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真实生活情境 培育学生生态人格

2024-05-19 10:17郭敏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8期
关键词:真实情境小学道德与法治

郭敏

[摘要] 对小学生进行生态人格教育,开展联系真实生活的情境活动,以境润情,情境创设从零碎走向整体;以情唤知,问题视角从淡漠走向自觉;以知启智,思辨认识从混沌走向明晰;以智导行,活动方式从接受走向发现。以《小水滴的诉说》一课为例,关注学生心灵滋养,关注内在心智,鼓励学生自由对话并关注其个性发展,构建充满审美愉悦的绿色生态课堂;通过“和谐”“浸润”的方式,唤醒学生对自然的关爱,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关键词] 真实情境;小学道德与法治;《小水滴的诉说》;生态人格

生态人格理论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倡导人与自然共荣共生,实现彼此平等、和谐相处。以笔者曾执教的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第九课《小水滴的诉说》为例,谈谈如何努力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学生生态人格。

试教时,为了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笔者曾关闭学校教学区的水阀总开关,在教学中现场采访学生:没水的时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缺水用、没水喝的痛苦,体会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但后来细想,水只是为人类而存在吗?珍惜水资源难道只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吗?学习了生态人格理论后,笔者清醒地意识到,看似深刻的感受与体验,其目标还是指向水对人的重要作用,其立足点还是以“人”为地球的中心,水只是人类资源化、对象化的产物,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课堂上蔓延与滋长,势必使人的私欲无限膨胀,明显背离“生态人格”的初衷。

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认为儿童是自然之子,“儿童与大自然一样是纯朴的,儿童是大自然娇宠的孩子,儿童与大自然可以水乳交融,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可以如鱼得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指出,2-7岁的儿童会表现出“万物有灵论”,即“泛灵论”,认为世间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所以,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开展生态人格教育,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能够满足儿童的内在需求,尤其是联系真实生活的情境活动,更能开启学生的心扉,让教育更走心、更具实效。

一、以境润情,情境创设从零碎走向整体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倡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要求重视情境教学。基于此,依据学生年龄特点,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调整如下:了解水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感受水的珍贵,体会“水是生命的源泉”。

为了让课堂教学更贴近低年级的儿童,笔者设计了活泼可爱的水娃娃形象。上课伊始,提问学生: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一位每天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好朋友,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谁来了?(播放水滴声)引导學生联系生活实际:今天你遇到小水滴了吗?(什么时候?在哪里?)从而巧妙导入新课。通过伙伴式的平等对话,引导学生认识水、理解水、珍惜水,这样的教学思路就是基于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认识。

李吉林老师提出,“情境是人性化的教育环境,是特别适应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全身心活动其中的教育环境”。教学中,将“小水滴的诉说”作为线索贯穿始终,层层剥笋,不断深入,这样的情境创设遵循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比如:地球上万物挽留小水滴的美好场景,引导学生想象,你就是教室里窗台上的小花,是甬道旁的一棵树,是一只飞累了的小鸟儿,一匹奔跑的骏马,有污渍的地面,吃完饭的勺子……你会对小水滴说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如果真的有一天,所有的小水滴都逃亡了,地球会是什么情景?学生身临其境,在情境中畅游,感同身受,既为小水滴感到难过,为它们呐喊,也为人类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难当,强烈的道德情感激荡着他们的心理。

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情境中展开想象,辅之以教师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入情入境,感受人与水相依相存的快乐,体会到“水是生命之源”的真谛。

二、以情唤知,问题视角从淡漠走向自觉

生活在富庶的鱼米之乡的孩子,他们难以体会到缺水的困难,更无法真正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平常,学生随手拧上水龙头,往往只是习惯使然,并不是基于真正德性的生长。那么,如何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唤醒他们的内驱力,使学生真实经历,并充分感受到水的重要性呢?

原教学是以教材里的两位小朋友讲述缺水的情况为主线,介绍水资源匮乏地区的孩子常常经历一水多用、限时供水的情况。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同桌两人练习对话:你想对这些孩子说什么?在试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总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入课堂,用“事不关己”的心态俯视这些孩子,无法达成情感共鸣。而情境的创设可以打通知识世界(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将其统整融合起来,形成最佳的儿童学习场域。因此,如果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任务驱动,也许更能打动学生的心。

无意中得知,我校少先队大队部将在陕西勉县某小学开展结对助学活动,而勉县正是缺水地区,进入枯水期后,城市将分时段供水。将这一情况与教学联系起来,无疑更具针对性。于是,笔者重新修改了教学设计:

1.创设真实情境:告诉大家一件事,上星期,我们学校大队部接到一封来自陕西勉县中心小学的来信。想知道信中写了什么吗?(出示信笺,播放音频)

2.出示任务单:听了这封信,你们有什么想法?你们想做些什么吗?(小组合作,讨论方案)

