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名师的养成过程,无不是历经数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秉持初心,教学研一体,在三尺讲台上熠熠生辉,进而成为改革的实践者、同仁的引领者。
【关键词】 扎根教育 实践 探索 引领
宋春丽老师平时不善言辞,性格有些内向,但只要聊起学生,站在课堂上,她就会侃侃而谈,心中有爱,眼里有光。扎根教育,芳华绽放。宋老师能从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江苏省教学名师、宿迁市名教师,入选教育部领军教师培养对象,源于她“拼命三郎”的初心如磐,步履不停。
“烈火丹心筑师魂”,作为优秀教师与班主任的她,在同仁们和广大家长心目中是出了名的爱生如子。
“宋老师就是我们的妈妈。”她教过的孩子会这样说,她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虽然我只有一个儿子,但我很幸福能拥有这么多的孩子。”从教以来,她始终把“爱与责任”放在教书育人的首位,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用行动诠释着对孩子的爱。不论是在乡村小学任教时,还是调入城区小学工作后,她都会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从生活和学习上去关心孩子。她为孩子买早饭、学习用品,冬天为班级里家庭困难的学生送去棉衣棉裤……这些对于她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了。她一直铭记“教学无小事,育人需精心”,既教书又育人,做好护“花”使者,力争让班上的孩子都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是帮助学生长成他们自己最好的样子,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在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中,宋老师就是带着对学生无私的爱与责任去参加比赛的。在比赛中,她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有的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教育案例,一次又一次地打动评委,最后获得县、市特等奖,省二等奖。她所任教的班级也多次被评为县优秀班集体。
工作这些年,如果你问她有什么让她引以为豪的事,那就是孩子们很爱她,她也很爱孩子们。每每收到家长发来的孩子们对她的喜欢与思念时,她就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每每外出学习或比赛归来,孩子们冲出教室迎接她的时候,她就会感觉自己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人!
宋老师是教育路上的“拼命三郎”,去年 5月,她從东北学习10天回来,突然病倒,可一想到因为外出学习而落下的教学任务和各项工作,她还是坚持返校。孩子们一拥而上,那一张张小嘴巴开心地诉说着对她的思念。和孩子们在一起,她仿佛有了无穷的动力,一天下来连上6节课,到了晚上喉咙已说不出话来。每天利用中午休息或晚上放学后的时间,她才去挂水,一边还忙着批阅作业、电话家访孩子们在家学习的情况。因为疲劳未能得到休息的缘故,她断断续续挂了15天的水,还是不停地咳嗽、喘不上气,最后医生都生气地说,没见过她这样不要命的……
在她的心中,三尺讲台就是她的主阵地,孩子们就是她的全部。她从不会因为身体或外出学习的原因耽误一节课,不论走到哪里,满脑子都是她的学生,只要提到她的学生,她就满眼放光,真的是爱到骨子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第一次认识宋老师,是在2019年宿迁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课评选的舞台上。一头中短发的她,个子不高,站在人群中并不起眼,甚至还有些腼腆,但开口讲话时,却声音温和,语言亲切,望向孩子的目光有爱,举手投足间就是为语文课堂而生。
当时她执教的是二年级下册的《青蛙卖泥塘》,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她对整节课的设计非常巧妙,能跳出童话故事,紧扣“改变”的语文要素:一是青蛙态度的改变,由一开始的想卖到后来的不再卖泥塘,另一个方面是泥塘的改变,由烂泥塘变成好地方。根据这些变化,宋老师围绕青蛙为卖泥塘做了哪些事组织教学。在教学时,宋老师紧紧关注青蛙吆喝声的微妙变化,青蛙由一开始的不自信,到最后的自信满满,吆喝声越来越大,整堂课就是在变化中串起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在学习故事内容的同时,还学习老牛和野鸭的说话技巧,并能试着说一说其他小动物是怎样说的,这也是在落实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还有一个精彩之处,就是在课堂快结束时,宋老师设计了一封青蛙给小动物们的信,借用信的内容,总结了青蛙在小动物们的建议下为卖泥塘做了哪些事以及泥塘的改变,同时引出了两个生字的教学,设计巧妙至极。这节课最终获得本次比赛的第一名。比赛结束后,我向她表示祝贺时,她腼腆地笑了笑说:“谢谢曹主任的肯定,我很喜欢课堂,能站上这个舞台是我18年来努力不息的方向,我会继续努力的。”语文课堂需要这样的老师。后来,我和她聊起这节课的设计时,发现她不但很有想法,而且赛前也是下足功夫,她为了这次比赛,没日没夜地钻研教学,在导师团的指导下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与调整,用她的话说,真的是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每个细节都经过无数次的打磨。
在教研成长的路上,她经历过多次备课思路不断被推翻的事,在紧张而又漫长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对突破的欣喜和对成长的渴望。在一次次磨砺中回归平常心,打好基本功,“沉稳”“灵活”“创新”均源于深厚的学养,功夫在平时。
