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大问题设计

2024-05-14 13:52郑建周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3期
关键词:大问题大单元大单元教学

郑建周

摘要:新课标理念下,大单元教学是落实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大问题”是实施大单元教学的重要抓手,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大问题”设计要具有向心力、驱动力、整合力、发展力,指向学生学习的真实性、实践性、综合性。围绕大问题设计,本文将着重阐释三个问题:准确认识大问题,大问题设计原则和大问题设计导向。

关键词:大单元;大单元教学;大问题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題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1]这里的大单元教学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依照教材单元或重组建构的学习单元为基本单位,在一个完整的“大问题”驱动下,以“整体”为核心、以“整合”为基本思想、“任务”为载体,依托“大情境”,组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事件,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事件中建构完整知识结构体系的设计策略。其特点是:体现学习的进阶,语文要素的统整,指向真实情境中的迁移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大单元教学是语文核心素养着陆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实施的关键依托是大问题。借助大问题设计,形成任务链,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促进深度学习。

一、准确认识大问题

大问题,是基于大单元视域而言。有论者指出:大单元强调概括综合,大单元的“大”并非外延之广,而是指内涵价值上的统整性和解释力。崔允漷教授曾解释:“大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大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大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2]显然,大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大问题有别于一般问题,具有概括性、综合性、迁移性。“大问题”的“大”,即概括综合可迁移,“问题”,即现状与目标的差距。因此,大问题概念可界定为:解决问题、达成目标过程中形成的综合可迁移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教材编写部分建议“加强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变革”,即问题可引导学习方式变革,问题能驱动学习,正如巴罗斯和坦布林(Barrows et al,1980)所说:

知识的获得来源于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的过程。学习开始时遇到问题,问题本身就推动了解决问题和推理技能的应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自己查找信息、学习关于此问题的知识和结构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标理念下的学习就是要倡导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学科本质的思考和探索。这里的“问题设计”,就是大问题设计,是核心素养落实途径的最佳实践方式之一。

二、大问题设计原则

教学的本质是思维,学习的本质也是思维。林崇德认为思维的首要特征便是问题性。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问题之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从新课标关于问题设计的要求可以看出,一个优质的大问题,应该具有四大原则:向心力、驱动力、整合力和发展力。

(一)向心力: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积极回应

《课程统整》作者(美)James A.Beane 认为,课程以问题和议题加以组织,而这些问题和议题在真实世界中对个人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问题为单元学习目标服务,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服务。因此,设计的大问题需要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反映学科本质,引起学生不断思考和理解,鼓励学生超越特定主题、进行更大范围迁移和应用。可以说,这里的大问题与学科大概念具有相同的属性,因此,大问题要具有向心力,引发高阶思维,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统编教材八(下)第四单元,是以“演讲”为主的活动探究单元。教材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其中,阅读是基础,写作是关键,演讲比赛是亮点。三者由读到写再到综合活动,学习活动由相对单纯渐趋复杂,各环节之间既有区分又有联系。旨在通过对阅读、写作、口语表达、比赛、评议等活动的整合,形成一个带有活动性、综合性、复杂性和交际性的自主学习体系。笔者综合编者意图和学生学习生活的价值(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生活中运用)等因素提炼了“如何让自己的演讲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大问题。旨在经由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能在公众场合,针对相应的目的和对象,做到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地发表自己正确的观点,进而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建构、问题解决、协同学习等能力,最终指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就是向心力原则。

(二)驱动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解决问题中

脑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学习的本质是生物学的改变。国际心智、脑和教育学会着手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这三个领域,在这个整合领域中,关于学习的权威认知有:

儿童天生要寻找意义,意义为他们学习新事物提供内动力;[3]

持久的学习依赖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主动性与坚持性、反思与解释、勇于冒险和挑战的心智习惯的形成。[4]

上述关于儿童学习的认知给问题设计带来很大的启发,即精心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持久学习的驱动力,这就是大问题设计的意义所在。大问题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持久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持久地投入解决问题中。如统编教材七下第一单元由《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四篇阅读文本和一个专题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组成。笔者在执教时,基于大单元教学的视域,综合编者意图,对教学内容进行统整,设计了“如何写出身边人物的精神”的大问题,以此驱动内容学习,促进核心知识的建构与迁移运用。围绕大问题,学生主动投入解决以下小问题(图1):

