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关于民主选举的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2024-05-24 17:34郭呈才苗誉耀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选举

郭呈才 苗誉耀

[基金项目]天津市社科重点项目“毛泽东建构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历史与经验研究”(TJDJ16-001)。

[作者简介]郭呈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300350;苗誉耀,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300350。

[摘 要]毛泽东认为民主选举是表达真实民意、直接平等普遍、团结应团结之人的选举。同时,毛泽东留下了许多关于民主选举过程与作用的论述。民主选举的过程包含选举的前期准备、选举进行时的基本遵循、选举结束后确保结果落实三部分内容。民主选举能够发挥监督政府与解决家长制的作用。毛泽东民主选举论述具有人民性、实践性、真实性的鲜明特点。总结与梳理毛泽东关于民主选举的论述,有助于进一步做好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民主选举环节工作,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关键词]毛泽东;民主选举;选举工作;选举的作用;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图分类号]A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71(2024)02-0035-09

民主选举是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1]37。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及“保证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2]38。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亦强调,“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3]15。可以看出,民主选举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即十分重视民主选举工作,并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建设,留下了丰富的论述。毛泽东同志强调“必须实行无男女、信仰、财产、教育等差别的真正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因为民主选举对“表现民意”“指挥革命斗争”以及适应“新民主主义的精神”[4]677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学界有关毛泽东民主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群众路线”“协商民主”等方面,关于毛泽东民主选举工作的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以毛泽关于民主选举的论述为切入点,系统总结与分析其内容,并阐述其对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实价值。

一、 毛泽东对民主选举的概念界定

何为民主选举?毛泽东认为民主选举是现代政治的基石之一,其不仅仅是一张张选票,更是表达真实民意的方式。毛泽东还在相关论述中赋予民主选举“直接平等普遍”的內涵。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关于民主选举的论述依然体现了“直接平等普遍”的要求,并认为民主选举应该是团结一切应团结之人的选举。

(一) 民主选举是体现真正民意的选举

毛泽东很早便开始了有关民主选举的思考。他早期关于民主选举的思考大多源自对北洋政府时期选举制度与选举活动的批判。1919年12月1日,毛泽东在《湖南教育月刊》发表署名文章。在文章中,毛泽东指出“现代政治,为代议政治,而代议政治之基础筑于选举之上”,强调了选举对于现代政治的重要意义,又指出“民国成立以来,两次选举,殊非真正民意”[5]451。这里提到的两次选举,一次是1912—1913年举行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一次是1917年的“中华民国”第二届国会选举。前者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比较完整的议会选举,但中间存在不少拉拢贿赂的舞弊现象,后者的选举过程则被安福俱乐部完全操纵,将选票进行明码标价。这也无怪乎寄希望于国会选举的梁启超总结道,“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6]4030。对于革命成功,而选举失败的现象,在地方的毛泽东也有深切体会,“而地方初选,劣绅恶棍武举投票,乡民之多数,竟不知选举是甚么一回事,尤无民意可言”。选举不仅是投票,且必须是民意的表现。对于选举不能正常进行的原因,毛泽东指出“推其原因,则在缺乏有政治常识之人参与之故”[5]451。若要民主选举能够表现真正民意,需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否则便会是乡绅恶棍霸占选举,使得选票丧失其作用。真正民意这一要求使得选举不仅需要具备投票这一形式,更要培养投票人的政治意识,让群众能够广泛地参与到选举之中。

(二) 民主选举是直接的平等的普遍的选举

在毛泽东看来,民主选举必须是直接的平等的普遍的选举。1920年在给湖南革命政府的建议中,毛泽东要求“并至少要依照下列两个条件,(一)直接的平等的普通的选举,(二)每五万人中选出代表一人”[5]693。“直接”便是要给予一切有资格选举的人投票的权利,选举出代表,“平等”则要求选票不分贵贱,“普通”要求选举成为一种普遍的选拔方式。后来在面对国民党政府时,毛泽东也曾提出过类似的建议与要求。例如“应从改变国民大会的选举和召集上违反民主的办法,实行民主的选举和保证大会的自由开会做起”[7]257。又如,同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时提及“那个大会按国民党的规定是一点权力也没有的,其选举更根本不合民意”[8]385。民主的内涵,在选举这一维度被毛泽东更加具体化为“直接的平等的普遍的”三个形容词。满足这三点的民主选举才能够满足表达真正的民意这一要求,使得民主选举成为代表选民的选举。那么,也可以说这三点内容也是为了表达真实的民意,是围绕“真实民意”这一基础要求的再展开,丰富了民主选举的内涵,展现了民主选举的外在特征。