有了这份执着、热爱与痴迷,她获得了宿迁市课外阅读指导课竞赛一等奖、五省区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课评选特等奖,还参加了省、市、县研讨课、展示课等。2023年2月份,她还代表宿迁市优秀选手参加了江苏省第23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优课评选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她潜心钻研教材,反复研读课标,斟酌教学环节,多次试上与调整,通宵奋战修改。最终,她将《司马光》一课的目标定在兴趣激发上,围绕“读”这一任务主线组织教学,设置了三个梯度任务——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画面。学生在言语有声、心灵开放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多种方式朗读,感受到文言文好读;通过模仿、练习、应用等方式,学生领悟到文言文好学。学生由此跨越古今语言的沟壑,体悟了文言文的精炼、醇厚韵味,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课堂上尽显宋老师的循循善诱与教学智慧,在课堂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有效提高了核心素养。
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坚持,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一名教师,一直追求的最大幸福莫过于通过不断努力,慢慢蜕变成为那个更优秀的自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多年来,宋老师始终把教学研究作为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一个有效举措,她喜欢语文,钟爱语文,敬畏语文,似有如痴如醉之感。所以她全身心投入,满腔热情,在语文教学中实践着、研究着……
她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竟然对外来节日知晓清晰,相反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却知之甚少。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语文学科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因此她提出“寻根、立根、生根”,追求有根文化语文教学的主张。在语文教学中,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孩子做有“根”的中國人。
她在省级重点课题“基于部编小语教材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之‘民族根文化的策略研究”中,依托教材“寻根”,在教材封面、单元语文要素、经典选文、习作安排等板块中寻找有“根”文化,立足课堂“寻根”,开展活动“生根”。由课内传统文化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同时也实现跨学科学习,创设生活情境,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生亲身实践,去参与一些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主题活动。依托节日主题活动、竞赛主题活动、展示主题活动、红色主题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作为导师的她,以此课题研究成果申报了第五届江苏省乡村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研修主题——“探觅路径,在部编语文教材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将其研究成果在全县进行推广。她做的专题讲座《追求有根文化语文教学》,受到专家和老师们的高度赞扬,在研究中,她还撰写了相关论文——《立足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里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分别发表在核心期刊《语文建设》与《江苏教育》上。
“树影拉得再长,也离不开大树的根;人走得再远,也走不出母亲的心。”宋老师致力于激发孩子们热爱语言文字,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学生的心灵扎根,让文化自信渗透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独木难支,尤其在教育事业上,“一群人”才能走得更快更远。在成长的道路上,宋老师的成功得益于她的良师益友,如今,她也积极承担指导青年教师的任务,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平时,她坚持听评青年教师的课,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赛课,和他们一起备课磨课,鼓励他们做课题研究,每学期上好一节展示课……她指导的郁宁娜、陈杨等十余位青年教师在省、市、县优课、基本功竞赛中均获一等奖,其中董立刚、郁宁娜老师于2022年被评为宿迁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为了热爱的教育事业,无论吃多少辛苦,她都乐在其中。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作为沭阳县第四、第五届乡村语文培育站导师,她努力做好乡村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真正做到辐射、引领、带动全县乡村语文骨干教师的成长,其中指导学员石妍获省优课一等奖,龙海敏、淳静等获省优秀论文一等奖,她还被评为市优秀导师。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多年来,宋春丽老师始终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小学教育教学的拳拳之心,时刻用“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来鞭策自己。宋春丽老师的成长之路告诉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如果说,身边的导师、榜样引领着她的成长,那么自身不断地努力,则是成长必备的条件。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于三尺讲台育桃李,用一片丹心写青春。※
(曹智勇,江苏省特级教师、宿迁市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