3.现场连线,千里通话,各学习小组组长作为代表,交流各自的行动方案。

4.现场交流感想: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5.拓展延伸:我向爸爸妈妈发出节水行动倡议。

儿童天性未污染前,善言易入。这样的真实情境,唤醒了他们内在的向上向善的信念,打开了视野,获取了新的道德认知。在对比中,学生不仅体会到生在水乡的幸福,而且激发了“爱水”“节水”的情感,主动投身到节水行动中,和家人一起开展节水行动。活跃的课堂彰显着人性中的“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自然观,并在行为中得到落实。

三、以知启智,思辨认识从混沌走向明晰

对于在南方城市里长大的学生而言,由于从小使用自来水,他们会以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加上生活中很多人把自然看作人类生活的资源库,把水看作服务于人类生活的资源,所以很多学生也不自觉地认为不必为了节约用水而过多地约束自己。

为了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课堂上我们组织了一场思辨活动,争辩的焦点就是“家乡南通缺水吗”。很有意思的是,几次试教,同学们的观点都一边倒,要么都认为“不缺水”,要么普遍反映“缺水”。笔者认真地反思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第一次试教,在课堂上笔者花了大量的精力,向学生介绍南通优越的地理位置,丰饶的水资源情况,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得他们众口一词“南通水资源非常丰富——不缺水”。第二次试教前,笔者让学生调查了解南通的水污染情况,很多学生在走访、调查等一系列活动中,了解到南通缺水的现状,再加上年幼的他们往往有从众心理,人云亦云,于是出现了一边倒地认为缺水的现象。

在正式执教时,笔者没有精心组织调查采访活动,课堂上,也没有大力宣扬南通的水资源丰富,一切都是那么风轻云淡。原生态的课堂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先引导学生交流家乡南通的水资源情况,再发表自己的观点——你认为南通缺水,还是不缺水呢?

在热烈的辩论中,大量的数据呈现,鲜活的照片展示,精彩的言语交流,激烈的思想碰撞,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踊跃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在唇枪舌剑中,在大量的事实面前,学生渐渐意识到,大自然给予我们丰厚的馈赠,而我们却无视和虚掷,以致将自己置于日趋困难的境地——南通缺水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言為心声,这样辩论的结果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并认真反思时,教育才可能真正发生。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采取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社会。学生通过身心在场的思辨、讨论、判断、反思,最后达成共识。如此,水资源危机的意识已经深入学生心灵,开始把珍惜水资源当作自觉的行为准则,其思辨认识也从混沌走向明晰。

四、以智导行,活动方式从接受走向发现

课堂上,学生了解到南通处于多水带,又观看了“南通风光”的视频:从长江到运河再到护城河濠河,南通真是一座“因水而灵动”的城市。学生纷纷感慨:和勉县相比,我们真是太幸福了!实际上,南通还是缺水的,原因是人为造成的污染和浪费引起的水质性缺水。

为此,我们组织开展了“小记者在行动”活动,引导学生用一台相机、一支笔,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火眼金睛”,寻找和记录身边的水污染现象,探究小水滴哭泣的原因,并在课堂上进行新闻播报的交流分享。真实的相片,真切的控诉,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认识造成水污染的两大污染源——垃圾污染和污水污染。教师适时进行归类——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和工业污水、生活污水,这些垃圾和污水让小水滴又黑、又脏、又臭,遭受不幸。

小水滴是我们的朋友,它的幸福与痛苦和我们息息相关。看着小水滴越来越脏的样子,想到了人类的所作所为,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从教材走向生活,再从生活回到课堂,在与小水滴的课堂对话中,学生感到兴奋、快乐,也产生了难受、愧疚等心理体验。在音乐声中,他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反思:我有没有让小水滴遭遇不幸?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却真切触摸到了现实。从学生的表情里,从学生的眼神中,笔者看到了生态人格已然蓬勃生长。

最后的环节,学生在辨析中导行,在劝说、表演中学会如何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拨打热线电话,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投诉,尽我所能保护小水滴的纯净。

这一课,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真实生活情境,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内在的心智,鼓励学生自由对话和个性发展。教师和风细雨的话语,春风化雨的点拨,唤醒了学生内在的生长热望;激烈的辩论活动,主动的探究活动,构成了充满审美愉悦的绿色生态课堂。这样的绿色课堂,用“和谐”和“浸润”的方式,唤醒学生对自然的关爱,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积极培育学生生态人格。

教育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这堂课也许能带给学生一些感悟和触动,但能否持久延续下去并不可知。培养小学生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的生态意识,仅凭一次人文关怀的生态课堂是完全不够的。通过一个个主题鲜明的单元活动,一次次绿色社团活动,学生在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中,才能真正将课堂习得的生态道德知识转化为生态行为习惯,最终养成生态人格。

猜你喜欢
真实情境小学道德与法治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训练设计策略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用情境式抛锚优化信息技术课堂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双重情境学习模式(DSLM)案例介绍及评析
基于TBM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