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嬗变与素质提升研究

2024-05-19 20:11刘诗捷王珠强叶苗苗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9期
关键词:网络思政教育把关人媒介素养

刘诗捷 王珠强 叶苗苗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数字原住民的特点,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逐渐下降,网络新媒体的急速发展使得传播主体出现多元化。这三大变化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从线下到线上相结合,方式从堵到疏,教育主体从中介者到传播者都发生了改变。面对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从“把关人”理论出发,研究和分析高校辅导员在信息时代所担任的传播“把关人”角色的新变化。主要从接收者、把关者和传播者三个角度,剖析辅导员在这三方面的角色如何从过去的传统模式向网络环境下的新模式转变,并提出辅导员应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积极适应“把关人”角色的新要求,在新环境下更好地发挥教育引导作用,从而推进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辅导员;媒介素养;“把关人”;网络思政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9.037

習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各类真假不辨的信息在网络上大量出现和传播,加上“数字鸿沟”“信息茧房”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行为方式产生负面影响。而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面对网络环境的新挑战,辅导员必须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学会在信息网络环境中承担起“把关人”的新角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把关人”理论对高校辅导员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把关人”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重要传播学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库尔特·卢因在其专著《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提出。卢因通过研究发现,在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着起过滤和控制作用的“把关人”,他们基于自身价值取向和标准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入选。这一理论揭示出传播过程的非对称性特点。20世纪50年代,另一位美国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理论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通过对报社编辑一周的采编行为观察,证实在新闻从发生到发表的过程中,编辑的确起着关键的“把关”作用,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辅导员也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把关人”角色。面对大学生群体变化和多元信息环境的双重挑战,辅导员必须提高自身判断价值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信息内容进行过滤,避免错误信息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1.1 大学生00后网络原住民引发的教育场域变化:线下到线上线下相结合

根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10亿,其中10~39岁的年轻人网民普及率高达99%。这反映出互联网已经深深融入国民生活,特别是对80后、90后和00后形成了巨大依赖。报告数据显示,当前在校大学生以00后为主,他们是真正的“数字原住民”,整个成长过程都伴随网络技术,手机和新媒体已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第一大途径。高校辅导员必须认识到传播技术和环境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动学习和利用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进行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而不能再简单停留在传统的组织教育上。这需要辅导员自觉加强新媒体运用能力,在掌握新技术吸引学生的同时,更要坚守价值导向这一根本。还要注意避免简单形式主义,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充实到新媒体语境中。

1.2 意见气候的非理性引发的教育方式的变化:从堵到疏

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得网络意见氛围存在负面倾向。在此环境下,过激言论由于更容易引人瞩目,往往占据话语权,而温和理性的意见逐渐被“螺旋沉默”。一些刚建立世界观的大学生较易受此影响,产生群体极化,形成非理性思维和行为。面对这一现象,高校辅导员不能简单采取删除言论等“堵漏洞”的做法,必须加强对网络传播规律的理解,转变工作方式。具体来说:首先,辅导员自己要提高政治判断力和媒介素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立场,防止被错误观点影响;其次,要帮助学生客观理解网络的匿名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看到舆论的多元和复杂性,培养辨别是非和处理矛盾的能力;再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线上互动和言论生产,通过正面价值观的传播影响网络环境;最后,网络治理要由过度删除言论转向积极引导,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判断力。总之,网络意见氛围的多元复杂需要我们变革工作方式,而不能简单采取防堵手段。辅导员和学生都要提高政治判断力和媒介素养,积极产生网络正能量,逐步优化网络环境,共建理性、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态。需要转变网络治理思路,健全网络内容生产机制,让广大师生共同参与进来。

1.3 去中心化的传播环境引发的教育主体变化:从中介者到传播者

在传统的传播环境中,信息的传播权掌握在少数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手中,但进入到网络传播时代,技术赋权受众,使得大众也拥有了可以“发声”的权力,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微博用户等都成为了传播的主体,普罗大众从信息的接收端慢慢转变身份成为信息的传播端。但是,这种去中心化传播环境的变化是一把“双刃剑”,带来可以发声的同时,信息的发出会缺少监督和审核,网络传播环境中充斥着不实信息。因此,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需要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从以往上传下达的信息“中介者”到可以自己发出声音的信息“传播者”。

2 辅导员的“把关人”角色新变化

“把关人”是新闻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把关人”担当信息接收者、把关者、传播者三重角色,体现了检查功能、加工功能、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桥梁功能。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对信息的传播,也起到了信息接收者、把关者和传播者三重角色。

