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军华
关键词:历史教学;主题式载体教学;无载体情境;教学策略
主题式载体教学,就是教师围绕某一主题,以具体的材料为载体创设、开展的教学活动。在主题式载体教学中,选取合适的载体材料对于课堂教学的成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恰当的载体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选择载体材料时必须慎重考虑,确保所选材料能够有效地支撑教学主题,并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相契合。
在历史教学中,可供选择使用的材料很多,有文字材料(包括史料、诗词、人物传记或者回忆录等)、图像材料(包括照片、地图、图表、影视节目、录音录像等),都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的载体,为我们教学服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往往会面临“无米下锅”的窘迫。
由于教师平时不注重载体素材的收集、整理、积累,在开展主题式载体教学时,就会导致无合适的载体可供选择使用。因此,老师平时要有意识的、多途径地收集和整理资料,形成自己的素材库,以备开展主题式载体教学的不时之需。
由于选择的载体材料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符合学生认知、不契合学生兴趣,就会影响主题载体式教学的有效开展。华师大教授叶澜先生说“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的根基在社会生活,必须扎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因此,载体材料的选择最好贴近学生生活,以生为本,符合学情。从我们生活中选择典型载体来激活课堂,能够引起学生共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有时,很多现成的素材无法直接作为载体使用,需要教师经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加工。比如,有些视频资料需要对其中一些内容进行剪辑后才能使用,如果老师缺乏相应的技术能力,那么就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地使用了。因此,作为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授课风格、水平和课堂驾驭能力,要知道什么样的载体是自己能够掌控和熟练运用的,超出自己水平和操控能力的载体要慎重选用。
经过持续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套“无载体”情境下进行主题式载体教学的有效策略。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成功地实施主题式载体教学:
所谓“无载体”是指没有具体、合适的教材之外的载体材料。在“无载体”情境下,我们应该回归教材、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因为教材就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最重要、最易操作的课程资源。在开展教学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主题,并且分析教学内容及其相互联系,为“无载体”情境下主题式载体教學做好准备。
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这一课,主题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的时间标志,主要代表人物及事迹,主要内容,性质和意义等构成了主要的教学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历史事件的各个方面的关系。但是细细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历史事件中有一些很典型的事物,如《新青年》杂志、北京大学;这一历史事件中有一群意气风发的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他们造就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新时代。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和物,却能从中找到统一点“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一所激情四射的学校,一群激情飞扬的人物,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教学需要,我们要敢于打破原有教材编写的藩篱,大胆对教材进行处理。按照求同存异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重新搭建结构,以利于主题式载体教学的开展。
《新文化运动》这课,笔者围绕新文化运动这一核心主题,以“一本杂志、一所大学、一群人物、一个时代”为载体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如下表所示)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无载体”情境下,我们回归教材,深挖教材资源作为载体,重新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主题式载体教学一样可以被迁移实施。
《新文化运动》这一课,笔者以四个“一”(一本杂志、一所大学、一群人物、一个时代)为载体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并通过学习任务的达成和活动的开展,进行主题式载体教学并完成教学目标。整堂课,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下表所示:《新文化运动》教学过程设计
“无载体”情境下主题式载体教学的应用,是以教材为基础,建立在对教材资源的充分发掘基础之上。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地分析,探究其内在的联系,尤其要善于把握不同事件、不同事物之间的统一点。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内容进行重组和建构。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还需要有较高的整合能力。
主题式载体教学,是采用具体的材料载体,还是“无载体”情境下的应用,取决于载体材料是否合适,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宜有则有,宜无则无”的原则,作出最优选择,切忌生搬硬套。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基于教学内容分析,内容重构基础上的主题式载体教学的“无载体”情境下应用,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笔者的学生,只要一讲到新文化运动,便会条件反射般地脱口而出“一本杂志、一所大学、一群人物、一个时代”,可见,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里。事实说明,“无载体”情境下主题式载体教学的应用是比较成功的,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牛余宁.论历史学科的“主题化”课堂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
[2]刘玉东.国外项目学习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9).
[3]王钰.浅谈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题探究式学习[J].求知导刊,2014,(11).
[4]邢开亮.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
[5]杨明全.核心素养时代的项目式学习:内涵重塑与价值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21(2).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环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