到她的坦诚。

一般地,年轻教师更想听教材上的课,因为那样的课,他们可以“现学现卖”,更好地“拿来”。那么,他们需要《陈景润教我们学数学》这样的课吗?我为什么创课《陈景润教我们学数学》?

这节课确实与众不同,不是现行教材中的,我称之为“国数课”。

国数课是我们新命名的。

国数课不是取代数学课,而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数学课。国数课是为数学课涂上爱国底色,增加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度学习和理解,通常表现为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

二、 国数课,一种“祖国需要,我就去教”的使命感

第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使然。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部署的全年教育工作重点任务,第一条就是着力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我们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国数课是应运而生,是顺势而为。

第二,为落实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第三,为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用10%的课时来做“综合与实践”的要求。

国数课,名正而言顺,简洁而有力。

回到《陈景润教我们学数学》这节课上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展现数学发展史中伟大数学家,特别是中国古代与近现代著名数学家,以及他们的数学成果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我们如何落实?如果仅仅是一句话的补白,不能落实到课堂上,实际效果可能与画饼充饥相差无几。

2019年,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家表彰数学家陈景润为“最美奋斗者”。国家表彰“最美奋斗者”,是为了激励大家以“最美奋斗者”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陈景润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那么,最值得小學生学习的是什么?有关数学学习的呢?

少年强,则国强。数学强,则国强。在陈景润外甥宋力、厦门大学教授沈世豪等朋友的帮助下,我创造了这节课。

其实,李老师提的这些问题,我不是第一次遇见。因为,我还创造了《华罗庚教我们学数学》《老子教我们学数学》《中国人的十二生肖》《阅兵之美》《半条被子》……一系列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味道的数学课,真正把爱国主义教育的论文生动地写在了数学课堂上。

“华校长,您是怎么备出这样的课的?我们怎么没想到?”年长一些的王老师问。

这让我想起,哈雷问牛顿:“你为什么会有如此重大的发现?”牛顿说:“由于不断思索的结果。”当然,我这样的发现,不能和牛顿的重大发现相提并论。

2024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实施,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拥有“祖国需要,我就去教”的使命感。多年来,为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我确实不断思索怎样启发更多的老师开发出国数课。

三、 国数课,需要胸怀国之大者,以爱育爱

第一,需要我们胸怀国之大者。

如果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那么,我们会成为“教书匠”,不会是“大先生”。怎样才能弘扬教育家精神?就要让教育家精神“活”在我们日常教育生活中,就要保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情怀。

我记得,2022年5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是《大思政课,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捧读之后,我心潮澎湃。所谓“大思政课”,就是所有学科都要思政,就是要落实“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当然是国之大者。

2021年7月1日,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近距离地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2021年7月18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我的心声——“请党放心,强教有我”。不但我自己上出了一系列国数课,我工作室成员的国数课也是好评如潮,如北京刘伟男老师的《认识速度》,福建李培芳老师的《数说长征》,广东王璐老师的《数说中国高铁》,重庆陈畅老师的《三(四)百星的故事》,内蒙古武军老师的《众志成城数据展》,北京孙敬彬老师的《黄金比》……

我们的国数课,再次验证了王阳明先生的一句话:“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新时代新征程,迫切需要我们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做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做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师”。

哪些是国之大者?一般地,学校重点宣传的,就是国之大者。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号召全党上下学党史。学党史,就是国之大者。其间,我认真学习了《长征记》。我在书上批注:“教育部统一要求,全国大、中、小学教师都要利用暑假学习《长征记》,并且组织考核。那该多好啊!”我是深深地被“半条被子”的故事感动了,因此,有了“半条被子温暖了整个世界”的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建设“书香中国”,倡导全民阅读,这也是国之大者。于是,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会读书才能教好书》,我组织工作室成员撰写了130篇指导学生数学阅读的文章。在《中国教育报》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大型的公益研讨会“阅读中化错”,线下、线上20多万人参与研讨。我动员工作室成员开发了一系列数学阅读课,如北京刘伟男老师的《苏州码》,江苏顾娟老师的《祖冲之教我们学数学》,浙江吴恢銮老师的《陈省身教我们学数学》,安徽丁元春老师的《丘成桐教我们学数学》,北京陈军老师的《刘徽教我们学数学》……

新时代的教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应当拥有家国情怀。如果能坚持读报,那么,国之大者必定在自己心中。反过来说,如果都不知道“国之大者”,怎么能明白祖国需要什么呢?又何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第二,需要我们坚持以爱育爱。

习近平总书记说:“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诚哉斯言,以“假”是不能换“真”的。我生命中的贵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原校长李烈先生的品牌主张是“以爱育爱”。“以爱育爱”的意涵丰富,主要的是指以教师的爱育出学生的爱。

2015年,“九三阅兵”,我荣登观礼台。央视《新闻联播》中,我说了三个字:“很兴奋!”如何用我的爱,育出学生的爱?我兴奋得废寝忘食,创造出了五年级的《阅兵中的数学故事》。这节课,《人民日报》做了报道,北京市教委三位副主任先后观摩,大加赞赏。

2019年国庆阅兵前后,香港暴力事件,让全国人民痛心,让我们教育人深深自责:“暴力事件中上街的年轻人都是我们自己教的啊!”……居安思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超越自己、超越了2015年的《阅兵中的数学故事》,上出了《阅兵之美》——

(课尾,如图1的板书基本形成。)

师孩子们,阅兵之美,美在哪儿呢?美在力度,铿锵有力,震撼人心,彰显了东方大国的磅礴伟力!(指示板书中的“0.03秒”“75厘米”“8步”“21.9米”“84.2秒”)阅兵之美,美在精度,米秒不差,让我们联想到一系列的“中国精度”。(再指示板书中的“1.4米/秒”“69.4米/秒”“8333米/秒”)阅兵之美,还美在速度。那,速度是快美还是慢美?

