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燕连福
摘要:高校舆论生态治理在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高校舆论工作新格局等方面彰显出重要价值。目前高校舆论生态治理工作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体现为舆论变化性特点加剧了治理难度、舆论生态治理过程缺乏沟通互动、舆论生态治理体系组织结构碎片、舆论生态治理资源共享机制不足。针对此,文章围绕精准研判,夯实舆论生态治理基础;师生协同,强化舆论生態治理参与;组织协调,提高舆论生态治理效果;加强沟通,畅通舆论治理对外渠道四个方面,提出高校舆论生态治理对策。
关键词:高校舆论生态;生态治理;立德树人;治理能力
引言
高校舆论生态治理过程中,需要重视“监管”与“疏控”,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通过推出完善的舆情监控长效机制,能够优化高校舆情管理水平,构建符合现代化办学理念的治理结构。当前,高校应立足生态思维,在有序开展舆情治理工作的基础上,对舆情引导和处置给予高度重视,密切监测舆情发展走向,严格控制舆情负面影响。
一、高校舆论生态治理的价值导向
舆论生态是多种因素在舆论形成的人际环境中互相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状态。和谐社会的安定局面离不开良好的舆论生态,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开展舆论生态治理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引导和传播社会正能量信息,确保舆论的核心位置由正向舆论占据,避免负向舆论打破舆论生态的平衡状态。高校舆论生态治理对于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高校舆论工作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1]。
(一)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及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良好的高校形象非常关键。现阶段,个别高校在治学过程中相继爆出负面舆情事件,使得高校形象遭到严重的负面冲击。舆情治理关系重大,不仅会影响群众对高校形象的评价,还会给高校治理效能提升造成阻碍。新时代高校为国家复兴培养人才、立德树人过程中,高校要主动应用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介控制舆情发酵,构建良好校风学风。在舆情治理实践中,高校应设立专门的舆情治理办公室,第一时间发布和回应舆情相关内容,提高舆情信息的透明性,让公众乐于接受处理结果,助力高校维持良好形象。
(二)建设高校舆论工作新格局
高校舆论生态治理工作有助于构建舆论工作新格局,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舆情工作方向[2]。在网络时代,海量信息使得大众处于信息爆炸的状态中,网络技术不对等使得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愈来愈普遍,由此,高校当前必须重视创新舆论生态治理的内容与方式,以期优化治理实效。强化高校舆论生态治理,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此,高校应该积极牵头,构建包括师生以及管理者在内的多元共治的舆论生态治理模式,满足网络时代的舆情治理需求。
二、高校舆论生态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舆论变化性特点加剧了治理难度
信息时代,舆论的生成和演变愈发复杂多变,这无疑给治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舆论的易变性和非稳定性,使得舆情走向难以预测,增加了治理的难度。特别是在高校环境中,大学生群体的活跃度和参与度较高,一旦出现热点事件,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的舆论关注。
首先,舆论的生成往往伴随着各类信息的快速传播。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远超传统媒体时代,这使得舆论的形成和演变更为迅速。高校管理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舆情的走向,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然而,由于信息的海量性和复杂性,准确判断舆情走向并非易事,这无疑增加了治理的难度。此外,自媒体的崛起使得舆论场更加多元和复杂。自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形式,吸引了大量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然而,自媒体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往往难以保证,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给舆情治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在众多的声音中分辨真伪,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舆情事件,是高校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舆论生态治理过程缺乏沟通互动
在当前的高校舆论生态治理过程中,沟通互动的缺乏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种缺乏体现在多个层面,不仅限制了治理效果的充分发挥,而且可能加剧了舆论生态的失衡。
一方面,从治理主体角度来看,高校在舆论生态治理过程中往往采取单向的管理方式,缺乏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互动。这导致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在治理过程中的参与度低,他们的声音和需求得不到充分的关注和满足。同时,单向的管理方式也可能引发大学生的抵触情绪,使治理工作陷入被动。另一方面,从治理方式角度来看,高校在面对舆情事件时,往往采取压制、掩盖等方式进行处理,这种方式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它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相比之下,公开、透明地回应和解决舆情事件,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和对话,更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有效地化解危机。
(三)舆论生态治理体系组织结构碎片
舆论生态治理体系组织结构碎片的问题在于其行政组织与专业组织之间的割裂,并导致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困难。受传统科层管理体制的影响,高校舆论治理往往依赖于科层组织的行政层面,而专业组织的作用与行政组织相对独立。然而,舆论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公共事务,需要行政和专业的结合、协作与配合。高校组织结构中的舆论治理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划分固化,导致了合作的不畅。在传统的组织结构中,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是固定的,缺乏灵活性和响应能力。当舆论事件发生时,由于舆情治理职责被划分给不同的部门,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往往无法高效地协同合作。舆情治理的目标也因此可能产生冲突,无法达到整体有效的结果。
另外,高校舆论治理中的组织分割问题还体现在行政与专业之间的对立。宣传部门通常将舆情视作行政应急管理的范畴,侧重于整合信息并做出行政决策。然而,每个舆论事件背后都涉及教育问题,这就需要专业组织的参与,例如从事教育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学者,能够对舆论事件背后的教育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目前,高校舆论治理缺乏专业的舆情管理人员和教育理论专家的有效配合,导致行政与专业之间的组织分割,从而削弱了舆论治理的效果。
(四)舆论生态治理资源共享机制不足
舆论生态治理资源共享机制不足也是高校舆情治理中一个重要问题。信息资源碎片化使得高校舆情治理中的信息资源不集中,学校舆情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信息脱节,同时制度资源也存在不完整的情况。
