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探究

2024-05-20 15:16曾凤珠
甘肃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基础教育探究

曾凤珠

【摘要】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了突破家校社共育困境,家庭、学校、社会需要齐心协力,探索育人新路径。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的引领下,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转变教育理念,打造高质量的线下“协同课堂”,共筑共享式智慧云平台,建立生态、客观的混合式评价标准,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8—0033—05

为了构建公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发展新格局,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破解基础教育内卷化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的政策[1]。紧接着,2021年10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该法规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需要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良性机制”[2],进一步保障了“双减”工作的落实。2023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也提出了近十年要“形成科学高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3],这都为“双减”背景下的基础教育家校社协同发展路径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基础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现状

为了了解“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之家校社协同育人现状及家长、教师、社会人员对“双减”政策的看法,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本课题组于2023年下半年向我国中部某省正处于初中和小学学龄段的家长、教师发放调查问卷(课题组在问卷星程序上设计了“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现状调查问卷家长问卷、教师问卷,由于本校是师范类学校,往届毕业生已在中小学任教,课题团队合作人也有一批中小学教师,调查问卷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完成的),共收回家长问卷621份,教师问卷327份,由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双减”改革初步成效,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

(一)家长教育观念日趋理性,但仍有不足

“双减”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和新挑战,例如部分家长的焦虑情绪并没有得到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加重,家校社教育出现断档、脱节现象,校际教育资源配置有差距,违规的校外培训行为时有发生等。课题组面向基础教育阶段家长的调研发现,“双减”政策出台后,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占88.6%(家长问卷),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占89.47%,认为孩子需要运动绘画方面的课外培训占76.32%,希望通过亲子活动(占80.7%)、学校的家长会(占70.18%)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家长工作太忙,忽视对孩子的教育,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也不知向谁求助是最大的问题,这也是大部分家长共同遇到的困惑。可见除了学习成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家长们较关注的方面,这与学生目前的学业负担大和心理压力大有很大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家长兼顾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发展,教育观念趋于理性。

(二)学校协助家庭教育卓有成效,需要长期坚持

当前,家长对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较为满意,大部分家长与学校教师在教育问题上意见一致(占82.46%)(家长问卷),而且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培训活动(占77.19%),少部分家长反馈工作繁忙,双方需要协调活动时间,尽量达到家校同步。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渠道主要是与孩子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沟通,知晓与学校沟通的其他渠道的人占比41.23%,但在家长访谈中也了解到有些家长希望学校定期组织家校社共同完成的教育活动,最好能形成长效化、常态化机制。因此,要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高质量人才,“双减”改革仍然需要继续深化,需要家校社协同发力。

(三)社会层面教育资源补给能力缺失

社会层面的教育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高。调研发现,66.67%(教师问卷)的教师不了解社区的优势资源,大部分教师希望社会或学校能为家校社联系开拓多种渠道,提供线下和线上活动场地并设立专门的家校社协调员。有些地方社区配备资源和场地有限,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则择优选取,这类教育不公平的现象让家长担忧。调查还发现家长经常带着孩子去参加社区活动的比例仅为40.35%(家长卷),这说明社会教育资源配套不均衡,而且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双减”政策出台以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业余时间增多,社会应充分发掘其教育价值。

二、基础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指导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人的品德、思想、学识都与家庭氛围、教育资源、社会关系密切相关[4]。1976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哈肯教授提出:“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由多种子系统组成并形成协同效应,教育系统也一样,家校社即使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它们也在相互协调中起作用。”[5]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子系统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有着各自不同的职责,只有三者协调一致形成交叠影响,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步调一致,才能取得整体育人的效果[6]。“双减”政策颁布之后,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整顿,既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机遇,也为家校社协调和互动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基础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踐路径

