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高跷——基本运动技能组合练习》教学设计

2024-05-17 14:25崔晴晴田英浩
体育教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

崔晴晴 田英浩

关键词:花样高跷;基本运动技能;组合练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4-0080-02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激发兴趣,促进发展”为基本理念,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结合小学二年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能在兴趣的指引下,快乐地进行学习与游戏,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与健康》水平二(三、四年级)全一册第八章民族民间体育活动。虽然是水平二的教材内容,但根据我市五四学制和我校实际,水平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完全可以进行此内容的学习。《花样高跷》是通过创设真实情境,由学校所在社区舞龙、踩高跷传统项目示范村邀请学生去表演踩高跷节目进行导入,给学生们真实的任务情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创造,利用已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处理好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间活动之一,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表演,它对培养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学习踩高跷的时候一定要循序渐进,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慢到快的原则,先学走直线,然后再学其他花式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以知识技能为本”转向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探索出踩高跷不同的走法,学练结合,赛中运用,在合作与创造中培育核心素养。

三、学情分析

(一)学习对象

小学二年级学生。

(二)学习基础

本次授课对象为小学二年级,在之前经过自然走基本动作的学习,学生已对“向前走、向后走、向左走、向右走、曲线走”及游戏等技术动作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已掌握的各项动作技术为变换不同方向的踩高跷提供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学习迁移的能力。

(三)身心特点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容易被新的事物所吸引,但是兴趣难以维持,注意力易分散,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薄弱,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因此,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在学习了踩高跷沿直线向前走的基础上,本节课主要采用创设真实任务情境的方法,由学生自主探究,学练结合,赛中运用,安全地进行学习与游戏,快乐而有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能力水平

虽然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变换不同方向的自然走能力和踩高跷沿直线向前走的能力,但由于此前未接触过变换不同方向的踩高跷技术,对于完成此技术动作,学生还存在身体协调性差、空间感知能力、专项力量不足、心理恐惧等问题,特别是上、下肢力量和腹背力量相对比较欠缺。因此,在学习此技术时,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身心特点、能力水平准确把握好单元教学中每课次的重难点,围绕不同的重难点运用鼓声节奏和障碍闯关,运用多种趣味练习进行单一动作、组合动作、运用动作“学、练、赛”。

四、教学方法、手段

本节课实现了“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真正轉变,促进学生形成了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本节课通过设计真实情境任务,将“学、练、赛”有机结合,学练结合,边练边赛,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出不同方向的踩高跷走。根据教师设置的复杂运动情境,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选择和决策完成闯关,并进行组间比赛,增加了集体荣誉感。在赛中充分发挥个人与集体的力量,创编花样高跷节目将本节课推向了高潮。体能游戏根据音乐进行了跑、跳组合动作练习,小组合作练习,学生在玩中练。最后利用高跷棒进行充分的拉伸放松。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
新理念 新模式 新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数的运算”的教学设计
基于电子白板的《电流和电源》教学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