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结构是文章的“筋骨”。结合教学实践,学习教材中经典作品的结构技巧,主要从文章详略得当的布局方式、段落之间的过渡和照应、搭建写作复习的桥梁等方面进行探讨,促进学生掌握写作结构的技巧,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指导;结构;详略得当;衔接;层次
随着“教育变革”的深入,中考作文无论是在命题方面,还是考核标准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如何在“变”中寻找规律,找到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理清“脉络”,将写作成果变得立意明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成为了执教者研究的重点。当下的教师,需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展开有意义的统筹规划,选择更具浸润性的教学活动,积极渗透命题分析的方法,启发学生把握段落之间的过渡和照应,明确开头和结尾的建构思路等,逐步积累更多的谋篇布局技巧,为迎接中考做好准备。
一、把握详写与略写的统一,明确作文结构
有效把握写作材料的主次,明确在建构文章时应形成的布局,可以为突出文章中心思想起到保障作用。所谓“详写”指的是联系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将更多的材料写得更加详细、明确、具体。而“略写”则指的是与中心思想联系相对较浅的内容可以写得粗略一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详略得当的布局方式会使主题更加明确、结构更加紧凑。如果无法有效规划布局,不仅会影响学生对写作字数和时间的判断,更会造成文章组织形式的不明,使读者无法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主题。实践中,处理详写和略写,往往需要联系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中心思想以及刻画的形象等内容,展开有意义的规划。比如,围绕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步骤,需要有意识地展开规划,典型的材料需要详写,而一般性的材料则可以运用略写的方式带过。例如,在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中,文章的主要线索是“回家的见闻”。作者为此进行了相应的故事情节的巧妙规划,其中涉及的事件以及人物是极其丰富的。在作品中,选择了杨二嫂和闰土这两个角色来描述。两个故事之间呈现出详略得当的布局。关于杨二嫂的故事,采用了精彩巧妙的语言,体现出杨二嫂的性格特点;而立足于闰土部分,作者则采用了更加独特的观察以及抒发方式,比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少年闰土英俊且活泼的形象,娓娓道来,深层次地讲述了闰土与作者在30年之前的美好交往。同时,作者又精心巧妙地描绘了30年之后,闰土的动作、衣着、面貌、性格产生的巨大变化。在对比中,塑造了闰土立体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意蕴,即在当时黑暗社会的压迫之下,民不聊生,从另一个方面展现出当时现实的黑暗,表明社会需要变革,并且需要为下一代开辟一条新的出路等。因此,在实际的写作技巧渗透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所刻画的形象和主题意义,展开详略得当的设计,阐明主要论点的部分,次要部分则可以略写。
二、把握段落之间的过渡和照应,搭建桥梁
在建构文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注意联系、衔接的地方,更需要在语气之间实现贯通,使得读者能够明确创作者的思路,并且由前者逐步过渡到后者,不发生突然中断或者是阻隔等。在过渡方面,通常会运用一些具有承上启下的段落、句子,或者是关联性词语。联系具体的实例来论述,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其中的过渡体现在一个段落,实现了承上启下,并且巧妙地将二者进行了衔接。而“照应”,即指的是在文章的建构过程之中,需要实现首尾呼应、前后应承,或者说瞻前顾后。比如,围绕《在一件小事》一文的教学时,教师需要明确:开头表述“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结尾又表明:“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时反更分明,叫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便是作者在行文中进行“照应”的重要体现,有效表现出了文章的主要线索,搭建了文章的脉络。又如,《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充分明确了自由主义的各种表现,作者在依次列举时,又采用了两个不同的小段与前面相呼应:“还可以举出一些,主要的有这十一种。”“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这些句子都实现了有效的协调,搭建了更加完整的文章桥梁。
三、感知开头和结尾建构思路,揭示主旨
