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红梅
摘 要 随着新课改教育政策的应用与落实,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成为当前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但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整体阅读质量难以提升,学生无法自主获取相应的语言知识,如何开展好比较阅读教学成为教师们重点探究的问题。探究比较阅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从明确比较重点、优化比较方式、善用对话机制、注重同类比较、强化教学评价五个角度,对组织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比较阅读法 教学实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应引导学生比较和概括多个文本中的信息与观点,总结其在内容、思想、情感和写作方式方面的异同,为后续迁移和应用语文知识提供经验积累,着重发展学生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方面的核心素养。比较阅读法是新课改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通过多篇文章的比较阅读能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广度与深度,是整体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师应深入研读与整合语文教材,清晰理解文学作品的价值,有意识地利用比较阅读建构语文教学的生态课堂,以有效提高学生文学修养与审美情操。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法应用的意义
1.体验语言差异
感知和理解语言特征、学会在不同场景中灵活组织语言表达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部分,也是凸显语文课程实用性教育价值的关键环节。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言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之一,其他三个方面的基本素养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需要通过强化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得到有效落实。纵观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可以发现,围绕同一主题的几篇单元文本之间具有一定异同点,表现出极强的个性化与差异化特征,即使是同一作者在不同阶段的作品语言风格也存在较大差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比较阅读法,能帮助学生深入体验不同文本的语言特征差异,感受不同语言表达的实际作用,综合运用鉴赏、评价等多种学习方式,逐步强化学生自身语言模式、发展语言个性和建构完善的语言表达系统。
2.培养多维思考习惯
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入思考是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点,能发展学生个性化、全面化的思维认知模式,引领其由低阶思维过渡至高阶思维,最终形成创造性的语文思维能力。总结高中语文教材中“学习提示”的内容可以发现,其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直观体会不同类型文本的异同点。将比较式阅读教学作为常态化教育手段,不仅能辅助学生从多维度观察、解析和思考文本内容,提升语文阅读思维的发散性,还能助力多角度地发现与解决阅读问题,锻炼其阅读观察、思辨与批判的思维能力,学会评判不同时代和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角度开展比较阅读,感悟不同的审美形态与表现特征,构建自身审美图式,培养多维度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法应用的策略
1.明确比较重点,强化文本多维辨析
从不同角度对文本内容进行解析与评判,明确阅读分析的视角,是实施比较阅读的基础环节。多维辨析教学能帮助学生获得阅读学习的关键能力,逐步发展求异、批判和创造的思维能力,使其在深入体验与评价中形成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而文本的多维辨析具体是指从内容特征、写作手法、情感思想、语言特点与人文价值等角度研究文章,理解文化多样性的直观体现,形成尊重和包容不同形态优秀文化的意识[1]。为此在应用比较阅读法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多个相似或相关联的文本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其写作特点,加强对文本阅读价值的理解,从单篇阅读分析过渡至群文解读。
以必修上冊《短歌行》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生命感受和求贤若渴的情感,透过诗文语言理解语句内涵,分析引用、比兴和用典等写作手法的运用,结合句子“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感悟诗人的豪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作为对比阅读材料,综合分析两首诗歌的特征可以发现,二者在语言风格、艺术技巧和情感抒发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思想差异的本质体现在入世与出世上,据此,教师可设计以下几个阅读问题:“这两首诗各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两首诗的主旨思想启发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困境?”“两首诗的共性情感体现在哪?”利用引导性问题驱动学生多维辨析,对接现实生活与教学活动。
2.优化比较方式,拓展阅读分析视角
详细分析与概括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特征和单元导语可以发现,应带领学生以揭示文本内涵、拓展阅读思路、运用多种阅读方式的顺序,完成阅读分析与经验重构,明确文本阅读的重难点。为此,在运用比较阅读法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解读新课标的教育要求,依据学习提示中的异同问题确定比较阅读的切入点,精心设计教学实践活动,有效落实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具体来说,可以组织以下两种比较阅读活动:一是微专题比较,通过设计微专题阅读任务引领学生比较不同文章,综合考量情境设置、任务发布和资源整合的相关问题,达到小中见大的教育效果[2]。二是综合比较,同时设置多个主题明确的比较阅读任务,有效拓展阅读分析角度。
以必修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人生感慨,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平经历,结合句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分析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入李清照的《声声慢》作为对比阅读材料,由于两首词都是以景物描写为切入点,教师可以设计“从情景交融看豪放词和婉约词”的微专题比较阅读任务,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总结两首词在意境营造与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掌握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并且坚持当堂解决学习问题的教学原则,对阅读主题与内容进行多角度挖掘。