(一)家校社拧成一股绳,转变教育理念

调查发现,“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现状日趋合理,但仍有少部分家长认为学习主要是学校教师的事情,要扭转这种不科学的教育理念,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大力宣传“双减”政策,推进素质教育。学生家长、学校教师、社会人员都要读懂“双减”政策,改变陈旧的“唯分数论”的教育理念,建设和谐的共育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双减”不是躺平,反而更需要加强沟通,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双减”提倡给学生减负,学业负担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业余时间增多了,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也增多了,作为父母或者监护人,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强化责任意识,积极参加家校社互动活动,承担家庭教育主要责任,自觉提升家庭素养。学校、社会要利用好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理念,推广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更好地优化校内外教育环境。

(二)成立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中心,疏通家校社沟通渠道

“双减”政策出台之后,家校社教育出现断档、脱节的现象,大部分家长反馈家长与孩子,家长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沟通效果不佳。在社会上有必要成立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中心,家长或者学校、社会有什么诉求可以联系家校社协同中心,形成“三方主体之一下单——协同教育中心监督——三方主体之一接单”的新工作局面,这样不仅有利于疏通家校社沟通渠道,而且有助于缓解家校不信任危机。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校社三方的参与,家长需明确自己的责任。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创新日常沟通渠道,建设家校沟通高速路,针对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开展有效沟通,提升家校共育效能。家长针对教师上课和学生发展等情况给予评价并提出建议,这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学校内涵式发展。

(三)同频共振打造高质量线下三个“协同课堂”

为了消除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忧虑,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解决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杜绝再次出现违规的校外培训行为,家校社需要打造高质量三个“协同课堂”:协助式家庭课堂、高质量学校课堂、全面的社会教育大课堂。家校社共建“协助式家庭课堂”,有些家长教育理念落后或者文化水平不高急需学校教师给予引导,引进家庭教育名师开设线上线下家庭教育课堂。为了促进基础教育公平,我们可以尝试推行优质教师流动政策,拓宽优质师资覆盖面,建设高质量学校课堂。学校可以培育特色项目,统筹利用社会优势资源,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主动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建立联系,及时沟通、反馈,加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丰富校内外课堂学习内容,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开阔学生眼界和丰富生活阅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社会上所有成员的协助、支持,良好的社会教育为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稳固的后盾[6]。

“双减”政策颁布之前,社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重视或者出现配套不均衡情况,应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双减”政策出台以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业余时间增多,社会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掘其教育价值[7]。例如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反馈工作压力大,可以将课后延时服务任务让给社会教育机构及人员,构建共育学习场,比如可以尝试招聘家长或者师范类院校大学生志愿者[8],把学习培训班改成社区公益性学习培训班,做全做精“社会教育大课堂”,从而满足家长的需求,缓解家长的焦虑,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四)共筑共享式智慧云平台

“双减”政策出台不久,家校社协同育人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亟待开发,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以普遍性指导为基础、专题性指导为拓展、个别化辅导通道为特色”的共享式智慧云课堂十分必要,不仅有助于学校解决家庭教育指导,还能解决师资少、时间不足等棘手问题。这种云平台最好设立家长客户端、学校客户端、社会成员客户端,而且客户端的各类成员可以互相交流,形成基础教育共通、共享、共育新局面。因此,开发和利用优质网络学习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升家校社共育能力。家长或者监护人借助网络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学习父母必修课,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组织、建立优秀教师指导团队,提供云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参与网上家访等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使得家庭与学校的联系更为密切,提升家校社共育能力。家长可以用网络客户端详细了解学生学情,包括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从而了解学生学习薄弱点寻求教师帮助。有些家长无法辅导学生作业,不能发现作业中的错误项,可以将智能化课堂推送给家长,家长可以增加额外的练习,打印试题让学生强化练习,这样每道题目都有名师详细的讲解,避免家长不会辅导课后作业的困境。

