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璐
摘 要: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互联互通互享进一步加速了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高校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与使命,融媒体的兴起与发展对于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带来了新理念和新路径。文章通过剖析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挑战与机遇,从融合青年成长需求、融合课堂教学资源、融合信息化媒体平台、融合校园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如何利用融媒体理念与信息化技术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
关键词:融媒体;思想政治宣传;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04-0037-03
作者简介:赵 璐(1986.08— ),女,汉族,江苏省太仓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融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0SJB0753);
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党史资源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2SJSZ0827)。
引言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促进了媒体大融合,便捷化的智能载体进一步扩大了融媒体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发挥强大的价值引导力,牢牢把握舆论话语权,让社会正能量传播更加强劲[1]。高校应充分意识到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学习和运用融媒体技术,加强融媒体传播矩阵建设,为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赋能增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凝聚力和引领力,构建健康良好的媒体网络宣传生态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挑战与机遇
(一)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面临的挑战
1.高校融媒体宣传意识有待提升
我国互联网技术起步较晚,融媒体则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碰撞融合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媒体媒介,打破了传统媒体间的“壁垒”,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微信、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平台获得信息资讯。同时,西方世界利用新媒体对国内青年输送西方“普世价值”,事实真假难辨、信息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极易对三观尚未成熟的青年群体产生冲击。
2.高校融媒体宣传技术有待创新
融媒体的发展与应用离不开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平台的支撑,这对高校媒体宣传工作的软硬件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高校在推进融媒体建设中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目前众多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尚在起步和摸索阶段,融媒体建设如何与智慧化、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步推进实施还有待学习。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科技赋能教育,将高校宣传工作与现代化信息传播技术有机融合,打通教学、管理、宣传等育人工作之间的“壁垒”,形成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新格局。
3.高校融媒体宣传理念有待增强
媒体融合发展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打造一支“政治强、懂媒体、会操作、素质高、有创新力”[2]的融媒体宣传工作队伍是对高校宣传工作提出的新挑战。目前,多数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阵地仍停留在传统课堂、传统媒介,依靠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开展和落实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这会增加青年群体和思想政治宣传队伍之间的“代沟”,也会逐步消减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二)融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机遇
1.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交互的单向性、地域性局限,让资讯得以突破时空与地域进行“双向”“即时”的接收与反馈。信息传播的范围更为广泛、时效更短、影响力更深。借助融媒体技术和平台,高校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的方式从传统课堂教学深入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从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思政育人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浸润式育人,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发声”渠道。融媒体格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可以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有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校园环境、媒体宣传和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隐性思政课堂协同育人功效,帮助高校树立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权威性[3]。
2.提升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亲和力
融媒体平台具有互动性强、传播率高、精准定位等特征,可基于受众群体的兴趣爱好通过大数据分析正向推送、反向推荐等方式提升传播效果和传播范围。当下青年群体成长于互联网生态环境中,信息和知识获取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可得性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面临挑战,宣传栏、课堂、宿舍等传统宣传阵地和宣传形式难以与青年群体产生“共鸣”,反观内容形式丰富多样的网络平台牢牢抓住了青年学生的“目光”。高校应充分把握当下青年的阅读习惯和认知特点,通过生动、直观、趣味、多样的宣传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拉近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与青年学生间的距离,提升了宣传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多样化呈现思想政治宣传内容
校园融媒体平台既包括宣传栏、广播、电视台、海报横幅等传统媒介阵地,也包括公众号、微博、QQ、抖音、学校官网等新媒体平台,高校应充分认识到不同媒介平台的优势和特点,选取、整合、聚焦时事政治、社会热點等讯息,通过图片、视频、专访、对话等多元化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宣传工作[4]。高校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学习和把握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使用理念和传播规律,统筹协调新老阵地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受众群体、不同宣传内容、不同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各类型载体的传播优势,营造“欣欣向荣”的融媒体育人环境,推动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改革创新,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二、融媒体技术支持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路径探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信息技术革新发展下孕育产生的融媒体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重塑了人类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均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内在、外在联系,对青少年群体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树立产生了深远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要把握融媒体发展趋势、掌握融媒体技术、发挥融媒体优势,将融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探索信息化时代下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创新路径,形成“1+1>2”的育人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在“举好旗”“定好位”的前提下,要分析现实、创新形式、巧妙布局、对症下药,让高校宣传工作贴近师生需求,走进师生心田。
(一)融合青少年成长需求,增强媒体资讯的可读性
