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现象”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4-05-23 05:14杨千河左建曾
西部学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杨千河 左建曾

摘要:“钟南山现象”彰显“南山精神”,具象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揭示了社会认同形成的要素条件,即人们对相关信息知识的强烈需求和有相关信息主体满足人们的求知需求,双方之间有信息对接的媒体平台。探究有同样精神价值支撑的“钟南山现象”的形成条件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较高的参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必须在教师和学生“两主体”和即时交流平台上下功夫,并进一步提出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间性路径,即师生进行平等对话,了解学生的自发需要;建构学生朋辈群体典型,发挥模范学生的示范作用;搭建各种交流平台,树立教师公信力。

关键词:钟南山现象;南山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间性

中圖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0-0086-04

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Zhong Nanshan Phenomenon”

into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Yang QianheZuo Jianze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Zhangjiakou University, Zhangjiakou 075000)

Abstract: The “Zhong Nanshan phenomenon” highlights the “Nanshan spirit”, visualizes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reveals the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identity, i.e., peoples urgent need for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and relevant information subjects to meet peoples demand for knowledge, and a media platform for information matching between the two sides.Exploring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Zhong Nanshan phenomenon” supported by the same spiritual values has a higher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education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must work on the “two subject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instant communication platform,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intersubjective path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e.,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carry out equal dialogue to understand the spontaneous needs of students; constructs the peer group model to give play to the exemplary role of model students; and sets up various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to establish teachers credibility.

Keywords: Zhong Nanshan phenomenon; Nanshan spirit;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ersubjectivity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这时的大众舆论趋势能真实反映人们的思想潮流和价值取向。根据百度搜索指数,在疫情暴发初期,以“钟南山”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从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日平均指数为51 973,2020年1月21日是搜索最高峰,高达1 186 091次,参考人群属性≤19岁和20—29岁年龄阶段占到44.44%,形成一种社会现象。具体而言,“钟南山现象”是指现象学视域下,在疫情这一特定境遇中,身处其中的各类社会群体围绕“钟南山”出现的各类社会反应的总和,探究该现象形成的要素条件及其内在的精神或价值支撑。本文重点关注青年群体对“钟南山现象”的反应,通过探究“钟南山现象”蕴含的精神品质,对比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外延;探究“钟南山现象”的形成源于处于疫情境遇中各类群体对相关信息的强烈需求,启迪高校教育工作者正视青年大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探究“钟南山现象”形成的条件要素,开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南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比较分析

(一)“钟南山现象”再现“南山精神”

2003年非典暴发后,钟南山以“英雄”“战士”等形象走进大众视野。后非典时期,一些理论文章中逐渐出现了“南山精神”等表述。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钟南山第一时间冲到抗疫一线,科学指导人们联防联控,再次彰显了“南山精神”。

综合钟南山的相关自述、学者们的理论判断以及新冠疫情期间的钟南山事迹,对“南山精神”进行了分类梳理。其内涵包括:一是爱国爱民,疫情暴发后冲在抗疫一线,亲临患者,无私博爱;二是爱岗敬业,始终牢记一名医生的责任与担当,坚持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三是团结协作,面对不凡成就钟南山认为“充分依靠集体力量”[1],通过友好竞争合作,提高团队工作效率;四是努力拼搏,84岁高龄冲在抗疫一线,跑步上台领取共和国勋章,网友经典点评“钟院士冲鸭!”;五是科学求真,面对纷繁复杂的疫情形势能够以科学的态度果断做出判断,提出方案;六是英勇无畏,在复杂的局势面前能够直面灾难,勇于发言,奋不顾身,身先士卒;七是宽广胸怀,在抗疫期间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合作,向全球分享“全路径诊疗经验”。

(二)“南山精神”具象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

“南山精神”是新时代的精神典范,是具象化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南山精神”中爱国爱民、爱国情怀、主人翁意识等最为集中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层面的价值追求——“爱国”价值观,爱岗敬业、勇于担当、救死扶伤、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等体现了其中的“敬业”价值观,科学求真、浩然正气、直言敢谏、道德风骨等体现了其中的“诚信”价值观,心系人民、无私博爱、宽广胸怀体现了其中的“友善”价值观。

同时,“南山精神”还拓展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层面的外延体现,为救死扶伤、无私博爱、宽广胸怀等优秀精神品质,超越了岗位职责,超越了国界,是一种更大群体范围内的“真诚”“友善”和“敬业”,同时蕴含了“勇”的底色,只有真正的勇,才能不断探索“真”,以至达到更高程度的“敬业”“诚信”和“友善”,这才是真正的“爱国”。