大问题指向学习内容的核心,大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引出的系列问题,形成一个意义上互为联系的“问题结构”,促进学生对大概念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大问题中强调“身边人物”,把语文学习与真实生活联系起来,把建构大概念与运用大概念结合起来,激活了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激励学生思考更多的问题。实现深度学习,主动学习。本案中的大问题设计接近学科本质又有“黏性”,能让学生有足够的代人感,更能驱动学习,这就是向心力原则。

(三)整合力:使学生将点状知识和能力整合运用

戴维·珀金斯认为“没有全局,要素就没有意义”。可见,只有完整的知识才是有机的,有意义的。新课标理念下的素养目标是完整的,结构化的,因此指向核心素养的大问题设计也必须是具有整合力的。现就以统编版八(上)的新闻探究单元为例阐释大问题设计的整合力。

新闻探究单元共收录《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一着惊海天——目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共四篇新闻阅读文本和一个口语交际“讲述”,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结合单元特质、核心知识和编者意图,确定了“我是新闻大主编”这个主题,借助学校运动会的契机,创设情境,设计大问题:同学们,学校第十六届运动会即将拉开帷幕,你们不仅是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活动的记录者。学校需要制作新闻专刊,传递文海运动会的精彩内容。如果你是新闻大主编,你会怎么完成这个专刊呢?为解决这个大问题,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具化问题。将问题具化为看得见、易观察、好评价的目标,以此带动问题解决。“如果你是新闻大主编,你会怎么完成这个专刊呢?”这个大问题可以逆向拆解出以下几个进阶问题:

1.编辑一份可读性的专刊,需要精选哪些不同种类的新闻作品?

2.采访前如何搜集资料,如何拟写采访提纲?采访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采访后如何整理材料?

3.新闻评论、新闻特写、消息等新闻体裁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具体要如何写?

接着,设计相应的活动链以解决上述问题,将问题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活动,以具体的活动承载问题。如:

活动1:联读教材中的六则新闻,梳理新闻结构、六要素等新闻知识,初步感知不同类的新闻作品的异同。

活动2:联读教材中的三则消息,借助报纸或广播,了解消息在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写一则消息。

活动3:召开新闻选题会,确定报道题材;采访前搜集资料,拟写采访提纲。

本案以问题为依托,将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整合在一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出课堂,走向运动场,走进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交谈,获得了第一手新闻素材,使得写作不再是“纸上谈兵”。这里将阅读与写作整合,写作与生活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这就是大问题设计的整合力原则。

(四)发展力:帮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迁移能力

素养不只是知识和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威金斯在《理解为先单元教学设计实例》这本书中,提炼了问题的基本特征,其中之一便是:问题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迁移的机会,即能够将所学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这便是问题设计的发展力。如统编版八下教材的演讲单元,学生在解决“如何让自己的演讲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个大问题后,从中习得的批判思维、创造思维、逻辑思维等可以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也可以指导自己在生活中自信交流,实证表达。又如学生在解决“如果你是新闻大主编,你会怎么完成这个专刊呢”这一大问题时,学生从中形成的新闻采访能力、新闻撰写及编排等能力,都是可迁移到自己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借事练力,经由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掌握了真知识,练就了真技能,实现由问题指向知识实践活动,由知识实践活动指向素养——可迁移的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发展力。

问题驱动学习,就像夏雪梅博士所说:“驱动性问题能激发学习者的注意力,使其主动投入项目探索中。一个好的问题能够给学习者一个广阔的多向度的探索空间。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提纲挈领地指出持续思考、自我探究的方向。”

三、问题设计导向

那教师如何能设计出具备向心力、驱动力、整合力和发展力的问题呢?