(三) 民主选举是团结应该团结之人的选举

新中国成立后,为发扬民主,顺利开展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毛泽东指出“凡是一切爱国者、能够团结的人都应该团结起来”,并在此后做出过一系列相关论述。这些论述依然与“直接平等普遍”三点要求具有重要联系,进一步丰富了民主选举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指出“为了发扬民主,对政权组织,特别是县、乡两级,来一次全国普选,很有必要”,“凡是对人民国家的事业忠诚的,做了工作的,有相当成绩的,对人民态度比较好的各民族、各党派、各阶级的代表性人物都有份”[8]9。“我们只有基层选举是直接的,其余都是间接的。总之,我们的办法不那么彻底,因为是过渡时期。”[8]228这些论述中“全国普选”一句回应了“普遍”的要求,“都有份”一句体现了“平等”,“基层选举”一句则代表了对“直接间接”的思考。“团结应该团结之人”的一个方面是利于开展现实工作,另一个方面则是为实现“直接平等普遍”的选举指明工作方向,并以“团结”汇聚民意,促进“真正民意”的表达。

在毛泽东关于民主选举的论述中,“表达真正民意”是基础要求,“直接平等普遍”是民主选举的外在特征,“团结应该团结的人”则是民主选举工作的一个开展方向,这些内容是民主选举概念的重要内涵。此外,毛泽东的相关论述中还展现了如何开展民主选举,如何让民主选举能够展现真实的民意。

二、 毛泽东有关民主选举过程与作用的论述

在明确毛泽东认为何为民主选举后,梳理毛泽东关于民主选举的其他论述可以发现,民主选举的过程可分为三部分,分别是选举正式开始前的组织与宣传准备,民主选举进行中需要从现实出发,并坚持政治导向,投票结束后需要确保落实选举结果。在毛泽东看来民主选举可以发挥监督政府与规避家长制的作用。

(一) 民主选举之前:组织准备与宣传准备

进行民主选举工作首先需要建立选举组织。这一组织将是民主选举工作的积极推动者。其次需要对选举进行充分的宣传以提高群众参与选举的积极性。组织准备与宣传准备是一场选举顺利开展的前提。

1. 民主选举的组织准备

在1929年4月5日《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毛泽东在谈到汀州革命组织的发展情况时提到“组织了一个赤卫队,单独站不住,现随军来到瑞金。政权机关开始是临时革命委员会,由政治部任命的,及至工会、农会各组织了几个之后,即召集代表会议选举正式革命委员会”[7]59。从这一段表述可以看出,民主选举工作需要有组织基础,并有专门的组织来进行和保障。要进行民主选举,需要建立民主选举的组织。组织的名称不一定相同,例如在1933年11月的《才溪乡调查》中,毛泽东提到的是“一、选举委员会领导选举”[7]326。但无论名称如何,这些组织的作用之一是领导群众进行民主选举,为民主选举的进行准备必要物资条件,建立群众基础。在1933年的《今年的选举》一文中,毛泽东指出“去年的选举委员会多半没有起作用,仍然是单独由政府人员指导选举,因此许多地方没有很慎重地去领导选举,政府中坏分子操纵选举的毛病也是有的”[9]507。毛泽东认为民主选举的组织准备是否充分,是否有一个足够优秀的组织来领导选举,将影响民主选举能否取得一个令人满意的效果。一个坚强有力的、能够领导选举的组织对于民主选举有着重要影响,是选举前期准备的一个重要因素。组织准备的另一个意义还在于将选举地区的群众结合为一个革命整体。这点契合了列宁提出的“要是这个党不学会把领袖和阶级、领袖和群众结成一个整体,结成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它便不配拥有这种称号”[10]141。无产阶级的革命党需要团结革命阶级力量,实现同人民群众的联合。民主选举是无产阶级革命党实現这一联合工作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时期的民主选举工作中,组织准备或者说成立领导选举的组织恰如点燃形成革命阶级的火苗,为接下来的选举中出现一个更加具有凝聚力的革命阶级点明方向,奠定基础。

