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丽娜
【摘 要】幼儿因年龄层次不同,生活经验和能力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在分析开展混龄项目活动存在的困难、马赛克方法的特点与内容的基础上,阐述了马赛克方法在混龄项目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马赛克方法 混龄 项目活动
项目活动是儿童围绕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的学习探究,“幼儿自行引发主题方向、自主做决定、全心投入”[1]9,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发展社会情绪,获得宝贵的生活经验。
一、开展混龄项目活动的难点
项目课程的主要特征在于它针对某一主题进行探讨,焦点在于寻找相关问题的解答[1]3。项目活动的组织实施通常包括三个阶段:活动的发起和准备阶段、活动的进行与发展阶段、活动的高潮与总结阶段[2],可简单概括为“入项—探究—出项”三个阶段。
在混龄班中,幼儿年龄差异大,个体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水平差别较大。开展混龄项目活动,教师应重点思考:第一,如何为幼儿提供共同的经验,诱发他们的兴趣与好奇心,从而促成幼儿共同决定对这个主题进行探究,顺利入项。第二,如何站在不同年龄幼儿的视角,倾听幼儿的声音,吸纳他们的观点,推动探究活动深入开展。第三,如何通过完成高潮事件使不同年龄的幼儿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以上三个问题贯穿项目活动的全过程,是开展混龄项目活动最棘手,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二、马赛克方法的特点与内容
马赛克方法是一种参与式研究方法,与传统的研究方法最大的不同是,它纳入儿童视角并将儿童作为研究的重要参与者共同构建关于儿童世界的完整图景[3]3。倾听儿童的基点,承认儿童“是他们自身生活方面的专家”“是熟练的交流者”“是权力的持有者”“是意义创造者”[3]6—这是马赛克方法在方法论层面的价值观。在这种积极的、全纳的儿童观的基础上,儿童不再仅仅是研究的对象,而是直接参与研究的建构和讨论;研究的目的也不是抽取“真相”,而是儿童与成人共同创造意义,建构新的知识。
马赛克方法的具体内容是将传统的观察法、访谈法与自主摄影、地图制作、儿童引导旅行、魔法毯等参与式研究方法结合[4],这些方法组合获取的信息碎片就像一片片马赛克,拼接还原儿童对事物、现象以及周遭生活表达的观点和完整看法。马赛克方法始于倾听,但不止于倾听,更重要的是将倾听的结果运用于儿童的学习过程,助力儿童生活经验的扩展和知识的建构[5]。马赛克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并且一直在发展。每一种方法和工具都有可能被吸纳进来,成为众多“马赛克”中的一片。下文以混龄项目活动“改造植物角”为例,呈现马赛克方法在混龄项目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三、马赛克方法在混龄项目活动中的运用
1. 甄别课程价值,确立项目主题
(1)召开儿童会议,明确项目主题
项目活动的来源可能是儿童、教师或双方共同提出的问题。生活中许多事物、现象,有时甚至一些“突发事件”,很容易诱发幼儿的好奇心,成为他们讨论的焦点,但并非所有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都值得深入探究或具备条件开展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儿童会议帮助幼儿进一步分辨、选择项目。
“改造植物角”项目来源于新学期幼儿对班级的重新审视—幼儿发现植物角里许多原本茂盛的植物都枯萎了,“水族馆”也因为假期疏于打理而显得毫无生机,由此萌生了对这两个角落进行改造的想法。从幼儿的生活事件中浮现出“改造植物角”“改造水族馆”这两个有可能的主题。教师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与幼儿共同完成两个预定主题的网络图,列出“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我们想要发现什么”“我们周围有哪些资源、素材和媒介”“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互动的机会”等问题清单以及解决问题的设想。两个预定主题网络图完成后,班级召开了儿童会议,对选择哪个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幼儿认识到他们已经有一些种植的经验,幼儿园除了每个班都有植物角,还有经验丰富的花匠,便于获取资源;而水族馆的改造可能更为复杂,距离可访问的场馆远,不便于获取一手信息,所以幼儿更倾向于改造植物角。
(2)提供共同经验,诱发探究热情
因混齡班幼儿的年龄层次不同,他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水平也是不同的。为了诱发每一名幼儿的探究欲,使幼儿能够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在真正入项前教师有必要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共同学习经验。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如果过度掌控项目的走向,就会使项目课程陷入教师经验主导的危险状况中,从而使幼儿失去从主动开展的活动中获得成长的机会,因此必须由幼儿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开始,一起决定第一步怎么走[1]28。
幼儿在辩论中意识到其他班级也有植物角,这是距离最近的资源和参考样式,师幼共同决定先去参观其他班级的植物角。出发之前,教师提出了问题:“你看到的植物角是什么样的?”幼儿分成小组,用儿童相机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拍下来。自主摄影给予了幼儿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减少其他干扰的情况下记录自己认为重要的事物。
2. 基于儿童视角,推动项目开展
(1)魔毯表征结合,提炼儿童视角