二、“钟南山现象”形成的要素条件

(一)人们对疫情相关信息的强烈需求

2020年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视“新闻1+1”节目采访时明确表示,目前可以确定,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存在人传人的现象,拉响了全国疫情防控的警报。同年1月28日,在与新华社记者面对面对话疫情防控时,钟南山指出,应对疫情要抓住两个要害,一个是早发现,一个是早隔离,10到14天是一个很好的隔离观察期;群众首先做到不参加集会,出门戴口罩,注意洗手,防自己,也防别人[2]。2月底,面对能否复工复产的困惑,钟南山指出可以复工复产,但是要符合如下条件:一是复产的工人回来以后必须进行双检测“核酸和IgM(免疫球蛋白M)”,二是所有企业下水道必须保持通畅,三是复工后人员保持1.5米距离[3]。6月下旬,国家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钟南山提出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常态化策略除了“防人”还要“防物”。可见,钟南山院士在新冠疫情暴发的不同阶段第一时间为人们提供了新冠肺炎病症信息,科学研判了疫情趋势,并提出了疫情防控的科学措施,及时有效满足了人们的求知需求。

(二)钟南山在疫情防控中的权威形象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初期,记者问到疫情是否得到了控制,钟南山坚定地表示:根本没有得到控制,不知道病源,没有治疗的办法,顶多是隔离。钟南山对疫情情况的准确说明和研判,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之后,钟南山奔波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率先提出非典型肺炎可防、可控、可治,主张“把最严重的病患送到我这里”;3月初,就提出三大治疗原则,并在全国应用推广;4月,科学判定“非典”病因为“冠状病毒说”。时隔17年,钟南山以84岁高龄再次临危受命,第一时间奔赴疫情一线。之后,准确预判疫情传染情况,提出武汉封城的建议,适时提出防控的重点将从输出转为输入,及时准确解答群众困惑。两次抗疫英雄形象的叠加效应,带来了整个社会“钟南山热”的现象级事件。

(三)媒体平台在疫情防控中的科学引导

媒体平台一头连着群众的舆论需求,一头连着信息源头。“钟南山现象”的形成得力于媒体平台在疫情期间的科学助推。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初期,正是媒体及时捕捉到了钟南山关于疫情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关键信息,且在第二天得到了其他媒体的广泛报道,钟南山开启了成为媒体焦点的历程。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媒体上“最帅逆行者”的标题、钟南山院士动车上极度疲劳的照片,再次唤醒了人们对这位老人的关注。之后,媒体不断通过与他的对话、访谈、跟进,持续向民众释放关于疫情走势、防控措施以及常态化防控等有效信息,吸引民众对钟南山的持续关注。

三、对比分析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同的要素条件

(一)提升学生主体的趋同动力

对比疫情期间,不同群体对疫情相关信息的迫切需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遇到的首要障碍即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无所谓”心态,没有打开求知需求。此种现象的出现同日益广阔的公共生活环境有关联。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场域、内容和形式也日益多样,随之而来的是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多元化走势。高校大学生又是介入社会生活新领域、新内容和新形式的前沿主体,自身却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价值观念未稳定、社会经验和阅历不足的阶段,在各种价值思潮的冲击下,影响了学生价值趋同的动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学生的情感和价值需求必须被正视,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在个体层面的价值体现也必须被说明,哪方面的失衡都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同的最终形成。因此,需要从情感共鸣和理论研判双向着力,提升学生主体的趋同动力。

(二)树立教师主体的公信力

对比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在疫情期间的权威形象。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相对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主观性地选择了弱化情感输出和行为示范,更多侧重理论讲解和论证,且在理论讲解中,更多倾向社会发展需求层面的内涵解读和合理性论证,在兼顾个体发展需求层面着力不足,直接影响了教师主体在学生中的公信力。雖然,大学生个体培养与社会发展在最终目标上是同向的,但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在充盈个体生命意义的基础上逐步认同宏观的群体性意义世界”[4],不能用群体性的意义世界替代个体生命意义。

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教师需要平衡好个体倾向和社会教育的关系,“两条腿”走路,一是对标社会培养目标,完成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输出,引导学生同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二是立足个体倾向,切实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和价值需求,在激发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价值观的理性选择。

(三)构筑师生之间的沟通平台

对比疫情期间,媒体平台对疫情防控及时科学引导。当前某些思想政治教育线上平台,更多是将线下内容搬至平台,并未真正发挥社交平台的伦理底蕴,平等地、即时地与学生交流,特别是学生的情感输出、需求输出和价值输出。价值认同的形成过程,始于沟通交流,在情感共鸣基础上推进,在个体需求得到满足时才可能被践行。