开头以及结尾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头,作为文章的伊始,具有引出下文的效果,而结尾作为文章的最后,则可以有效地总结上文。所以,开头和结尾部分需要联系文章的不同题材而不断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头的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类:其一,是“开门见山”的写法,或者是“落笔入题”的写法,表明作者写作的缘由,呈现出“开宗明义”的效果,揭示全文想要刻画的主题形象,迅速地引出故事的下文;其二,则属于一种相对形象化的写法,表现为运用相应的环境引出角色人物,或者抒发感情,实现气氛的渲染,委婉进行表述,从而提炼相应的道理,或者是借助一些名言词句叙述开端。可以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时,关于结尾的方式也有很多,或是揭示主题、概括全文,或是展望未来,鼓舞斗志,或是抒发情感,以全面升华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使读者的认知、体验得到有效的升华。可以说,好的结尾会使人回味无穷。
四、渗透命题分析的方法,建立文章结构
就现有的调研数据来看,很大一部分学生的习作成果都会呈现出语言结构不够明晰、层次不够分明、立意不够准确的情况。探寻原因,往往涉及两个维度:其一,学生整体的逻辑思维水平相对较差,接触写作训练的力度不够,所以,获取到的方法是匮乏的,更是找不到有效的契机展开更加完整的建构与表达;其二,往往是由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所渗透的方法相对较少。比如,有的教师为了完成复习任务与进度,常常忽略学生自主探索实践的环节,使学生整体的命题分析方法及建立文章结构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在这一视角之下,教师可立足于学法的指导所生成的一系列命题分析活动,即可以成为有效的契机,助力学生的成长。
以甘肃省武威市2023年中考语文作文试题为例。其中材料(鲁迅先生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以“踏出一条路”为题目完成作文。联系命题的感知,运用“分类结构法”,可以抓住“路之有无”与“走的人之多寡”的关系来思考。其特点是:有路,前方就能到达;有路,理想就能实现。人在走路的过程中会遭遇“没有路”“走错路”“走不通”的境况,那么应怎样解决难题?关键是事在人为。在具体的材料解析过程中,学生可以明确:材料中的路包含了多种意义,在形成感悟以及联想的同时,可以立足于路的多种含义进行罗列,涵盖了人生发展之路、创作表现之路、科学探究之路、实现梦想之路等,立足于不同的閱历以及沉淀,产生属于自己的思考,针对某一点或是某一层面进行写作。
五、始于深度探究任务,明确文章主体逻辑
不同类型的文章,运用的结构框架往往是不同的,其中所融入的思想、线索等也都有所不同。而富有深度的探究性任务设计,则可以为学生创设出思维发散的空间,辅助学生不断迈入其中,展开探索、归纳、提炼等,在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的基础之上建立一定的布局意识、写作思维等。在全面推进写作复习的背景之下,广大语文教师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选择更具浸润性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对学生的培养,启发学生能够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感受不同类型文章在建构时所遵循的一些原则,逐步获得有意义的成长,形成一定的建构能力。
诸如,在进行景物描写、游记类文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感知作者在其中所运用的“移步换景”的手法,或者是融入的一些空间结构、逻辑等,让学生有顺序地展开推理,实现思维的递进,梳理其中的层次,逐步将这种方法原则迁移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用以提升写作水平,形成更为优质的写作成果。又如,在参与人物解析类、故事讲述类文章的探究学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其中的时间线、情节线,分析其中的关键性节点。包括前期的缘起、导火索,中间的经历,后期的结果、意义、价值等。而学生则可以,归纳其中所存在的各种情节和客观的逻辑,自然而然地把握其中的主题、立意等。历经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会逐渐明确在解析这类文章和写作表达时,所需遵循的逻辑。从而有效推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文章的结构体现着作者的巧妙构思。好的构思会使文章不再冗杂错乱,给人线索明晰、层次分明的感觉。新时代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立足阅读,分析其中的一些关键性节点,感受在建构文章的布局,围绕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一个形象的刻画,来阐明主要论点的部分,或是学会运用承上启下的段落,巧妙地搭建更加完整的文章桥梁,为学生“在中考作文环节提分”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周庆元,刘磊,杨敏.以“仿”导“创”——略谈中考作文复习课中的“仿写训练”[J].语文教学之友,2011(4).
[2]單友志.妙用修辞 使作文更精彩——中考作文语言复习指导[J].作文教学研究,2010(3).
[3]王绪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谈中考复习中的作文指导[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0(1).
作者简介:陈生德(1977— ),男,甘肃省武威第十九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作文教学、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