2.优化线上资源,提升服务。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学习平台,有助于基础教育学生共享高质量课程资源、优秀师资,方便学生得到专业化、个性化、精准化的在线咨询服务。用数字化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数字化赋能课后作业设计及批改课后延时服务,节省大量人力成本,能够做到客观、高效、精细化评估学生各方面成绩,促进课后服务提质增效,有效缓解家长及教师对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的担忧,促进基础教育服务均衡发展。此外,教师可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习研修,足不出户就能与名师交流,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3.整合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政府及教育部门、学校、科学研究所、企业等积极搭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整合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科研机构、相关企业提供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引入高效成熟的服务模式,用数据算法,追踪学生家庭行为,了解他们的家庭需求,精准、高效评估基础教育年龄段学生的家庭情况,整合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个性化推送[9],科学教育研究所、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相关部门还可协同研发相关电子网络教育产品,满足学生、家长、教师、社会成员的需求。

(五)建立生态、客观的混合式评价标准

在“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教育评价关系到教育发展方向,具有指挥棒作用,家庭、学校、社会要紧紧抓住教育评价改革这个指挥棒,破除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提高教育評价的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稳步推进“双减”政策的实施。

1.育人是根本,家长需转变评价理念。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调查初中生家庭教育状况发现,家长首要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学习状况不满意,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压力。从本课题组发放的家长卷答题中也发现很多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父母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考试成绩,接近79.55%(家长卷)的家长会因为小孩成绩优秀而感到骄傲,这无形之中给学生增加了学业压力。大部分家长深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影响,片面追求学生学业成绩,忽视子女的健康、素养等方面的发展。殊不知人格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家庭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着力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良好价值观。学生学业成绩只是智力发展的一部分,要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家庭应重视智力的发展、身体的发展、社会生存能力的发展。

2.学校扭转评价理念,完善评价机制。学校需扭转评价理念,逐步完善“三段一类”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10],主要反映学生思想道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审美能力和社会实践等五大类。学校可以建立综合素质测评委员,全面客观地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筛选并记录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和典型事实材料,形成基础教育年龄段学生综合素质成长档案袋[11]。优化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基本枢纽。为更改过去应试教育评价,唯分数论评价标准,近些年来,很多学校逐渐完善多元评价机制,建立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混合式评价形式,探求过程性评价方式,增强德智体美劳教育评价改革。

3.社会评价需要优化。教育改革迫切需要社会评价改革,扭转“唯学历”“唯名校”选人用人理念,构建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标准、以社会市场需求为目标的人才聘用机制,完善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12]。社会相关部门包括企业可以开展“双减”落实情况调查,持续跟踪研究调查,重视过程性评价,优化社会各类培训机构监管评价,进一步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评价体系,凝聚全员、全域育人力量,助力“双减”提质增效[13]。

“双减”落地生效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部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部门的长期合作、共同努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双减”政策背景下基础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部门协同共育、深度配合,提升教育合力,共建协助式家庭课堂、高质量学校课堂、社会实践大课堂,利用智慧云平台推广各种网络优势教育资源及成功的教育经验,完善混合式生态评价系统,打造一个全域、全员、全程教育新时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 OL].(2021-07-24)[2023-07-01].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2021-10-25)[2023-07-01].http://www.moe.gov.cn/ jyb_sjzl/sjzl_zcfg/zcfg_qtxgfl/202110/t20211025_574749.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EB/OL].(2023-01-19)[2023-07-01].http:// www.moe.gov.cn/ 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301/t20230119_1039748.html.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哈肯著.协同学导论[M].张纪岳,郭治安,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1.

[6]代莉,唐宇.“双减”视域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路徑[J].新课程评论,2022(05):41-42.

[7]张生,张琼元.“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探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12):08-09.

[8]黄兴帅,汪小红.创新“顶岗支教——置换培训”构建“高——基”协同育人的新机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01):137.

[9]刘名卓,郭赛.政策导向下数字化教育资源配置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0(08):75.

[10]杨晓平,杨登伟,王月.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及其突围[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2(06):104.

[11]邹岩金,童巧.浅谈“双减”背景下活动课程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2(03):34-35.

[12]张立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让“双减”常态化落地[N].现代金报,2022-08-19(A02).

[13]高敬.多元主体参与的幼儿发展评价——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思考[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2(04):47.

(本文系2022年江西省基础教育课题“‘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之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SZUYSZH2022-1287)

编辑:宋春宇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基础教育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