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点”,亦“与”三子

2024-05-23 08:39丁凤梅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5期
关键词:曾皙子路

摘要:《论语》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凝聚着至圣先贤孔老夫子的智慧。其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被编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对这篇孔子启发弟子“各言其志”的散文,一般认为孔子赞同曾皙,而对子路等三人持否定态度。结合《论语》全书,细读文本后发现孔子不仅赞成曾皙,也肯定了三子。

关键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点”;“与”三子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论语》共20篇,512章,其内容广博,涉及教育、哲学、伦理、道德和政事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孔子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参考资料,是一本包含多种社会生活知识和准则的“小百科”。宋代赵普称:“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可见,《论语》在中国历史上占据多么重要的地位。其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全篇记录了孔子与四位学生之间的问答,透过学生诉志的过程,我们不仅看到了四位学生的理想抱负,也读到了孔子本人的济世愿景。四位学生说出各自志向后,孔子不由自主长叹一声:“吾与点也。”“与”是赞成的意思。

韩愈、李翰在《论语笔解》中曾言:“仲尼与点,盖美其乐王道也。余人……仲尼不取。”受韩愈、李翰论述的影响,不少语文教师也认为《侍坐》中孔子只赞成曾皙的志向,对子路等三子之志持否定、不认可的态度。其实,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学生特长及孔子的人生理想,我们会发现循循善诱的孔子一贯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其实,孔子在“与点”的同时,也肯定了三子。

一、“与点”:点之志触孔子身世之感、王道理想

既然孔子赞同曾皙的观点,那么,曾皙的志向是什么呢?《侍坐》中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且不只曾皙一人,外加成年男子六七人、小孩儿五六人,是浩浩荡荡一群人。带着一群人游山玩水,吟咏风物,这为什么会得到孔子的赞同呢?再说,老师孔子启发弟子言志的时候,其他学生正襟危坐,而曾皙一直在鼓瑟,这类似于今天在非音乐课上唱歌,这不是捣乱吗?这样的志向,如此的态度,孔子应该严厉批评才对,怎么反而博得了孔子的认同与赞美呢?

这就涉及到这篇散文的创作时间与孔子的人生经历了。对于《待坐》一文的创作时间,有多种看法,研究者一直以来争论不休。据清人林春溥考证,此事当发生在鲁哀公十一年,孔子70岁返鲁后。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14年,一直推行“行道救世”的思想,卻没得到任何君主的采纳,迫不得已,只能返回鲁国。“古者大夫七十而致仕,是时鲁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回到鲁国后,孔子年逾七十,鲁国统治者不任用孔子,孔子也不可能不识时务去求仕,这使得他没有了实现理想抱负的平台。他深感怀才不遇,暗自神伤,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慨叹。曾皙之志,触动了孔子的身世之感,切合他“道不行”时的人生选择,引发了孔子内心深处的失望、无奈与哀伤。

孔子一生谋求“以仁济世”“以礼治国”,到了人生暮年却愿望成空,自己也陷入了怀疑与迷茫之中:注重王道,施行礼仪教化,助力人民幸福、国家发展的美好理想难道不切实际?天下大同的祈愿难道只是自己的空想?听闻曾皙之志后,孔子眼前一亮:知我者也!曾皙所言不正是孔子自身的理想吗?“浴”“风”“咏”“归”描画的是百姓远离战争、衣食无忧、知礼懂乐、精神充盈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是《礼记·礼运》篇中“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另一种表达,与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人生理想完全吻合。曾皙的回答出乎孔子的意料,虽然他回答不是正儿八经的志向,而是志向实现后所能达成的天人合一、社会和谐的美好画面,可这一画面正是孔子毕生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孔子在学生中找到了知音,他感到后继有人,天下大同的愿望有实现的可能,自然对曾皙之志由衷赞叹。

至于曾皙在言志课堂上鼓瑟,看似违反了课堂纪律,可当孔子问及曾皙之志时,文中进行了细节描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这里描写了曾皙的三个连续性动作,“希”“舍”“作”。曾皙首先停止了鼓瑟,接着放下瑟,最后站了起来,毕恭毕敬地回答问题,表明曾皙对老师彬彬有礼,对课堂敬畏有加。这样,在孔子看来,曾皙专注于鼓瑟,那是他完全沉浸于礼乐的意境之中,而礼乐又是孔子十分倡导的。再联系后文,三子所言之志,曾皙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连孔子“哂”子路的细微表情曾皙都关注到,这说明曾皙确实有一心多用的天赋。因此,孔子非但没责怪曾皙扰乱言志氛围,反而对他大加赞赏。用王守仁的话来说,那叫“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二、“与”三子:三子之志为答问之正、美为政之事

孔子赞同曾皙,是因为曾皙所言触及孔子的人生理想,是孔子心中的诗与远方;而三子立足现实,所言之志均为答问之正,是脚踏实地、安邦定国的为政之策,切实可行,因此得到了孔子的肯定。