2.1 接收者: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抓取”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作为信息接收者的辅导员是“下达”信息的接收者,接收的信息包括各级政府的政策文件、最新的高校教育工作相关的新闻、学校学院的活动方案等信息。但在当今时代,这种“被动接收”信息的方式已经赶不上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需要转变自身信息接收者的方式,从信息的“被动接收”到信息的“主动抓取”。在自身媒介素养过硬的前提下,利用职业敏感性,接收与国家方针政策紧密相关的、与学生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有益于社会正能量传播的信息,主动传播给大学生群体。

2.2 把关者:从“事前把关”到“事后把关”

在传统媒体时代,辅导员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充当着“事前把关”的职责,即对信息发布前的审核或者从海量信息中筛选把关一部分信息传播到学生中去。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的“把关人”界限正在模糊,把关的程序也变得更加简单,甚至有的新闻媒体不加“把关”就发出信息,导致网络上充斥着不良信息。所以随着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辅导员的这种“把关”越来越倾向于“事后把关”,即当某个事件已经发生并进行大规模传播后,辅导员对该事件以自己的理解进行描述和评价,做好网络舆情的正确导向,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3 传播者:从“单向传播”到“多元化传播”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身份一般是由报纸、广播、电视掌握,信息的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是从大众媒介到普通受众的单向传播,这些媒介有时候能收到零星有一些受众的电话或者信件信息反馈。但进入到互联网时代,技术赋权普通受众,公众号发布者、抖音用户、微博用户都可以成为传播者,普通网民也能成为指引舆论的“意见领袖”。信息的流通方式不再是原有的“单向传播”而是走向“多元化传播”。面对这样的情况,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需要转变思路,从以往生硬的单向传播方式中转变出来,把自己变成可以吸纳反馈意见的多元化传播者。

3 “把关人”理论下辅导员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传统“把关人”角色的嬗变正在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化,那么如何“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如何“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是辅导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解决的问题。

3.1 增强作为接收者的信息辨别能力

面对网络中复杂多变的信息,辅导员提高自身识别和辨别有害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首先,网络具有匿名性和碎片化特征,为传播不实信息提供了条件。加上近年来一些外部势力通过网络渗透民粹主义、民族主义言论,进一步复杂化了网络环境。且部分有害信息具有“隐蔽性”,不易被辨别。

其次,一些貌似无害的内容背后隐含着负能量。例如有关彩礼的讨论可能挑动性别对立,有关政治的新闻可能危害国家安全,有关奢侈品的广告可能引发非理性消费。这些负面信息如不能识破,都会误导大学生形成错误认知。面对这些信息,辅导员必须首先增强自身的政治判断力,不断提高媒介素养,紧跟网络舆论态势变化。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理性的态度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取向。特别是要辨别哪些信息会对大学生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不能直接传达给学生。只有辅导员具备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强大的媒介识别力,才能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有效守护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这需要辅导员做大量理论和案例学习,也需要学校支持辅导员不断提升媒介素养。

3.2 增强作为把关者的信息转化能力

面對网络信息向娱乐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传统的正面价值观内容在传播上存在困难。简单直接地进行转发,很难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为解决这一问题,辅导员必须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采用新的传播技术和手段进行信息再创造和重新包装。具体来说,辅导员可以通过学习短视频拍摄、处理技术,采用生动有趣的视频形式传播正面内容;可以学习新媒体写作和运营技巧,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号等新兴平台深入传播主流价值观;还可以学习网页设计、海报设计等技术,将正面信息包装成大学生喜爱的图像化内容进行传播。当然,在运用这些新技术手段的同时,辅导员必须牢记内容为王的原则。新技术只是载体和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不可局限于形式主义和娱乐化,辅导员要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既注重手段的现代化,又确保内容的价值性,只有融合新旧技术与主流价值,让技术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与时俱进,真正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3.3 增强作为传播者的主体转向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主导性是指辅导员要牢牢掌握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方向。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必须确保教育内容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内容制作和传播中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简单采取删除言论等“堵”的做法,而要通过引导培养学生成为网络世界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还可以发掘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帮助他们在网络中产生积极影响。这样既能保证教育方向正确,又可以加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传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积极内容创作中受益,也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心入脑、立体化。只有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网上网下教育才能达到协同效应。

4 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种种新情况新挑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引导者,必须主动作为、与时俱进,适应大学生群体特点和传播技术环境变化的新要求。应自觉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媒介素养,在网络环境下承担起“把关人”的新角色,有效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要注重与大学生进行平等互动,尊重学生主体性,使学生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并举的创新与发展,真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

参考文献

[1]王瑞霞.以新媒体激活高校思政工作的“一池春水”[EB/OL].光明网,https://m.gmw.cn/baijia/202012/07/34439073.html,2020127.

[2]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3.

[3]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2.

[4]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033.

[5]刘开源,潘子健.从“把关人”理论谈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J].新闻界,2010,(4):9293+139.

猜你喜欢
网络思政教育把关人媒介素养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探析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报媒“把关人”的角色定位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