高校青年群体已经进入00后时代,高校要充分把握00后的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环境,积极关注新时代青年的所思所想所需,以需求为导向的融媒体宣传育人效果才能事半功倍,也是加强融媒体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原则之一。一是要加强对高校青年群体思想、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结合学生学业、职业发展规律和特点,以青年学生群体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积极运用融媒体手段精心策划宣传内容,开展主流价值观引导和教育,更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得到学生的关注和喜爱。二是要充分掌握青年群体的语言表述结构,忌“长篇大论”和“空洞无物”,要进一步研究新时代下青年群体的语言特点和表述特征,积极思索有趣味、有张力、有温度的表述方式,让校园融媒体阵地“语言”更加的“青年化”和“轻量化”,运用“青言”“青语”开展理论宣讲和主题教育,让思想宣传工作走进青年“身边”。三是高校宣传要综合运用各类新媒介、新手法来增强媒体资讯的可读性,探索采用动画、短片、情景短剧等方式“转译”国家大政方针、名家名著等经典文献和读物,进一步让主流媒体推送的内容进入青年群体视野,让更多积极正向的内容走入青年的可视化范围,进而成为青年群体的“首选”,让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思想中生根发芽。
(二)融合课堂教学资源,探索思政育人新模式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面对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新生态”,高校应走出媒体宣传“穿新鞋、走老路”的固化思维,要充分把握宣传工作的内涵特点,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根本,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融媒体宣传育人充分融合,进一步探究二者的结合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一是将融媒体宣传资源融入课程设计,寻找与学生成长相关的典型案例和“身边的故事”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从故事和案例中获得关键信息,增强授课内容的亲切感和感染力,让青年学生切身感受到课堂“与我成长的相关性”,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汲取榜样力量和成功经验,从而更好理解和接纳课堂的学习和教育的内容。二是将教学资源嵌入融媒体平台,一方面可以将课程、教材等文字内容进行“二次解构”后推送融媒体平台,为学生校园学习打造“线上”学习园地、数字化书房和阅览室;另一方面借鉴“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中央厨房”宣传模式,融合课堂内、课堂外育人资源,将精品课程、名师课堂以可视化方式形成系列短视频单元在新媒体平台推送展播,形成品牌化宣传栏目,进一步扩大社会受众群体面,形成共享、共用、共育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构建更广意义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融合概念[5]。
(三)融合信息化媒体平台,营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成熟的媒体平台是做好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必备条件,高校要进一步重视将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与互联网媒体发展紧密结合,重视融媒体技术在宣传工作中应用,促进融媒体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宣传工作,进一步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防线,筑牢青年理想信念之基。一是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通过搭建“线上线下”“虚实一体化”校园宣传阵地,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构筑坚实的校园融媒体宣传阵地,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健全校园全媒体传播体系,既要保留传统媒体的优势,如校园广播的定点定时播报,校报的学术研究成果展示,也要建立起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补的“立体化”宣傳空间,如校园公众号“一站式”资讯共享、微博的及时互动等,有效发挥各类媒体的育人优势,搭建起融媒体宣传矩阵。三是加强新媒体宣传阵地管理,将学校官网、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阵地的运行管理维护进行“一体化”统筹,严格落实“三效三审”制度,形成三个相“统一”运维模式,即主题内容相统一、审核把关相统一、运行治理相统一,持续输出主流价值理念,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宣传阵地,避免引发舆论热点。四是将融媒体建设与数字化校园建设融合化推进,将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同步运用到融媒体平台建设过程,为高校宣传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掌握跟进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优化和拓展融媒体的服务功能,让校园融媒体平台更好地服务师生学习和生活、更加有效地传递青年学生心声,成为师生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期待。
(四)融合校园文化建设,构筑网络文化育人新途径
如何让高校青年群体树立文化自信?高校要深入研究结合当下高校青年群体的网络学习、生活和娱乐“习惯”,运用融媒体平台深耕校园文化建设,有效推进网络文化育人工作。一是要锻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实践创新意识强”“讲好校园故事”的高素质宣传队伍,搭建起由专职宣传工作人员、思政教师、辅导员、大学生记者等构成的专兼媒体队伍,开展意识形态、信息化手段、媒介素养等方面的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队伍“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宣传能力,深化媒体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政治素养和媒体素养,提升高校宣传队伍对新媒体理念的理解、新媒体知识的学习和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并能够结合校园宣传工作实际情况,创新性开展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倾力打造出师生喜爱的媒体融合宣传品牌阵地。二是依托融媒体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先进文化传播体系,通过宣传品牌塑造、精品栏目推荐、前沿课题研讨、社会特点回应等方式,积极推进对融媒体宣传内容的改革创新,巧用快闪、音视频、海报、宣传栏、两微一端等宣传载体策划富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主题,制作深入师生内心的宣传内容,潜移默化提升校园文化浸润式育人成效[6]。三是搭建起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心理教育、法治教育、职前教育、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与文化宣传间的“桥梁”,通过宣传媒介“搭台”,展示学生校园学习和生活状况,让学生成为宣传内容的“主角”,用学生的“第一视角”呈现校园第二课堂活动、主题教育成效、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校园融媒体平台的关注度和阅读量,提升融媒体育人工作的辐射力度,让高校的思政宣传工作落脚在“三全育人”的内涵建设上。
结语
高校要充分意识到占领新媒体宣传阵地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趋势,要主动作为、积极推动形成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融媒体平台和资源库建设,用新技术新理念创新思政授课方式和内容,以学生“乐于倾听、善于学习、用于实践”为准绳,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要健全建强融媒体宣传队伍,加强对现代化融媒体理念和技术的学习运用,使融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的全面信息化、时代化和现代化,守住高校意识形态阵地,让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在师生间积极传递,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贯穿始终,进一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激发青年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在全国宣传思 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8-23(1).
[2]李娟,侯铭峰.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6):76-80.
[3]朱应开.“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路径优化[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4(4):98-103.
[4]丁苏怡.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宣传工作创新性探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2(21):61-65.
[5]韩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实践探索[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2(21):82-84.
[6]李小梅.融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媒体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