综上,选举的组织准备是民主选举的基础条件之一。没有组织准备,那么民主选举将会缺少领导,缺少领导的选举自然难以有一个正确方向,民主选举工作也将难以取得一个圆满的结果。民主选举工作的组织准备也为之后选举过程中联合其他各革命阶级发挥导向作用。

2. 民主选举的宣传准备

在建立民主选举的组织基础之后,选举的宣传工作则会影响选举效果。在1933年11月的《长冈乡调查》中,毛泽东指出了长冈乡这一次选举的缺点,其中就有“宣传没有指出,苏维埃是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政权,选举苏维埃代表是群众最重要的权利”[7]286。宣传的意义在于使群众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并愿意选举,相信选举,而不充分的宣传,自然会导致不够全面的选举。在《才溪乡调查》中,毛泽东提到“为着选举开的会很多:工会、贫农团、妇女会、互济会与反帝同盟合开会员大会,儿童团、少队都开了会,党团员会先开。有标语,有小册子。所以今年的选举宣传,比去年普及得多,大多数人都了解选举的意义”[7]326。选举的前期准备,需要各种形式的宣传,需要在各种组织中宣传,通过各种渠道与方法让群众广泛地意识到“选举”的重要性。让群众能够自发地参与到选举中去,那么群众也就自发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而参与到根据地的政治生活中,也就参与到革命之中。因此,毛泽东在《今年的选举》一文中指明“使群众把选举看得极重要,同时又有着充分的自信心来参加选举,来推选许多先进分子进苏维埃,而一切当选人都有百倍的勇气来担当国家大事,这种鼓动宣传是选举胜利的先决条件”[9]503。宣传的作用还在于让群众能够了解选举的意义,鼓动更多积极分子参加革命,投身于革命事业之中。这些论述强调了选举宣传准备的重要性。

正是广泛的宣传使得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得以了解民主选举,进而让民主选举工作能够顺利展开。也正因这充分的宣传工作,1938年作为电影摄影师的陈晨在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见到这样的场景,“我看到老乡们在选举自己的乡长时,十分严肃认真,他们不论青年,不论老头老太太,也不论拉着、抱着娃儿来参加选举的妇女,都是左思右量,有时跟旁人议论再三,才把豆子投进某个候选人的碗里。(……这种朴素的、然而是真正代表民意的选举,使我十分感动)”[11]95。民主选举工作的宣传准备,使得根据地的“青年”“老头老太太”“妇女”等有勇气与动力作为选举人参与到选举之中。而群众广泛参与选举的场景又起到再宣传作用,使得以陈晨为代表的左翼进步青年相信根据地的民主选举是真正代表民意的选举。由此可见,民主选举工作的宣传准备既是选举工作顺利展开的前提条件,也是使得选举工作能够获得“再宣传”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 民主选举进行之时:符合现实要求,坚持政治导向

在正式开始民主选举后,相关工作需要基于现实要求,坚持政治导向。这两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选举坚持反映真实民意,实事求是开展选举工作的生动体现。

1. 民主选举进行过程中要符合现实要求

民主选举对现实要求的考量的一个方面在于对参选者范围的规范。1938年7月2日在《同世界学联代表团的谈话》中,毛泽东提到“与过去苏维埃不同的,是扩大了选举与被选举的范围,即不论工人、农民、妇女、知识分子、学生、商人、有产者,只要不反对抗日而年满十八岁者,都有选举与被选举之权”[12]130。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联合与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的选举范围相较于此前中央苏区时期进行了扩大与补充。因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代表着当时广大群众的呼声。从现实出发的民主选举要求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意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选举是将广大人民都纳入其中的选举,那么群众的范围就成了参选者的范围。参选者范围的问题,就是什么人能够参与到选举中来的问题,而什么人能够参与到选举中来,这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做具体安排。

