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象到精神

2024-05-23 08:39:12张璋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5期
关键词:黄河颂表象

摘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光未然的《黄河颂》是一首“豪迈的颂歌”。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鉴赏《黄河颂》,由“黄河”走向“黄河颂”是一条有效的文本解读路径。当学生建立关于黄河越来越清晰的表象时,基于表象会从黄河的实景去思考其人文内涵。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跟随作者的视野,紧扣作者的脉搏,去体验、去感悟《黄河颂》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关键词:表象;“黄河颂”;黄河精神

要想体现经典文本的经典价值,首先必须让学生读懂文本。所谓读懂,不是只了解文章的字面含义,而是透过文字描写去建立关于文本所描写对象的表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表象越清晰,意味着思维加工的对象越准确。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选编了光未然的《黄河颂》,这是组诗《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描写的场景是“在家国存亡的关头,在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诗人站在高山之巅,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对于绝大多数初中学生来说,家国存亡与抗日烽火并不陌生,但在抵抗侵略的日子里,一首颂歌如何表现抗日豪情,却需要学生慢慢研读体会。让学生在解读《黄河颂》的过程中,由“黄河”走到“黄河颂”是一条有效的解读路径。

一、帮助学生建立“黄河”表象

多数初中学生对黄河的认识是相对模糊的,且受诸多客观条件所限,不可能每一名学生都能站到黄河岸边去进行直观感受。所以,帮助学生建立黄河的表象就显得非常必要。因为只有建立这一表象,才能使学生在后面真正领悟“颂”的情感。

建立黄河表象需要给学生提供直观场景,也需要学生自己去建构。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阅读创设情境。比如,“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邊;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一段当中,用“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来形容黄河,表现出黄河奔流的宏大气势。此时结合壶口瀑布等视频,就能引导学生读懂“黄河在咆哮”的真正含义。“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运用艺术的手法勾勒出黄河的全貌,此时若是对照现代教学手段所呈现出来的图片或视频,就能够理解何为“九曲连环”。“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勾勒出的是黄河在中原大地上的真实场景,同时也蕴含着另一层含义,即黄河之所以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正是因为黄河如同中华大地的动脉一样,孕育着两岸的人民,孕育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千百年来,黄河永远奔腾向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未中断,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学生对黄河建立起越来越清晰的表象时,就会超越表象,从黄河的实景去思考黄河的人文意义,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必然,而这种必然与作者的创作有着同样的脉动。针对作者创作的《黄河颂》,学生的阅读鉴赏有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而让学生知道作者为何要歌颂黄河,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二、让学生知道为何“颂”黄河

《黄河颂》是一篇感情浓厚、主题鲜明的现代抒情诗。从《黄河颂》的解读和学习出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可以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爱国之情从来都不是空洞的,真正的爱国之情也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建构的。但是,对于当下的初中生而言,他们既没有生活在那种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也没有站在黄河面前心有所感的体验,所以在阅读《黄河颂》的时候,更多地需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跟随作者的视野,紧扣作者的脉搏去体验、去感悟,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何以“颂”黄河。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通过这段文字,可以读出自然界中的黄河变成了情感世界中的黄河。黄河所“伸出的千万条铁的臂膀”就如同母亲呵护着孩子一样。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精神脊梁的,国家的发展更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更需要文化传承。当说黄河“哺育”的时候,其实就是指黄河一方面用自然的水土和养分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延续,另一方面也用自己所蕴藏的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发展。所以,一个“伟大坚强”的中国人就可以在黄河的哺育之下成长起来,一个个“伟大坚强”的中国人就可以让这个国家富强起来。

在这样的理解之下,歌颂黄河就成为情感迸发的自然选择。在这种情感抒发的过程中,黄河是歌颂的直接对象,歌颂黄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者将内心的情感用描述黄河的文字表达出来。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阅读《黄河颂》,就会发现其中有更深刻的内涵。比如说:“黄河以他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英雄原本是指人的,但是却说黄河有了英雄的气魄,这显然是赋予了黄河以生命。后面说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且是“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那就有必要结合更多的事例去思考、去建构、去认识“为什么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伟大而又坚强的?”于是更多的事例就可以纳入学生的视野,更多的精神在提取之后就可以融入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当中。这些理解支撑起对民族精神伟大而又坚强的认识,这些认识又可以以黄河作为支点。于是,歌颂黄河实际上就是歌颂我们民族的精神,而歌颂的过程又是为了让民族精神植根于每一位读者心中,这就是《黄河颂》的价值所在。

三、使学生形成关于《黄河颂》的立体认知

解读光未然的《黄河颂》一文不能只满足于对字面含义的理解,也不能只满足于对华丽辞藻的解读。解读《黄河颂》,必须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所凝聚的伟大精神,然后将其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学者研究表明:“黄河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符号的出现,是由现代科学和爱国主义热情共同催发的。”这里所提到的“现代科学与爱国主义热情”实际上就对应着上面的表象建立与精神理解,而这也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黄河颂》的立体认知。

立体认知当中体现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彰显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强调的诸多内涵要素。当学生有了这一立体认知。在面对《黄河颂》时也就有了全面的认知,这个时候摆在学生面前的就不是一首抽象的诗歌,而是能够激发内心情感、抒发内心豪情的载体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本中的《黄河颂》是以文字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的,但是学生对该诗歌的感知却可以超越文字理解其精神内涵。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立体认知,笔者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情境的创设强化了朗诵的艺术感染力,升华了诗歌的内涵。音乐中各种乐器的和鸣为学生渲染出一幅宏大的画面。当学生沉浸其中的时候,每一个音符都可以成为精神提升的动力。

总之,阅读鉴赏光未然的《黄河颂》一文时,要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魅力,要启发学生从那些抽象的文字中获得关于黄河的立体认知,且让学生能够感悟其中的情感与精神,就必须帮助学生建立关于黄河的表象,帮助学生认识从“黄河”到“颂黄河”是情感与文化演绎的必然走向。有了这样的认知,《黄河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就是立体的,自然也就可以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李玲.《黄河颂》中“你”的巧妙运用[J].中学语文,2023(21).

[2]张春焕.在《黄河颂》教学中培育爱国之情[J].山东教育,2023(11).

[3]吴雪杉.重写“黄河”[J].美术研究,2020(5).

[4]刘咏丽.一抹旋律,七尺傲骨——浅析《黄河颂》的教学[J].试题与研究,2022(10).

作者简介:张璋(1985— ),女,陕西省汉中市西高新初级中学一级教师,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黄河颂表象
黄河颂
当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21:26:58
以《黄河颂》为例探讨初中批注阅读的方法
翻转课堂下初中现代诗的课前教学设计研究
温和的狼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朗读教学初探
教师·下(2017年12期)2018-02-07 15:57:31
黄河颂
诗潮(2017年5期)2017-12-01 04:49:28
透过表象看公式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