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翠玉
[摘要] 境脉学习理论是糅合了知识、情境、素养等多要素的教学理念,具有极强的时空特点,主张学习者依据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境脉在学习中主动建构生成新认知,从而获得能力的提升,与初中地理主题教学相契合。以“长江”一课为例,基于学生内外部先验知识基础创设真实问题情境,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问题情境构建学习境脉,从而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联结,于境脉学习中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 境脉;境脉学习;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近年来,“境脉”概念在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和学习科学等领域逐渐得到重视和应用。境脉是立体空间与持续时间的动态情境,具有极强的时空特点。境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身处并活动于复杂的发展、认知、生理、社会和文化的动态系统中。有证据表明,学习总是由多个学习过程组成并受境脉及自身情况的影响,聚焦基于问题、合作的学习策略能推动学习者在动态境脉中生成自身认知。境脉学习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已有认知的内部世界和学习环境的外部世界,糅合知识、情境、素养等多要素,创设真实、连续的动态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建构生成新认知,从而获得能力的提升。地理学主要通过不同时空尺度的视角,去研究环境、人类与环境、人文与社会的系统,并通过视觉、语言、数学等多种空间表现方法加以刻画,因此,境脉学习理论与地理课程教学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知识学习、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强调真实情境的引入,凸显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在情境教学中,教师通过单一情境将知识串联起来,虽然彰显了知识的连续性与内在关联性,却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脉络,缺乏延续性和延展性。境脉实则是情境的进阶发展,更注重情境的时间联系、空间变化,境脉学习关注学生在境脉中建立内心与外部有意义的关联,注重构建“知识脉络”“能力脉络”“素养脉络”相互交织的学习境脉(见图1)。
基于此,教师应当依据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境脉设定可达成的、有挑战性的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有联系、继承发展的一系列情境形成主境脉,从中提炼问题形成问题境脉并设置任务,接着通过安排结构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推理、建模等学习策略提取有效信息、总结解释学习材料,最后基于学生的持续思考表现给予学习进阶评价,帮助学生发展对地理问题的深层理解并建立逻辑联系。本文以“长江”一课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境脉学习理论指引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
一、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境脉学习目标
(一)依据课程标准,构建结构化知识脉络
相较于2011年版课标,新课标中有关认识中国分区的内容要求,其表述由“说出”改为“描述”“举例”“说明”,强调能够澄清事实的原理,而非停留于知识点归纳,体现对学生高阶思维进阶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内在性、综合性、情境性等特征,以此为育人目标的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结,突出综合性与情境性,从而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境脉具备的连续性和综合性能更好地突破思维能力进阶这一难题。
新课标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有关长江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不能以长江是人类的“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来简单概括。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突破固有认知,在学科知识底层思维逻辑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思维逻辑,创设完整的境脉,打破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碎片化、割裂化状态。同时,基于“河流”的知识底层逻辑设计具有高阶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分析长江成为“黄金水道”的多种自然及社会经济要素的过程中,提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在境脉学习中主动建构自我与内外部世界的联系,在具身认知活动中,形成关心生活、关爱河流、关注现实问题的责任感,有效达成课程育人目标。
(二)指向能力脉络,确定层级化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选取真实的“民言号”江轮航线(时间与空间位置变化)为主境脉,形成符合知识底层逻辑和学生认知思维逻辑的多脉络交织学习境脉(见图2),从“民言号”的第一视角带领学生了解长江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以信息技术手段突破学生对地理位置的认知困难,实时定位“民言号”货轮的位置作为暗线,进而构建“千吨民言行上游→航线图中瞰中游→太仓港口观下游→黄河运力测评”的问题境脉,包含“长江上游、中游、下游的水文特点对航运的影响”的知识脉络,蕴藏着培养学生“观察说出→实践归纳→对比分析→迁移运用”的能力脉络,最终形成“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素养脉络,学生在学习境脉探究中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形成素養。
结合新课标要求及学生先验知识基础,确定如下的“层级化”境脉学习目标,以期实现知识结构化,立体化地搭建能力、素养脉络。
1.解决真实境脉中的问题,提升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综合思维。
2.运用数学计算、做实验、信息技术等方法,描述长江各河段的水文特征,提升地理实践力,同时能给出国家兴利除弊地发挥长江航运作用和辐射能力的方案,厚植家国情怀,初具主人翁意识。
3.进行黄河的运力测评,对比长江、黄河各段的不同水文特征与其所处地理位置的关系,阐述长江对沿岸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区域差异视角凸显区域联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通过一艘真实存在的长江货轮运输线路,初步认识长江带来的经济价值,懂得保护长江这条深水航道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二、境脉学习理论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
(一)以结构化知识脉络启境,促能力脉络入境
问题提出是高阶思维发展的起点与枢纽,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思维与行动、思维与符号、思维与知识、思维与经验联结起来。在知识结构化的情境脉络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序列化的问题驱动学生积极思考,完成学习任务,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向高阶发展。
1.借真实情境启境:激发感性思维
结合学生对沃尔沃汽车的外部环境认知基础,呈现真实情境“四川成都制造厂1500辆沃尔沃商品车,在重庆果园港搭上一艘‘民言号江轮即将出口到欧洲”,实时定位“民言号”货轮,让学生的内外部世界形成认知差,增强学习动机。在长江流域图中标分界城市、绘航线,通过圈、画、描等地理实践方法,熟悉长江概况及主境脉的载体——“民言号”货轮,在启境过程中感性认知长江。以真实的案例吸引学生启境,充分调动学生感官,激发其感性思维。
2.构问题境脉入境:促进思维进阶
境脉问题1:“民言号”要如何顺利通过湍急的川江段?