民主选举对现实需要的考量的另一个方面在于犯过错误的同志在改正错误之后同样可以参与到选举之中。在1945年5月24日的《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方针》中,毛泽东指出“没有犯过错误的人有没有呢?我说就没有。一个人在世界上,哪有不犯错误的道理呢?所以说:‘错误人人皆有,各人大小不同。”[13]297并强调“鉴于历史上闹的乱子,这次要谨慎一点,不是凡犯过错误的就不选,只要承认错误又决心改正错误的同志我们还要选。这就是现实主义,这也是一条原则”[13]361。在选举的过程中,参选者的范围,要从现实出发。选举参选者的范围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做出符合实际的安排。同时这一安排是在具体条件下最能满足选举需要的安排,是到群众中去的安排,因而是遵循符合真实民意需要的安排。从现实出发是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的活的灵魂”在民主选举工作中的体现,也是民主选举工作在具体实践中的基本遵循。

2.民主选举进行过程中要坚持政治导向

为避免民主选举落入极端民主化的窠臼与贿选的泥沼,需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将政治性放在首位,坚持政治导向。1934年,毛泽东在《乡苏怎样工作》一文中指出,“主席团人数大乡七人,小乡五人,他们是代表会议选举出来的,应该选举出最积极最有工作能力的分子”[7]344。从这一表述中可以看出,民主选举并非没有方向性的投票,不能以親疏远近为根据进行,不能完全凭借个人喜好进行。选民需要选举出自己所认为最积极、最有工作能力的参选者。在1945年的《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方针》中,毛泽东同样指出,“这次选举,同志们是要为着保证大会路线的实行,要考虑这是有关全党的利害的,对党、对人民是有利还是比较没有利?”[13]373民主选举时进行的投票,要从大局出发,树立政治意识,考虑全局的利害,在这一基础上使得选举能够带来一个有利于全局与政局的结果。民主选举并非没有方向的选举,并非没有原则性的选举。在进行民主选举投票时,群众不仅需要思考自身的需要,更需要坚持政治立场,得到一个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结果。

在理解毛泽东关于民主选举进行时的“现实需要”与“政治导向”时,不能将这两点割裂开看待,而是要放在一起思考。民主选举工作满足“现实需要”的同时要坚持“政治导向”,避免“广泛”变为“泛滥”。在践行“政治导向”时不能够忽视“现实需要”,避免“方向”滑向“专制”。民主选举工作要把握好二者的关系,既要做到“一方面吸引尽可能多数的工人农民积极地参加选举”,又要明白“只看成分,不看能力,把能力过于弱的分子选入政府,是不妥当的”[14]407。辩证地看待选举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政治导向”是毛泽东民主选举思想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三) 民主选举之后:落实选举结果

民主选举工作并非在得出投票结果便结束了,而是在选举中的承诺与选举结果得到落实后,这一次民主选举工作才算取得成功。在1928年11月25日的《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一些地方有了代表会,亦仅认为是对执行委员会的临时选举机关;选举完毕,大权揽于委员会,代表会再不谈起”[15]72。如果民主选举仅仅走流程得出一个选举结果,仅仅选出一个代表会,然后选举出来的代表们不作为,并没有履行竞选时的承诺,没有满足群众的需求,这会对民主政权建设造成危害。民主选举中的承诺未得到有效落实,会使民众对选举失去信任。失去群众信任的选举,则无法调动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不利于民主思想的树立与传播。

在分析选举承诺的过程中,需要回顾一下毛泽东关于民主选举进行过程的论述,从这些论述中可推理出民主选举的承诺应该满足何种条件。前文已经论述毛泽东认为选举进行时需要基于现实需要,坚持政治导向。政治导向体现的实际是对政治立场与个人能力的双重考量。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民主选举,在承诺落实的层面也并非落实某一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是要以坚定的政治立场捍卫整个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日本学者森口繁治对西方社会的议会制度评价道,“然而若以今日的代议制度是以此要求为基础,则不问实际上议会是否反映人民的意思,而单以议会的意思当作人民的共同意思那样拟制的处理方法,不能满足,是不待而言的”[16]16。议会制度下,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可以使得议会通过其拟定的议案,这实为该政党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服务,而非为该国的人民进行服务。在议会制度下,其他少数党的声音无法得到体现与反映,这自然无法代表完整的“民意”,并且不完整的民意自然不能够称之为真正的民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统筹各方面民意,并反映在具体的选举承诺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优于西方议会民主的一个方面。