3.善用对话机制,形成完整阅读路径
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具有明显的主题引领特征,需要学生在阅读中能比较分析两篇以上的文学作品,围绕主题分析其在表现形式与作品风格上的异同点,学会对文学作品的不同表达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比较阅读应基于跨文本、跨单元实施,其涉及的阅读材料众多,需要利用互动交流机制作为完成阅读任务的支撑与辅助。为此,在运用比较阅读法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建立多种对话机制作为提升比较阅读效果的重要保障,灵活设置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独立对话与合作对话的机制[3]。要求学生做好对话旁批,在思维碰撞中梳理关键性文段,形成较为完整的比较思维路径,在解决阅读问题中将学习方法内化于心。
以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诗人用浪漫瑰丽的想象描绘出的迷离梦境,深入品读梦境中隐含的精神追求,掌握诗歌的写作手法与艺术风格,结合句子“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等体会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入白居易的《琵琶行》作为对比阅读材料,从扫清字词障碍入手组织对比阅读教学。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在概括与理解中养成自主思考习惯,再让学生围绕核心词句展开讨论互动,思考“两首诗都着重写作者的人生遭遇,在精神思想方面有何不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诗风有什么区别”。灵活组织生生对话与师生对话,凸显学生主体性学习地位。
4.注重同类比较,深化阅读文本理解
同类比较是比较阅读的常用教学方式,具体是指将几篇文意相似的同类文章放在一起进行阅读教学,由于几篇文章的相似之处较多,学生可以充分对比其内容、主旨或描述手法,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应用比较阅读法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不同文章的写作方法、创作背景和思想情感,在相似中寻找不同和总结共性。教师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到各项阅读分析环节中,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辨与判断的空间。同时,教师应注重引入经典的同类阅读作品,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其中有矛盾和有差异的人物形象,学会抓住比较阅读的重点。
以必修下册《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屠呦呦等科学家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提炼出青蒿素的卓越成就,掌握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结合句子“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等感受屠呦呦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在实际教学中,可引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作为对比阅读材料,两篇文章都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对探究成果和过程的表述,其相似之处在于两位科学工作者都有执着的探索精神。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总结两篇文章的异同,概括两位科学工作者的人生经历,着重解读文章中的关键概念与科学术语,掌握作者阐释说明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明确思想精神对个人实践行为的推动作用,在同类比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见解,加深对两篇文章主旨思想的认识,激发对科学探究的热情与兴趣,领悟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
5.强化教学评价,有效评估比较过程
有效的教学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兴趣的主要途径,有助于提升学生自我反思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加之比较阅读对学生阅读视野、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要想切实提高比较阅读的教学质量,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评价方式。为此,在运用比较阅读法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从教学前、教学中与教学后三个阶段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为优化教与学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对话式的评价方式,与学生围绕比较阅读中的问题进行对话,及时布置课堂练习题,积极完善阅读教学环节,纠正学生阅读思路偏差的问题。
以必修上册《劝学》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文章对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分析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方法的应用,积累通假字和文言虚词知识,结合句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理解文章以喻代议的论证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入韩愈的《师说》作为对比阅读材料,两篇文章都是围绕学习之道展开论述,但论述角度和侧重点较为不同,据此教师可以提出思考问题:“分析两篇文章论述学习观的异同。”先引导学生疏通生字词,再给予其一定时间用于自读自研,并用师生对话的方式对学生对比阅读效果进行诊断性评价,逐步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良好教育模式。
综上所述,运用比较阅读法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有利于丰富和拓展语文阅读教学资源,满足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现实要求,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推动语文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合理组织对比阅读活动,精心筛选阅读学习材料,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全身心参与阅读学习任务,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马 静.望、闻、问、切:高中语文深度教学的创新思路探寻[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12):20-22.
[2]朱一凡.基于情境创设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12):23-25.
[3]陈漪琪.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研究[J].汉字文化,2023(24):124-126.
[作者通聯:安徽宿州市宿城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