在航线中标出“民言号”在宜昌的位置,展示中国地形图、长江剖面图及川江纤夫景观图,从而感性认识川江段落差大、水流急的特点。观察不同水位下小船的沉浮,简要阐明三峡工程的原理,理解三峡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滩多流急的川江段。结合“三峡大坝大船下楼梯”的视频,展示船讯网卫星图三峡大坝上往来船只动态。巧用对比材料、卫星图等,启发学生全面总结出长江上游的水文特点,并在实践中模拟抬升上游水位让船只顺利通过(见图3),理解國家发挥川江段航运经济效益的不易,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境脉问题2:“民言号”的航线图中为何会出现废弃河道?对航运有何影响?
学生在长江中游卫星图中发现有多段被废弃的河道,结合模拟实验得出结论,归纳成因并尝试解决问题,认识到裁弯取直工程对航运及沿岸人们生活的影响(见表1)。本部分内容紧扣学习境脉提出“荆江段的特点与航运的关系”问题,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具身认知视角下从地理成因入手,实现内外部世界的知识构建。同时,也将学习境脉贯通前后环节,体现其连续性。
境脉问题3:“民言号”的终点为何在太仓港?为何会有原地打转的航线轨迹?
利用等深线、比例尺,测量计算江面宽度并读出水深,从真实数据中概括出长江下游的水文特点,提出“12.5米深水航道”的概念。于读图、量算等实践活动中提升地理实践力。学生继续观察航线图,发现“长江口02号”航线轨迹不同于常规航线。观察“清淤船”模型,由模型推测原理,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中主动搭建知识、能力脉络之间的联系,分析深水航线建设对提升下游航运价值的作用。通过船模展示我国前沿高新科技,渗透科创精神及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使整个境脉在学生的价值导向牵引中得以延续。
境脉问题4:怎样让这一“黄金水道”发挥其“黄金效益”?
依据“民言号”航线,归纳总结长江沟通东西、(铁路、公路、支流)辐射南北、江海联运的经济功能。通过放大尺度到整个长江经济带,分析其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影响的数据。在区域空间尺度变化中,从思政角度认识长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家国情怀油然而生,凸显了学习境脉的空间连续性。如此一来,从“民言号”出发到任务结束,学生能够形成长江段水文特征的知识脉络、分析长江航运价值的能力脉络,从而为素养脉络的形成打下基础。
(二)形成高阶思维能力,让素养脉络出境
延续学习境脉,创设后续问题真实情境,“黄河是否具备同样的航运能力”,综合黄河的自然要素及社会经济因素分析,评价学生的河流水文特征知识脉络的形成情况。以黄河运力测评为抓手,了解学生分析河流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能力水平,体会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并以开放性活动来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水平,在学习境脉中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结合表2所示的表现性评价量表,让核心素养培育“有章可循”,学生在解决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可灵活运用评价量表测评自身的核心素养达成情况。
最后,展示中国境内船只的实时动态,验证学生的问题推测探究成果,以测评学生素养脉络是否生成。通过“民言号”江轮航程这一案例,渗透保护长江、建设生态长江的价值观导向,将可持续发展观根植学生
心中。
三、总结与反思
知识、能力、素养脉络的联结。境脉学习是情境学习、任务学习、意义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统整于一体的教学活动,重点是巧妙地根据学习资料创设主题境脉。基于境脉学习理论,为达成新课标中对学生的要求,本节课不单独分析长江的水文特征和概况,而是将其融入探究实验,在问题境脉聚焦和关键问题解决中充分体现,将机械的知识有趣化,从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学生阅读的资料不是由老师展示,而是由自己探究得知,突出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的数据,自主建立起联结内外部世界的有意义的学习结果,自然能加深印象。设计教、学、评一致性的学习评价,引导学生探究黄河航运价值,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区域比较的基础上认识中国地理,真正实现知识、能力、素养脉络的深度融合。
关注境脉的时空动态性与连续性。从区域空间小尺度到大尺度分析长江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体现学习境脉的空间性,凸显情境的动态性。学生充分、反复地利用地图去探究长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对比长江、黄河的航运能力,从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的视角看待问题,深刻理解中国兴利除弊治理长江的必要性,以发现的眼光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习境脉的时间连续性。
总之,新课标育人目标的达成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本文基于符合学生思维逻辑特点、社会文化背景、认知特点的境脉学习理论,在“长江”一课教学中积极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基,希望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范例。
[参考文献]
[1]王美,郑太年,裴新宁.重新认识学习:学习者、境脉与文化:从《人是如何学习的Ⅱ》看学习科学研究新进展[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06).
[2]Carlson,M. C.,Parisi,J. M.,&Xia,J. Lifestyle activities and memory:Variety may be the spice of life. The womens health and aging study II[J].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ological Society,2012,21(02).
[3]韦志榕,朱翔.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4]柳夕浪.实践型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新形态[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6).
[5]张平.境脉:素养导向下的数学教学视角[J].上海教育科研,2018(10).
[6]余文森,龙安邦.论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育学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6).
[7]梅国红,何雪梅.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境脉”式教学[J].地理教学,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