民主选举这一制度自身无法监督选举中承诺的落实与否,因而需要建立其他机制来监督选举结果的落实情况,使得群众对选举结果的意见能够及时得到反馈。选举的流程结束后,并不代表选举就是有用的选举,也不代表其就是真实的选举,选举能否发挥作用,要看选举中的承诺是否落实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人民性的特点更要求选举出的代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要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则需要落实选举中对人民群众的承诺。

(四) 民主选举的作用:监督政府与解决家长制问题

群众能够通过选举这一方式,监督政府,使得政府工作更为进步。同时,对于中国共产党自身而言,民主选举对于家长制的解决亦有益处,是维护党内民主生态的重要环节。

1. 民主选举的监督作用

真实的、有效的选举能够起到监督政府的作用。毛泽东在《长冈乡调查》中指出,“讲过去阶级未分清楚,现分清了,故要选举。还讲了为打破围剿,为检阅工作使之更进步,故要选举”[7]284。在选举宣传中,需要讲清楚阶级,让群众对阶级有一个认识。有了正确的认识,群众才能够正确地参与到选举之中去。同时这一表述更明确了选举的一个作用,那就是可以“检阅工作”使得工作更为进步。民主选举使得群众得以检阅工作。群众检阅政府工作等于使得群众拥有监督政府工作的权利,使得群众能够更为便利地使用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权。

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干部们能够更好地工作,民主选举因此起到监督政府、稳固政权的作用。例如在《才溪乡调查》中毛泽东总结才溪乡选举工作时提到的“受墙报批评的有二十多人,被批评的都是只知找自己生活、不顾群众利益、工作表现消极的”[7]326。群众自发地在墙报上提出意见,这证明了,在民主选举这一形式下,群众愿意,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行使自己作为监督者的权力。民主选举的监督作用来源于群众,在群众的监督之下,民主选举的监督作用才能得到发挥。

民主包含人民监督政府这一概念。毛泽东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7]65。民主是要让人民监督政府。因此民主在选举工作中就表现为民主选举工作需要确保民主选举监督作用的实现。选举权的不落实,将导致监督权的缺位。监督权的缺位将造成政府与人民之间权责关系的不对等,等同于又落入黄炎培所提的“周期率”的窠臼。由此来看,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需要坚持人民监督政府。而人民的选举权是监督权在民主选举中的表现形式,因此做好民主选举工作,保证人民能够使用选举权,对于跳出华夏历史数千年的历史周期率有重要影响。

2. 如何解决家长制问题

监督作用在党内则表现为有助于解决家长制。民主选举有助于中国共产党解决家长制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陷入“家长制”是党一直需要警惕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由于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小生产的家长制占优势的国家,又在全国范围内至今还没有民主生活,这种情况反映到我们党内,就产生了民主生活不足的现象。这种现象,妨碍着全党积极性的充分发挥”[4]529。家长制是缺乏民主生活的表现,会影响党员执行党的决策的积极性。家长制的存在有其历史环境因素的必然性。比如在革命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素养不够,不能够充分辩证地看待问题,造成盲目迷信。同时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中,对个人权威的依赖是使组织生存下去、凝聚力量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尽管在历史上,党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间段内都需要面对家长制的困扰,但党内对家长制问题的存在一直保持警惕并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刘少奇、邓小平等党的领导人都发表过反对家长制的观点,指出“在党内既不能容许家长制的存在,也不能容许极端民主现象的产生”[18]476,“不彻底消灭这种家长制作风,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党内民主,什么社会主义民主”[19]331。关于民主选举工作与家长制存在怎样的关系,1929年6月14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提到“家长制的定义是:只有个人的命令,没有集体的讨论,只有上级委派,没有群众选举”[7]73。家长制的含义中包括“没有群众选举”,缺少群众选举可能造成家长制,是缺少民主的表现。在1934年1月24日《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毛泽东又指出“苏维埃最宽泛的民主首先表现于自己的选举”[20]103。以此看来,“选举”能够表现“民主”,这种密切联系,证明了其能够保障与促进民主生活,在一定意义上推动解决家长制。综上,民主选举在确保民主集中制的同时,对于促进民主生活、解决家长制问题有着积极作用。

