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学语文教材《水经注·三峡》之“绝巘多生怪柏”,其“怪柏”一词应系讹误。查阅《水经注》历代版本,宋刻本、宋代类书所引以及明清《水经注》精校本皆作“柽柏”。清代全祖望《七校水经注》始作“怪柏”,武英殿本《水经注》继承全氏之说。从版本源流以及上下文的文意来看,“绝巘多生柽柏”更符合《水经注·三峡》原文意思。
关键词:柽柏;怪柏;《水经注》
中学语文教科书有一篇来自《水经注·江水》的选文——《三峡》,其中有一句“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绝巘多生柽柏”即在险峰山岩处生长着柏树。现存最早的《水经注》刻本——宋刊残本,这一句作“绝巘多生柽柏”,永乐大典抄本《水经注》亦作“柽柏”,明黄省曾刻《水经注》、朱谋?《水经注笺》、清赵一清《水经注释》均作“柽柏”。及全祖望《七校水经注》始作“怪柏”,武英殿本《水经注》接受了全氏之说,此应是语文教科书中“绝巘多生怪柏”之所本。民国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及王国维《水经注校》并未采纳殿本意见,仍作“柽柏”。此外,《太平御览》《方舆胜览》等引此文均作“柽柏”。
文献中最早对“柽”作出解释的是《毛诗》。《诗·大雅·皇矣》云:“启之辟之,其柽其据。”《毛传》曰:“柽,河柳也。”(毛公传,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66页。)即河边之柳。《本草纲目》“木部·柽柳”条云:“南齐时,益州献蜀柳,条长,状若丝缕者,即此柳也。”(李时珍著;张志斌等校注:《〈本草纲目〉校注》,辽海出版社,2001年,第1243页。)益州(四川一带)亦产柽柳,此与《水经注·三峡》所记柽柏的地理位置与生长环境十分接近。
据李善《文选注》“柽,似柏而香”;《续高僧传·释智晞》云:“其香炉峰柽柏,木中精胜,可共取之以充供养……从旨往取,柽柏之树惟崄而生。”“崄”通“险”,“惟崄而生”之柽柏与《三峡》之“绝巘多生柽柏”的描写不谋而合,说明柽柏具有在高山险峻处扎根的特性。
可见,《水经注》宋刻本、宋代类书所引以及明清《水经注》精校本,皆作“柽柏”,惟全祖望本及殿本作“怪柏”。目前不清楚后者改作的依据,但无论从版本源流来看还是从文意来看,“绝巘多生柽柏”都更符合《水经注·三峡》原文意思。
参考文献:
[1]洪宗礼.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
[2]张元济辑.续古逸丛书·史部[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3](明)黄省曾校刻.水经注[M].北京:国家图书馆藏,嘉靖13年刻本.
[4](明)朱谋?.水经注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5](清)赵一清.水经注释[M].北京: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0.
[6](清)全祖望.七校水經注[M].北京:国家图书馆藏,光绪14年刊本.
[7]杨守敬,熊会贞撰.水经注疏[M].台湾:台湾中华书局,1971.
[8]王国维校,袁英光,刘寅生整理.水经注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9](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M].北京:1960.
[10](宋)祝穆编,祝洙补订.宋本方舆胜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1](梁)萧统选,李善注.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作者简介:杨学东(1980— ),男,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副教授,古典文献学博士,主研方向为方志文献、书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