首先,信息资源的碎片化现象严重,导致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在高校舆情治理中,信息资源往往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中,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共享机制。这使得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信息的横向交流和整合,导致在舆情事件发生时,难以快速、准确地收集和分析所有相关信息,进而影响治理效果。其次,高校与政府官方媒体之间也缺乏有效的信息衔接和共享机制,使得高校在治理舆情时成为“信息孤岛”,无法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此外,制度资源的缺失也是制约治理效果的重要因素。虽然高校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文件,但这些政策往往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舆论生态治理需求。此外,高校在舆情治理方面也缺乏有效的协同、协调、整合等机制以及相关的诱导机制,导致各部门在治理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为解决舆论生态治理资源共享机制不足的问题,高校应加强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并且与外部媒体和政府舆情治理部门建立信息衔接和共享机制,形成治理合力。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舆情治理体系,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协同、协调和整合机制,提高舆情治理效能。
三、高校舆论生态治理的对策探讨
(一)精准研判,夯实舆论生态治理基础
1.构建全面的舆论监测网络是巩固舆论环境管理基础的核心
由于高校的舆论环境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速度快的特性,需要构建一个全覆盖、全时段、多角度的舆论监测平台。利用此平台能即时追踪各类舆论信息,提前识别潜在的风险,为后续的分析和处理提供坚实的后盾。同时,高校的舆论管理部门必须坚定“防止舆论产生优于舆论公关”的观念,主动采取措施抑制舆论的发生和发展。
2.加强多角度分析机制也是巩固舆论环境管理基础的关键部分
高校的舆论环境是一个由多元化主体、信息、环境构成的复杂体系,需要从多个视角进行分析。通过深入研究舆论环境的内容特性,设计更科学、更有效的管理策略,确保管理工作的效果和针对性。同时,高校管理者还需改进舆论分析机制,包括解决方案、用户交流、政府工作报告、媒体传播、校园人员思想整合等多角度舆论分析机制,以确保高校舆论环境管理的高效运作。
3.坚持舆论管理三大原则对于巩固舆论环境管理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敢于直面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勇于承担责任是展示高校管理者真挚和责任感的首要表现,而迅速行动则是应对突发舆论的必需措施。在处理舆论时,要在“黄金4小时”内作出反应,才能更好地应对舆论的发展,获得舆论环境管理的主导权。
(二)师生协同,强化舆论生态治理参与
1.积极建立大学生自身的舆论主体认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自己在舆论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为高校舆論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言论对舆论环境的影响力。教师和学生应当引导大学生在舆论环境中审慎地发表言论,充分发挥其作为舆论主体的作用。在培养舆论主体意识的过程中,需要纠正大学生对主体意识的理解误区,明确指出主体意识并非个人意识,而是对全局舆论意识的重视和需求。
2.加强舆情团队的构建,培养大学生中的意见领袖。那些拥有出色文字表达能力的大学生通常能吸引其他大学生的关注和支持,成为高校舆论环境中的意见领袖。因此,高校应通过多种方式挑选和培养一批具备意见领袖特质的大学生,激发他们为高校舆论环境治理贡献力量的热情。这些大学生意见领袖可以参与舆情监督、舆情报告等工作,通过专业的舆情治理培训提升自身的网络运作和舆情应对能力,以适应高校舆论环境治理工作的需求,发挥其关键作用。
3.充分利用舆情机会,满足师生的信息需求。当舆情发生时,高校有责任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消除全体师生对事件的困惑,满足师生的信息需求。通过开放和透明的沟通方式,可以减缓事件的传播速度,并通过师生的身份进行发声,展示事件的真实性和信息的准确性,实现高校舆论环境治理的双向共赢。
(三)组织协调,提高舆论生态治理效果
首先,目标协调是实现高效治理的关键。在高校内部,各个执行部门如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保卫部等,以及校级和院系两级,都需要围绕共同的目标展开工作。这些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具体的,并且能够量化。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可以激励各部门积极履行职责,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校舆论生态的健康发展。其次,信息协调对于提高治理效果至关重要。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流动迅速,但同时也存在着信息碎片化和不准确的情况。因此,高校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组织的信息流通。这样可以确保各部门能够及时获取准确、全面的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此外,诱导和动员也是协调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应该加强对舆情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应对能力。同时,还要注重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舆情素养,让他们能够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诱导和动员,可以激发高校内外舆情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加强沟通,畅通舆论治理对外渠道
首先,在加强舆论治理的过程中,高校需提升沟通能力,确保政策宣传简明扼要,避免专业术语的滥用,以便公众能迅速把握政策意图。同时,高校需强化舆情反馈技巧,包括客观事实的陈述及舆情语言的修正,可设立新闻发言人等职位以实现信息的客观反馈。其次,高校还应积极引导舆论,特别是借助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专业力量。教育理论工作者可基于教育舆论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参与解决教育难题、盲区及敏感问题,向媒体与公众提供研究成果,梳理问题脉络,揭示问题核心,分析政策背景及行为动机,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此途径,高校能向社会提供公正、专业的信息与价值评估,纠正舆论偏差,消除非理性观点,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最后,依法治理为舆论生态治理提供必要保障。传统的以控制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下,高校宣传部门处理舆情时常出现职权超越与失误,故需通过立法明确宣传及舆情应对部门权责。高校在舆情事件处理全过程及结果呈现时,应遵循相关政策法规,以提升社会信誉。
结语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上升,国内国际舆论环境愈来愈多变且十分复杂,部分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缺少辨别力。对此,舆论生态治理是我国高校当前必须放在首位的工作,这就要求高校构建舆论引导工作新格局,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提升舆论工作的效果。
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重点项目《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研究》(项目编号:22VSZ00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羿良.高校舆论引导格局嬗变及范式创新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23,8(11):99-107.
[2]李楠.新媒体背景下强化高校舆论治理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5):140-142.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