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一冰 何君青
编者按: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秉持“遇见更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以省级课题“初中数学反思型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为契机,深入开展对“反思型教学”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个性化的研究图谱,在广泛交流研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多元的研究案例及成果,具备一定的推广价值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反思型教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03-0075-03
【作者简介】1.丛一冰,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南京,210019)校长,高级教师;2.何君青,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南京,210019)副校长,高级教师。
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创办于2016年,是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创办的一所公办性质中学。回顾七年的教学研究之路,学校始终以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为教学研究的抓手,从最初的“目标导向”研究到现在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从之前的“单一课堂”研究到现在的“课堂作业一体化”研究,都体现了学校对教学研究持续性、发展性的关注,以及对前沿教与学方式的不懈探索。
围绕核心素养,学校各教研组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形成了个性化的研究图谱,积累了丰富多元的研究案例。为全面贯彻“遇见更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数学教研组开展了“反思型教学”的实践探索,主张让每一名学生在自己的创造中“看到自己”“成就自己”,这与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核心观点高度契合。
新课标提出“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这一要求将“核心素养”与“未来”相结合,凸显出本轮课改的新方向。学校数学教研组为此开展了对“面向未来”的深入讨论,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从人的发展看,“面向未来”就是要考虑“未来社会需要学生具备怎样的能力”这一问题。很明显学生需要发展核心素养,这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学会学习”是核心素养之一,而“勤于反思”又是“学会学习”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从数学教育看,“面向未来”要解决“数学学习到底能给学生留下什么”。新课标给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成为数学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底层设计。从培养“四基”到发展“四能”,再到引导学生学会“三会”,都要求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依靠“学会教学”,两者都强调反思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开展反思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期望等的反思型教学。因此,无论是从人的发展还是数学学科领域,反思都是必不可少的,“反思型教学”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一、反思型教学的内涵
事实上,“反思”这一话题并非当前新创,从古至今它就受到很多教育家的关注。例如,《学记》中记载:“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又如,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以自身为对象的思考是万古不没的。”
学校在开展反思型教学初期,为了全面了解反思型教学的现状,做过一次教师问卷调查,涉及22个省,共663份问卷,通过细致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教师认可学生反思学习的重要性,但实施情况欠佳,课堂上教师忽视引导学生回顾、反思的环节,致使学生不去反思、不会反思;课堂教学中教师有促使学生反思学习的尝试,但仅限于“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困惑”这类“低层级”的反思,缺乏更为有效的策略,也未形成有效的促进学生反思学习的语言系统、教学策略、实施方案等。
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学校聘请专家进行论证指导,逐步厘清了反思型教学的内涵:它是课堂上一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反思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某些方式,如提出系列問题,引导学生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中所涉及的事物、思维、结果等进行反向思考,从而促进自身思维能力的提升,达到重构理解、激活智慧、发展素养的目的,并在活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产生超越已有信息的信息,实现未来的发展。
二、反思型教学的框架
反思型教学不仅仅停留于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更重要的是指向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从而帮助学生自我调整、优化认知结构,提高效率,促进自身的成长。在实践过程中,数学教研组发现反思型教学能很好地促进教与学的同频共振,并逐步构建了反思型教学的框架。
1.实施原则
“反思型教学”的操作一般存在于“我做了什么—我为什么这么做—我的做法合理吗—我的做法是否有效—我还能怎样做—类似情况该怎么做……”这个过程中。
从思考的程度看,反思型教学中教师促使学生进行反思的活动并不是一个很小的动作,是具备一定分量的,目的是让学生积累经验、领悟方法、提高能力、发展素养。通常情况下,这个“反思”的环节出现在主要教学活动之后,当某个教学活动后需要梳理出具有一般意义的数学思想、方法、步骤时,就有了进行反思的必要。
2.实施步骤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反思,对思考过的对象通过反思进一步细化、完善、质疑、批判、升华。通常情况下,反思型教学中反思的对象为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数学的思想、方法,一类有关联知识,解题的策略、方案等。只要是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
在常见的三种课型——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中,反思型教学的操作步骤如图1所示。
三、反思型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
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教材都无法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是需要边思考、边学习的。弗赖登塔尔曾说:“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没有反思,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可见,在反思型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反思性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有助于发展核心素养
崔允漷教授说:“没有反思就没有素养。”马复教授说:“反思是指向未来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新课标修订后,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也进行了全面修订,教材组一致认为反思能很好地促进素养的发展,故而将反思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并在教材中每章都增添了新栏目——“回顾·反思”,以此引领教师课堂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反思。在数学教学中,反思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现思维进阶,进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3.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关注结果,对过程关注较少,尤其对教学反思的环节关注不够、实践不够。通过开展对反思型教学的研究,学校设计了一系列反思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有迹可循”。教师看到了学生的成长,回看这些经历,教师们也逐步养成了反思的习惯,积极应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开始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改进和调整,从而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2020年至今,学校数学教研组开展了多场推广活动、30余场反思型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多位教师面向全国各地开设讲座100余场次。相信随着反思型教学的逐步深入,学校的反思型教学实践会得到更大程度的认可,研究的成果也会更丰硕、更具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