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视域下《济南的冬天》的深度研读

2024-05-14 14:01廖举举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3期
关键词:济南的冬天

廖举举

摘要:统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选入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作为中学阶段的起始单元,安排写景的抒情散文,意在培养学生对山水自然的感知。山水之乐自古以来被中国文人视为众乐之首,以审美的视角观看自然是当前美育教学的重点。对《济南的冬天》的研究性解读,培养学生对山水自然的感知,从自然景观的赞美中,领略济南城市的温情。明确现代散文的教学目标,规划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关键词:教学视域;《济南的冬天》;深度研读

统编本七年级语文的第一单元是三篇散文和四首古诗词,《济南的冬天》是其中第二篇散文。以三篇散文作为中学语文的起始单元,其教学意义在于:一是让学生感受和赏析写景作品的能力;二是朗读优美诗文的能力;三是揣摩、品味文学语言的能力。然而,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散文存在两个难点,一为文体的理解,一为生活经验的疏离。因此,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读其文、通其理、感其情的教学设计,体会散文寄兴于景的抒情表述形式。带领学生从自然景观的赞美中,领略济南城市的温情。从教学视域的角度,对此文就其美学旨趣、个中味道,进行鉴赏路径的探析。

一、美读为首,感受情韵

诵读是感知散文魅力的重要方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逐渐揣摩文章神韵。诵读语音语调轻重不同,其义也各有异。诵读,不只是疏通文意,更是在或快或缓的行动中,感知文章情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语感,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或分读,或仿读,以此提升学生的诵读技巧,将诵读转变为美读,在循序渐进的美读中,培养学生语感。此外,教师在诵读教学环节中,首先要求学生字音的准确,继而要求流畅,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境中。对文章中应读出重音的部分,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感知重音与强调的关系,以此突出情感的表达。

例如课文有一段:“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作者将济南的小山比喻为一个小摇篮,暗示着济南的冬天温暖如春,具有家的安全感。同时,将小山拟人化,说他们低声地说话,给人一种亲切和安慰的感觉。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济南的冬天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他描述了小山围绕着济南的情景,以及人们看到小山时的心情变化,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冬天的温暖和人们的愉悦。而人们对小山的想象和幻想,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期望。虽然这种幻想不能立即实现,但人们并不着急,因为他们享受着这样慈善的冬天,满足于眼前的温暖。作者通过描写济南的冬天和人们的心情变化,表达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对人们心态的赞赏;字里行间含蓄而深情地传达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深情和态度,可以突出若干重读词语,比如“整”“圈”“特别”“放”“小摇篮”“全安静不动”“放心”“准保”“面上含笑”“着落”“依靠”“温暖”“山草”“绿起来”“慈善”“干啥”。在娓娓描述中突出某些词语,声韵上产生节奏变化,语调变化中产生情绪波动。其中“放”“小摇篮”“全安静不动”三处重音要处理得语重而情深,令人觉得温暖而舒适。“准保”“着落”“依靠”读重音,要给人信服的感觉。“温暖”“山草”“绿起来”“慈善”等词语的重读,要使人感到耳畔升起一支优美畅快的山歌。

二、知人论世,明了背景

“知人论世”是中国传统文论中极为重要的阅读方法,其要点在于对文本的理解,必须放置于人、世、文的整体中。

1930年7月,老舍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达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深厚感情,甚至称山东为“第二故乡”。在济南生活的日子,也成为日后老舍常怀念的对象。课文《济南的冬天》就是老舍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二节,此文虽是节选,但能独立成篇。由于课文是节选,教师在教学讲解时亦宜理清文章的来龙去脉,将文章放在整体的系列创作中进行考查,便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就本篇课文来看,关系最紧的即是《一些印象》中讲述济南的秋天。于老舍而言,济南的秋、冬是可并置的。老舍如此深情地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1]在老舍眼中,济南的秋、冬是密不可分的,“冬”只是“秋”的睡态或延续。对于济南的“秋”,老舍以“诗境”加以概括,诗境的核心在于有山有水。既然济南的“秋”是充满诗情画意的,那济南的“冬”自然也在画境中。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老舍要以“温晴”来描述济南的“冬”,以济南的山水之姿,来描绘一幅生动的冬日山水画了。

三、辨明文体,掌握特色

辨明文体,对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很重要。《济南的冬天》文体属现代散文,相较其他文体,散文的界定显得不是那么清晰。林语堂将其特征描述为“性灵说”,林非是“真情实感说”,孙绍振则定义为“审美、审丑与审智说”等。散文特征界定的多样化,恰恰表明散文文体的随意性与灵活性,可以说,散文是以抒情为主,兼夹叙夹议的体裁。现代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重点是因为散文被誉为“美文”,美在结构,美在语言,美在意境。散文是很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一种文体形式,对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爱上语文大有裨益。然而,由于散文文体本身的特点,即“形散而神不散”,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则相对较高,它需要学生一方面能够准确把握文章思路,另一方面要能够理解散文的意境与情感,这对学生而言就是难点。因此,在教学研读中,根據文体的特点,我们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文路的梳理。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本篇开篇就通过不同地域对比,点明冬天济南是“宝地”。为了言明济南的冬天“宝”在何处?作者延续之前的描述,以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写出济南冬天的宝贵。

其次,文脉的连贯。散文虽讲究灵活性,但注重行文构思,正所谓“形散”却“神聚”。文脉,是一个完美又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与筋骨,它或显或隐,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组合作用。对于《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而言,“冬天”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与理解。作为中国儒学的发源地山东,山、水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早已超越词语所指代的意义,山、水已具有人格化的精神指向。冬日,似乎万物所藏,但济南的山、水却显示出生命的涌动,“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山水之“绿”不是一抹淡绿,而是透出强烈的生机之绿。因此,只有抓住冬日的山水,才能体会作者的情韵。