三、 毛泽东关于民主选举论述的鲜明特点

毛泽东民主选举论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人民性、实践性、真实性。人民性表明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选举工作始终为人民谋福利,到人民群众之中,并依靠群众开展选举。毛泽东有关民主选举的论述来自实践,并且对开展民主选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价值。毛泽东关于民主选举的论述批判虚伪选举、强调真实民意、落实选举结果,展现出鲜明的真实性。

(一) 毛泽东民主选举论述的人民性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选举道路时,始终将人民放在开展选举工作的核心位置。民主选举正式开始前的组织准备与宣传准备,是在人民群众之中进行的组织工作与宣传工作。通过组织准备,发动人民群众参与选举,进行选举。通过宣传准备,让人民群众了解选举,信任选举。以此使得民主选举在开展之前便充分展现其人民性的特征。在选举的过程中,做到应选尽选,基于现实需要,并在选举中坚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治立场,这是毛泽东民主选举论述人民性特征在选举过程中的具体展现。在讨论教会问题时,马克思曾指出“人民大众能否参与,在这样的论争中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1]286。重视人民大众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民主选举是否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选举,是否是为了人民群众的选举,这对民主选举性质具有决定性作用。毛泽东民主选举论述关于选举工作的安排,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价值取向,以到人民群众之中为必经之路,以依靠人民群众为实现方式,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评价标准,赋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选举围绕人民群众展开、使人民群众获利的历史基因,彰显了毛泽东民主选举论述鲜明的人民性特征。

(二) 毛泽东民主选举论述的实践性

首先,毛泽东关于民主选举的论述诞生于具体的革命实践与社会建设实践之中。例如,北洋政府时期,对议会制的批判,对农村地区选举情况的反思。在对现实的批判之中,毛泽东得出民主选举应当体现“真正民意”结论。其次,毛泽东关于民主选举的论述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土地革命期间,毛泽东对革命根据地选举的开展情况进行过细致的记叙,并总结了经验与不足,强调了民主选举的组织准备与宣传准备。抗日战争时期,抗日革命根据地的选举工作依据实际需要,扩大了选举与被选举的范围。以及,毛泽东关于民主选举的论述服务于实践,是对具体选举工作的指示。现实主义原则提出于党的第七届中央委员会选举之前,为选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基本遵循。团结一切应团结之人提出于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之前,为之后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明确了基本方向。

毛泽东有关民主选举的论述,来自实践,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并最终对民主选举的实践产生指导作用,具有鲜明的实践特点。实践性表明毛泽东关于民主选举的论述符合实际需要,对于反映真实民意、团结人民群众、领导革命与社会建设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

(三) 毛泽东民主选举论述的真实性

毛泽东有关民主选举的论述,最初出于对北洋政府时期国会选举的批评,认为其不是代表真实民意的选举。在揭露虚伪选举后,毛泽东在不同时期都留下了关于民主选举的思考。首先,毛泽东民主选举论述的真实性体现在对真实民意的要求上。毛泽东有关民主选举的论述,在一开始便对民主选举提出代表“真正民意”的要求。此后的一系列相关论述,也契合对真正民意的要求。如对民主选举开始前的宣传工作,强调让选举获得更多人民群众的参与,收集与代表更加广泛真实的民意等。其次,相关论述的真实性还体现在相关原则与方法的真正落实上。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选举工作中的困难,毛泽东指出“困难总是会有的,但是经过我们的努力,训练好干部,安排好工作,是可以克服这些困难的,是可以把选举工作搞好的”[8]9。实现反映“真正民意”的选举,实现“直接的平等的普遍的”选举,实现“团结一切应团结之人”的选举,努力克服实现这些要求过程中的困难,能够使对民主选举的谋划与安排从理论走向现实。毛泽东对民主选举的论述,开始于对虚伪选举的反思,将反映“真实民意”作为重要要求,并努力克服实现过程中的困难,具有鲜明的真实性。

四、 当代价值:坚持将民主选举工作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紧密结合

毛泽东一直重视民主选举的建设和发展,这一点从毛泽东有关民主选举论述的时间跨度上可以得到证明。毛泽东有关民主选举的论述,加深了党对民主选举工作的理论认识,并且是当代民主选举工作的宝贵财富。在系统梳理与总结毛泽东有关民主选举的论述后可以发现,民主选举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紧密的理论联系,能够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现实保障,发挥宣传与组织作用, 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完善民主选举,能够保障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政治生活与国家工作,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新的发展。