共同的经验能引发幼儿对事物更多的思考和观点碰撞。教师将幼儿拍摄的照片整理成幻灯片,和幼儿一同回顾参观的经历,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我眼中的植物角”。通过魔法毯的方式,教师发现中班和大班幼儿更在意“种什么”“需要哪些工具”,他们拍摄的照片以植物、小铲子、洒水壶为主;而小班幼儿更关注植物角的装饰,他们拍摄的照片以栅栏、假草和小饰品为主。
“我想要的植物角”又是什么样的呢?幼儿分组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植物角的改造设想。每一个小组均包括小、中、大年龄段的幼儿。年龄小、绘画能力弱的幼儿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年龄大一点、绘画能力强的幼儿负责把组员的观点记录下来,最终形成小组共同的改造设想。通过集体讨论,幼儿统一意见,形成了班级植物角的改造计划。多维多元倾听,展现了混龄班的优势。
(2)基于真实情境,搭建学习支架
幼儿基于预先制订的问题清单和网络图,结合现有的设想,深入开展探究。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真实的活动情境和尽可能丰富的活动材料,为幼儿的实地參观、访问专家提供必要的支持。
幼儿围绕“种什么”“怎么种”“怎样布置更好看”展开了探索之旅。他们通过投票决定了种哪些植物,通过翻阅相关绘本和观看网络视频了解种植的方法。一段时间后,他们又碰到了植物没有发芽、叶子发黄等问题。幼儿请教了幼儿园的花匠。在花匠的传授下,幼儿学习了更多的植物养护知识和技巧。基于真实问题和真实情境,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发展。
(3)链接生活经验,持续开展探究
一个个“问题链”引发和推动项目的开展,幼儿的新问题也随着探究的逐渐深入不断触发。教师要及时捕捉幼儿发展出来的新问题,在环境、材料和资源上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保证幼儿探究活动的持续开展。因放假无人照料导致部分植物枯萎,引发了幼儿新的思考:“如果有自动浇水器就好了。”聚焦这个问题,在了解自动浇水器基本构造的基础上,幼儿分小组到幼儿园各个角落寻找制作浇水器的材料。通过反复试验和请教专业人员,幼儿终于成功制作出自动浇水器。
3. 复盘反思出项,促进经验生长
(1)吸纳幼儿观点,决定展示方式
当幼儿对项目课程越来越有经验,且对项目不再表现出更进一步的探究兴趣时,就意味着项目到了结束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需要回顾研究的进程,评估:“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发现了什么?”魔法毯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回顾方式。教师以幻灯片的方式播放幼儿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幼儿分享自己在项目探究过程中最大的收获。
为了让每个年龄段幼儿的声音都被听见,可以用儿童访谈的方式听取幼儿的意见。在访谈的基础上,对幼儿提出的展示方案进行投票表决,确定最后的成果展示方式。
(2)策划高潮事件,修订项目成果
高潮阶段既是幼儿对学习成果的展示阶段,也是对项目进行评价和反思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集思广益策划高潮事件,呈现他们认为最精彩的学习成果。
幼儿决定通过“植物角开放日”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幼儿向其他班级的教师和幼儿发出邀请,请他们来观赏新落成的植物角。小、中、大班的幼儿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小、中班幼儿负责设计、派发邀请函,大班幼儿负责布置场地和对来宾进行解说。“植物角开放日”结束后,幼儿还将照片和绘画结合起来制作了《植物角改造手册》,修订并形成了项目的最终成果。
混龄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幼儿基于真实生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各方面的能力获得提升和发展。马赛克方法为增进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提供了“窗口”,其在混龄项目活动中的有效运用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使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观点都有机会被听到,从而更有效地促成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知识的建构。
参考文献
[1] 赫尔姆,凯兹.小小探索家——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M].林育玮,等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艳仪.项目活动在幼儿园混龄班的实施与思考[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1(10):87-91.
[3] Clark A.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M].刘宇,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4.
[4] 陈晓红,李召存.马赛克方法:实现儿童参与研究的好方法[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5(6):33-37.
[5] 刘宇.始于倾听,但不止于倾听——马赛克方法运用中的问题与展望[J].教育家,2023(34):20-21.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课题“马赛克方法在混龄项目活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215212)、广州市教学成果培育项目“‘绘活·悦生·共长:基于绘本的生活化课程建构与实践”(成果编号:2023128497)、广州教育学会2022年教育科研课题“基于儿童视角的混龄项目活动实施研究”(课题编号:202215616)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香雪山幼儿园)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