再有,文眼的确立。所谓文眼,是指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就叫“文眼”。可以说,文眼是文章灵魂之所在。故而,在教学研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文眼,才能让学生更为精准地把握文章主旨。文眼既是文章的主旨,又是行文的线索。教学中确立文眼,指导学生反复研读,细心揣摩,让学生透过“散”的外表,理出内在主旨和神韵。《济南的冬天》其文眼,就是“温晴”,以此为点,感知作者情韵。

四、品味语言,深悟文意

现代散文具有语言优美、生动凝练、文采丰富等特色,散文教学品味语言美是重点,这对于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都有益处。散文语言之美,表现在语言的精确、生动、鲜明、形象化与个性化等方面。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同的人,其语言风格也迥然不同。例如,同是现代散文,鲁迅深沉洗练,茅盾沉稳劲健,朱自清温静典雅,林语堂闲适从容,钱钟书幽默旷达。《济南的冬天》一文也可见老舍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阅读散文,品味语言,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温晴”是文章的文眼,其用语极为精妙。温晴,可从两个层次品味。首先,从人的身体体感而言。济南的冬天有阳光,不似成都的冬日,一年也难得见上一回,不然也就不会有“蜀犬吠日”的俗语。冬日的阳光,显得格外珍贵,没有夏日的灼热,多了一分暖意。其次,温晴,即是温情,这是从人的精神体感而论的。济南,作为一个有山有水的老城,一切的人与物都是那般地安适与自在。这种恬淡自如的生活节奏,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精神体感。

老舍用“宝地”描述济南,可谓一语中的。“宝地”一词通俗易懂,可俗可雅。用宝地一语,实在表明,上至文人雅士,下至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之流都认同济南是块宝地。进言之,济南作为宝地,获得普遍的认同与接受。这也从侧面印证济南作为一块宝地,必然历史悠久,是座老城。

“慈善”的冬天,这是老舍对冬日的认知,也是老舍对自然的体悟。“慈善”一语通常用于描述人,而此处老舍用于描述冬日。慈善,一方面是呼应老舍文章开头所强调的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另一方面,慈善,意在表明自然就是我们人类的衣食父母。济南的冬日,不是荒寂,相反它如一位慈眉善目的母亲,滋养着,哺育着我们。作为子女的我们能够舒服、安然地享受着温晴的冬日,正是因为我们有一位无私奉献、慈眉善目的大地母亲。

“太秀气”的小山,这是济南不同于别处山的特点。“太秀气”,不是普通的秀气,而是秀气的极致化。一方面,“太秀气”一语精确地指出济南山峰海拔不高这一特点,另一方面,也表明济南的山,不似华山的崛奇,也无黄山的险峻,它犹如一位温婉可人的少女,秀气,灵动,让人心生欢喜。

老舍用诗意化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静谧、和谐的济南冬日安居图。济南山水不仅可游,更可居。冬日的济南既是那么安静又是那般惬意,万物都舒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唤醒,这是作者老舍梦想的理想家园,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桃花源。

五、对比阅读,体味诗文

任何景语皆情语,寄兴于景的抒情写意法,其内核仍是对情感的揣摩。《济南的冬天》表面看只是一篇描写济南冬天的风景,其实质仍是人的情感表达,体现出的是作者对济南山水的热爱。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体味老舍独有的情感表达。比如,可以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进行比较。两篇散文都是描写冬景的名作,老舍笔下的冬景是光线柔和的一幅静谧山水画,充满温情与闲适。郁达夫笔下的冬景,则是一幅悠闲、农夫信步而走的田园画。郁达夫如此描述他记忆中的江南冬景:“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2]冬日的江南,不似北方冬日的肃穆与萧瑟,相反,他是一位雀跃的少年,明朗又有活力。老舍与郁达夫在描写冬景时,都写到“水”,景看似一样,却生发出不同的姿态。老舍眼中济南的冬日的“水”是柔媚的,温暖的,是母亲般的柔情;郁达夫笔下江南的“冬雨”,夾带着丝丝寒意,在冬日寒村的烘托下,增添出江南独有的悠闲境界,对郁达夫而言,江浙的冬景,是迷人的,可爱的,悠闲的。老舍用诗意化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冬日雪霁图”。

两篇散文的对比,既能见出两位作者语言风格的差异,也能见出两者在谋篇布局上的不同。比较阅读,一方面说明同样是描写冬景的抒情散文,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生命体验,所感知的景观是有差异的;另一方面也表明写景的方式虽然多样,但处理景与情之关系是抒情散文的核心,情感的表达也是丰富多变的。

教学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学研读应以文本为中心,有效地结合教学主体,充分地考虑学生的独特性。通过有效的教学研读,让学生加深文本的理解,可谓既得鱼,又得渔。对《济南的冬天》的研究性解读,旨在更妥帖地完成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对美文的感知与理解。现代散文教学比起其他文体而言,更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情境中,以情动人,通过反复诵读,抓住文眼,披文入情。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互为对话的动态关系,现代散文教学尤为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以文本为中心,紧扣文本情绪化、典型化、艺术化的物象,探寻散文意境美。

注释:

[1]老舍.一些印象[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1.

[2]郁达夫.江南的冬景[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3.

猜你喜欢
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济南的冬天》:描述回环式
从关键词着手理解《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立体景色教学还需立体引导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浅析《济南的冬天》的口语化魅力
《济南的冬天》浅析
评两篇《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济南的冬天》语言之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