生快美。

师(微笑)慢就不美了吗?孩子,你知道吗?原来阅兵正步是1分钟116步,这次是112步。(板书:116)请你再看升旗方队。(播放升旗方队正步视频)猜一猜,升旗方队的正步,比海军方队——(慢)多慢呢?(板书:66)1分钟66步。慢了,就有一种定格的美。阅兵之美,美在速度,是快美,还是慢美?

生(齐)都美!

(听课老师们笑了。)

师该快的时候,越快越美;该慢的时候,越慢越美。生活中还有越慢越美的吗?

陆泠姝夕阳。

师哦,夕阳西下,越慢越美。泠姝,你是一个小诗人,厉害!

师身体衰老的速度也是越慢越美。(有学生“哦”了一声,有女老师笑得很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1949年是35岁,刚刚统计出来的2018年是77岁。孩子,身体衰老的速度越慢越好,背后就是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看阅兵的时候,不管是屏幕里面还是屏幕外面,我们都看到了一句话:好的生活写在脸上。阅兵之美,美在速度,它让我们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发展速度;阅兵之美,美在速度,它让我们自豪,我们有让世人惊叹的“中国速度”。

《阅兵之美》的课眼“阅兵之美,美在哪”(如图2),是我苦想十多天之后,梦中得到的。

这节课,80多岁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撰写了一万八千多字的评论。2021年,《中国教师》刊发了我的《把爱国主义教育的论文写在数学课堂上》。

只有我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才能将内生动力转化为教书育人的自觉行动。当我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备课、教学的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我们的课一定是大情怀、大格局、大制作,就会像张艺谋导演的开幕式,经典永流传。

试想,如果不是“以爱育爱”,怎么能打动人心呢?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第三,需要我们修炼化育之道。

“我要的不是很好的方法,而是绝妙的方法。”这是数学家、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王梓坤教授常常用来激励自己的一句话。建设国数课的“绝妙的方法”,我以为是“化错养正”。

化错教育,不是揪错,而是扬正。化错教育是雪中送炭,是善解人意,是长善救失,是春风化雨。化错教育让学习像学步一样幸福。教育者是先化人后化错,让自己成为大先生才能更好地化开学生的差错。被教育者是通过化错来化人,化错中不仅习得知识、学到方法,更锻炼品格,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所以,我说教育最高的境界是“以人化人”。

国数课,让数学更有温度。国数课如何破解“两张皮”的难题?内容的选择、情境的确定、环节的设计、学生的打开、过程的捕捉,都会有很多“从0到1”、值得我们去开拓的地方。

《半条被子》一课中,播放央视“半条被子”故事之后,我请学生在点子纸上画一画:让别人一看就知道画的是“半条被子”。展示学生用阴影和空白画得一大一小、一长一短的作品,我请学生夸夸“这幅作品好在哪”:“红军善良,长的是给老百姓的!”……我又请学生思考:“三位女兵送出半条被子之后,平均每位女兵盖多少条被子?”学生在点子纸上画出“半条被子”的故事之后,有的说“13”,有的说“16”。究竟哪个对?第一次学习分数的学生纠结了。我请说“13”的学生站到对方的角度想想——他为什么说是“16”呢……如果不是拥有化错的思想,不能看到差错中的正确,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中国人的十二生肖》一课中,“一家四虎”问题讨论之后,出示:“芳芳爷爷70岁,他属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70÷12=5……10”,进而顺时针数10,说芳芳爷爷属牛。这确实是错了。不过,错中有对吗?我对学生说:“差错都是一种提醒。应该逆时针数10,如果顺时针数,一定错吗?顺时针数几就能对了呢?”这样化错,才更好地将“相反相成”的种子种在了沃土之中。

《陈景润教我们学数学》一课中,其实有两条线索,明线是陈景润6平方米小屋的布局研究,暗线是我的探究之旅。而我的探究之旅是有很多差错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融化教师和学生差错的过程。《中国教育报》记者孔萌说:“华应龙不断试错寻找‘真实小屋的探究历程,无意中给学生做了最好的榜样。”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我们教师育人品格与育人能力的重要体现。我常说:“我是小学数学教师,但我不是教数学的,我是用数学来教孩子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打开了学科教学的边界,我们可以,也应该跨学科教学。开发国数课,需要我们具有“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躍,心灵的勤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不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舍我其谁。

(华应龙,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首届“明远教育奖”获得者,首届“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化错教育创始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荣誉研究员。著有《我就是数学》《我不只是数学》《华应龙和化错教学》等。)

猜你喜欢
学科育人课程思政
英语教学中的教书育人探索
运用陶行知教育理念 发挥高中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 10:55:55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 09:06:22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关于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学科育人的思考
魅力中国(2017年24期)2017-09-15 20:34:39
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
今日教育(2016年6期)2016-07-18 16:00:10
论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