当前,新媒体平台能够补充和延伸有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时间和空间。但是,构筑多渠道师生交流平台,既要充分发挥现有学生组织在反映学生需求中的平台功能;更要建立相应的线上平台,特别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发挥互联网平台的沟通桥梁作用,及时跟进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正如杨建慧、左建曾的论文《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瓶颈——从“互联网思维”的“用户中心”出发》中说明的,“互联网思维”的本质为客体主体化,以客体的取向贯穿指导主体整个行为过程,同时互联网迭代性的分布式拓扑结构也为“互联网思维”客体主体化本质的实现奠定了结构基础[5]。

四、开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间性路径

正如上文所言,通过分析“钟南山现象”形成的要素条件对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大启发是立足学生主体需求和树立教师主体的公信力,并通过构筑师生之间即时交流平台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释放和巩固教师的公信力。在以上认知基础上开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路径,需要真正坚守“主体间性”的伦理前提。具体而言,“两主体”即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要保证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伦理平等,作为教师先要抛开教育目标和认知优势,认真倾听、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再引入教育目标、借助认知优势来平衡或同向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即时交流平台不拘泥于具体的平台形式,不指某个或某类平台,其主要強调的是功能属性,即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即时性。

(一)进行平等对话,了解学生的自发需要

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动力。有学者认为自我意识觉醒要依次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自发需要、自觉需要和自由自觉的需要,如果忽略了人的自发需要而直接对人进行自觉需要的教育,就会脱离人的感性与价值需要[6]。此种理论判断,归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果跳过学生的自发需要,直接进入自觉需要的引导,可能会导致价值引导“入心”之口的封闭,而且会消解学生理论认知、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的最终形成,更会影响学生行为转换的可能性。因此,必须正视学生自发状态下的思想行为倾向。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须在平等的伦理关系前提下进行对话、交流,一要强化动力性、过程性问题,如“最近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什么事这么高兴”“这是不开心了”;二要淡化结果导向的问题,如“你想要什么”“我能为你做什么”,避免学生为迎合教师而进行与真实想法相悖的陈述,影响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自发需要。

(二)建构朋辈群体典型,发挥模范学生的示范作用

一个学生大学求教于几十名教师,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每学期的授课学生就过百。庞大的群体数量,冲淡了特定师生主体之间的情感关系。此种境遇下,要发挥朋辈群体的纽带作用,既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价值认同和行为模仿,又能助力教师树立威信,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同的最终形成。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一要善于发现学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极高的典型,深入挖掘他们的经历及事迹;二要有意识引导部分学生去反思、总结他们的过往经历,明确道德品质、价值选择等在其人生发展中已经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搭建各种即时交流平台,树立教师公信力

正如上文所言,“钟南山现象”形成的关键是钟南山在疫情防控中树立起来的权威形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必须有公信力。教师要积极对标对表,立足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创新实践育人形式,实现科学教育引导。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一要建立各种常态化沟通渠道,拓宽师生交流空间、平台,利用碎片时间,强化即时交流;二要设身处地、真实在场,最大限度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行为动态,直面学生在大学生活和人生发展中遇到的真实困惑;三要在理论论证中补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满足个体发展需求方面的价值指引;四要在教学内容中引入真实案例,强化对学生的直观示范和行为引导;五要坚持实事求是,既要发现问题,又要总结经验、探知规律,科学引导学生对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结束语

当前复杂变化的社会环境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蕴含了条件和生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跳出思政看思政,放到社会群体中去分析学生群体,综合社会环境条件创新教育形式,立足动态环境变化建构价值认同。热点现象很好地反映了社会群体的价值导向,要借助热点现象,参验参验,中国先秦哲学的术语,韩非用以检验认识正确性的一种方法。“参”是比较,“验”是验证。“参验”是通过考查比较,对认识进行验证。教育内容,挖掘价值认同形成规律,科学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驱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叶炳昌.解读钟南山[J].临床医学工程,2006(6):42-46.

[2]肖思思,王攀.病例还会不会大规模增加:与钟南山面对面话疫情防控[EB/OL].新华网.(2020-01-29)[2023-09-01].

http://m.xinhuanet.com/gd/2020-01/29/c_1125509232.htm.

[3]钟南山.疫情之下企业复工复产要做好这几件事[EB/OL].新华网.(2020-02-27)[2023-09-01].

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2020-02/27/c_1125634612.htm.

[4]曹峰,曹群.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进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0(2):134-137.

[5]杨建慧,左建曾.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瓶颈:从“互联网思维”的“用户中心”出发[J].教育现代化,2016(2):59-61.

[6]席瑞.从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出发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亚太教育,2015(27):168-169.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体间性理论的高职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研究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