(一) 认识民主选举对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意义

民主选举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既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也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这一系列的民主环节中,民主选举同其他环节之间具有密切联系。首先,民主选举是民主决策的重要条件;其次,民主选举是实现民主管理的重要渠道,以及根据前文可以发现民主选举具备民主监督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22]532。民主选举是实现过程民主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民主成果的关键因素,是程序民主中的重要步骤。民主选举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过程之中的重要环节。

民主选举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2]37。在进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时不能忽视民主选举的理论作用。第一,在毛泽东有关民主选举的论述中,民主选举具有以人民为中心的特征,是到人民群众中去的选举。这启示做好民主选举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参政权利,有助于将民主扎根于人民心中,放于人民手中,凸显选举主体的广泛性。第二,毛泽东有关民主选举中所蕴含的基于现实需要、坚持政治导向的要求启示当代开展民主选举工作时,要结合具体情况,同时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让民主选举符合现实环境,并且遵循党的路线与方向,反映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凸显选举过程的真实性。第三,毛泽东有关保障民主选举结果的论述,也启示需要对民主选举结果进行持续监督,避免选举成为一次性的消耗品,凸显选举结果的管用性。

民主選举是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与基本途径,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链条”的端口。新时代党内外的民主选举工作,需要意识到民主选举在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理解民主选举工作同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

(二) 运用民主选举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实保障

民主选举是反映人民真实需要与要求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并且进一步强调“要保证人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利,民主选举产生人大代表,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确保党和国家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22]532。各级人大代表选举工作的成功与否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现实效用具有重要影响。毛泽东有关民主选举的论述中蕴含适合中国国情的选举原则与要求。新时代需要发扬民主选举这一方式,借鉴与继承毛泽东留下的这份重要理论财富,将民主选举的宣传准备与组织准备化为反映真实民意的宣传保障与组织保障,用全面的宣传与坚强的组织领导,开展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协助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选举工作。

民主选举有助于巩固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22]532。党的领导既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保障,又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需要。这要求加强党内民主生态建设,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态建设,因为“党的基层党组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最为紧密”[23]。要能够维护党内既讲集中又有民主的良好民主生态,继续坚持党内集中领导,同时运用真实有效的民主选举预防可能出现的“家长制”问题,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党的领导地位。

(三) 完善民主选举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未来发展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在于不断解决人民所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24]335。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并指出,“我们要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24]336。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与建设的一个目标在于把“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政策”“工作”之中,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参与到政治生活、国家工作之中。

那么,如何能够满足群众广泛参与其中的要求?毛泽东在思考民主选举时指出“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代表,每年国家的事向大会报告,这样,国家的各种建设、重工业建设,大家都参加了”[8]166。新时代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时需要通过选举汇集民意,监督民意的落实情况,让群众能够参与到满足自己需求的过程之中,并看见自己的需求得到了解决。这要求完善民主选举机制,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总书记所要求的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人民民主。

同时,毛泽东在思考民主选举时提出民主选举要反映真实的民意,做到应选尽选,并且要让选举的成果落到实处等,这些内容为发展当代的民主选举工作提供了借鉴与依托。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民主选举则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所要求的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重要渠道。通过民主选举,拓展与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在民主选举的实践过程中总结新经验,服务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建设与制度建设,推动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共湖南省委《毛澤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6]汤志钧,汤仁泽编.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7]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9]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0]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牛铭实,米有录.豆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2]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4]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日]森口繁治.选举制度论[M].刘光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17]黄炎培.延安归来[M].北京:国家行政管理出版社.2021.

[18]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0]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3]赵森,李玉敏.党代会视域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演进[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3(5):58-64.

[24]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金 陵)

(校  对:木 子)

猜你喜欢
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选举
接诉即办立法生动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民主理论的新基石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保障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推进人大工作守正创新
“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创新及意义
做个“懒”老师,让班级管理“活”起来
兰州市绣河沿回汉聚居区民主选举的现状与管理研究
对我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候选人之规定
地位、政治关注、政府信任与基层民主选举中的投票参与——一项来自CGSS2010的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