“春秋无义战”,孔子生活于纷乱之世,周王室衰微,百姓逃离战乱,居无定所。所以,孔子问志后,子路抢先回答,夹处在大国之间的“千乘之国”(中等国家),外有战乱,内有饥荒,“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这样的志向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也反应了七尺男儿的社会职责与自觉担当,又贴合子路的个性与出身,十分落地。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写道:“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子路,武士出身,从军是他的喜好。孔子了解子路,他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兵役等军政工作)也。”子路立下强兵之志,为的是百姓不挨打,能安居。孔子“哂之”,不是“哂”子路之志,而是“哂”其“率尔而对”“好勇”的态度。孔子没点名,子路就抢先回答,太过率直、不谦虚、又好勇,这一“哂”字饱含孔子对子路的肯定与担忧。孔子称道子路的政治才能是“由也果”;担心他“好勇过我”“不得死其然”。后来,子路死于战乱,被剁为肉酱,孔子悲痛欲绝。

对冉有与公西华,孔子也十分了解。孔子曾言:“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县长或总管)也。”又言:“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外交辞令)也。”可见,在孔子眼中,冉有的特长在发展经济,公西华则长于辞令。而发展农业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百姓不挨饿是春秋时期的当务之急,可见,冉有立下“比及三年,可以足民”的志愿是落地的。公西华的志向是“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意在表明想从事礼乐工作,主持诸侯会盟,搞好与邻国之间的关系。这两人都从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出发,立下的志向能施展自身才华,能奉献国家民族。

总之,子路、冉有、公西华三子都立下了走仕途的志愿。“学而优则仕”,孔子对为官从政的态度十分积极。孔子曾在鲁国担任过都宰、司空和大司寇,后因政见不同才去官周游。为官从政,既是个人的职业方向,更可以行道,“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在礼崩乐坏、僭乱成风的春秋末期,孔子不惜一切寻求为仕行道的机会,他不怕别人的讥讽、围攻、迫害,目的就是要有所作为,行其道义,匡世济民。孔子在古稀之年返鲁后,没有了从政的机会,他退而修《诗》《书》《礼》《乐》的同时,广收弟子,从教而终。可孔子念念不忘自己的志向,对事业、对理想孜孜以求、毫不懈怠,将自己未竟之业和救世理想传达给弟子。在《侍坐》中,他启发弟子言志,子路等三子说出了各自的从政理想,符合孔子的治国理念和政治主张。只是因为孔子了解自己的学生,三子的答案均在孔子意料之内,所以,除了“哂”子路外,孔子对三人之志总体上表现出肯定与认可的态度。

三、“与”四子:儒家长幼尊卑之礼、治道之序

儒家注重礼,孔子强调“为国以礼”,细读《侍坐》,可以读出儒家倡导的长幼尊卑之礼。问志、言志与评志时,顺序为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据史料记载,子路小孔子9岁,是孔子学生中年龄最大的,言志时子路抢先答问。冉有长于公西华,公西华年龄最小,所以,冉有之后,孔子问志于公西华。史料中没有曾皙确切年龄的记载,他大概小于子路,长于冉有,但由于他專心鼓瑟,孔子最后点其名问其志。从问志、言志、评志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孔子基本上遵循了儒家倡导的长幼尊卑之礼。

孔子曾对得意门生颜渊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是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孔子肯定子路等三子之志,强调的是“用之则行”;赞赏曾皙之志,强调的是“舍之则藏”,体现出孔子用舍行藏的大智慧。

李惇有言:“三子承‘知尔之问,兵、农、礼乐,言志之正也。”孔子认为兵、食、信是为政三要。可见,强兵、富民、知礼是儒家为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且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具体说来,强兵是基础。军队强大,边境安宁,国家安定,百姓才能安居。百姓居有定所后,还要保证他们的温饱,只有吃得饱、穿得暖才能活下去。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基本的生活问题解决了,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所以,三子言志时的强兵、富民、知礼三者之间是递进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升。三子之志与曾皙之志之间也呈递进关系,只有在强兵、富民、知礼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和谐理念、和平思想,达成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因此,借《侍坐》条理清晰、有条不紊地各言其志,体现了儒家的治道之序。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是中国民办教育第一人。从《侍坐》篇孔子肯定四名学生的志向可以看出,孔子不仅是经师,他教学生读经,让学生积极入世,找到职业方向,获取功名,彰显个人才华和人生价值;孔子更是人师,他教学生做人,让学生懂得且践行礼乐文化。

在全社会认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今天,在倡导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当下,让我们牢记钱穆先生的话语:“今生有两件事要做,自己读《论语》,劝人读《论语》。自己读《论语》,有福;教人读《论语》,有德。”期待着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成为有福、有德之人,诵读《论语》等优秀经典作品,传承先贤大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嘉哲,李可.统筹全局,分流合击 离经析志,巧设情境 ——大单元视域下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 2022(5).

[2]蒋文静.从“哂”“与”两个关键词解读孔子的不同态度——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J].汉字文化,2022(6).

[3]顾燕文,黄争荣.“问”中见“志”——部级精品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品鉴[J],2022(12).

作者简介:丁凤梅(1985— ),女,江苏省南通市滨海园区通州湾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曾皙子路
子路知其必死
解读《论语》
以本为本 缘本溯因
——也谈孔子“与点”的原因
以本为本缘本溯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曾皙,我心目中的诗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