首先,要拥有科学的设计思路,思路正确了,一个优质问题或一群优质问题(问题链)的诞生就有了保障,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的组织实施也就有了清晰的蓝图。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大问题设计要遵循基本导向——真实性、实践性、综合性,如此才有将蓝图变成实际风景的可能。下面将结合具体案例,阐述问题设计的基本导向。

(一)指向真实性的问题设计

真实性是问题设计的首要导向。这里的真实性更加强调真实的关键要素。首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习得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在真实生活中使用,而不只是限制在语文课堂才使用的虚假知识和技能。其次,真实性是指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所运用的方法和思维在生活中是可以迁移运用的。就像笔者基于八上传记单元开发的“看见你”这个案例(图2),设计了“你会向栏目组如何推荐这个人”这个大问题。学生其实都知道节目组来征选人物可能不是真的,但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都是真的,因此需要教师在问题设计时非常清晰真实性的关键要素,进而体现在问题中。所设计的问题至少保证学生在其中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与真实情境相类似的,给学生营造真实体验。因此,这里的大问题设计指向的真实性可以从上述两个层面来说: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是真实的,所用的思维能力是真实的。至于,它是虚构的还是真实事件的呈现,是历史还是未来,都是可以的,是有弹性的。

经由一个真实问题,让学生回忆传记特征,再次习练新闻采访的基本要素和策略,与亲人真诚交流,活动中的经历和情感体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真实的,给学生带來很大触动。这正是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真实体验课程观的积极回应。

(二)指向实践性的问题设计

中国古代的学者名人对学习都强调实践。这其实是课程实践观的雏形。接受度比较高的有: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荀子《儒效》)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朱熹)

戴维·珀金斯认为“没完没了的了解某事,而不去做,不去尽力做的更好,这就有问题了,和要素病类似,我想把无穷尽的了解称为‘了解病”。可见这种只说不做的学习是一种病态是不可取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更是将“改变育人方式,突出实践”作为义务教育课程的原则来遵循。特别强调“要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因此,承载核心素养培养重任的大问题设计必须指向实践性。如《看见你》《我是新闻大主编》《我是超级演说家》都是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完成学习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经历“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这就是有远见的追寻,有意义的学习,也是教师应该极力引导的。

(三)指向综合性的问题设计

世界是一个整体,知识也是综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強调课程综合,注重关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规定每学期都要保证10%的时间进行跨学科学习,并将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旨在引领学生经历跨学科学习,面对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综合运用语文以及多学科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培育团队协作、实践创新等综合素养。以下以七年级的跨学科案例《我为校园场所做双语铭牌》进行简单阐释。

亚运会即将到来,钱塘区设有轮滑馆,届时会有中外贵宾前来参观文海校园。文海校园的场所命名极具诗意与文化底蕴,如东坡厅、鹏举堂、方塘清渠等。但这些命名难以被贵宾所理解。七年级学生已踏入中学一个月,该如何为文海典型场所设计双语铭牌,才能让贵宾更好了解我校文化,彰显文海人的文化自信呢?

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语文素养,英语素养,并综合运用新闻采访的知识、铭牌设计的知识等,归纳起来需要用到以下技能:

表达:喜欢演讲,喜欢记录,写作好

逻辑:喜欢思考,分析细致,能前后联系

绘图:图示形象,美观,整体性强

艺术:喜欢表演,生动形象

技术:电脑水平好,熟练使用应用程序

实践:动手能力强,会模型制作

领导力:有计划有主见,能协调复杂关系

信息:对数据等敏感,会统计分析找规律

在铭牌设计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落实了课程协同育人的理念。

问题设计的三个导向其实是一体三面,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简言之,真实性是实践性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因真实凸显实践的意义,实践回应真实,二者相互促进。在实践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能力,使知识和能力间建立有意义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总之,大单元视域下的大问题设计,倡导学生在解决真实的问题中形成能力,并在综合实践中得以发展自己。

注释:

[1]义务教育课程方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4.

[2]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02):11-15.

[3][4]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21.

猜你喜欢
大问题大单元大单元教学
高中生物大单元整体学习的实践研究
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主题教学视角下的建构实践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篮球项目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研究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浅探
浅谈以“类化”思维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
例谈“大问题”导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设置“大问题”,提升“思维度”
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四种能力”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