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霞
摘要:群文阅读近年在我国兴起,它更关注学生阅读数量和速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新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里有七篇鲁迅的作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带领学生对其写人记事的六篇文章进行群文阅读,在横向与纵向对比中探求异同,并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逐层深入地剖析每篇作品的主题,从而更深入和全面地了解鲁迅的成长历程和理解他作品里蕴藏的深刻情感。
关键词:群文阅读;统编版语文教材;鲁迅作品;写人记事
新课标中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群文比较阅读[1]。群文阅读可以作者为中心选文,以“体裁”为中心选文,也可以相同主题或相同题材为中心等选文。下面笔者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里面,以作者鲁迅为中心选文,结合文本层层深入分析鲁迅先生除《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之外的六篇写人记事的作品,尝试从三个角度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一、环境描写与多种表现手法相结合,衬托人物情感
(一)优美的景物承载美好情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童趣图:“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短短一段文字里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听觉、味觉、视觉、触觉,突出了百草园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社戏》里描写月夜出航的景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还以为船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这里主要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嗅觉、听觉、感觉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衬托出看社戏前的兴奋和期待的心情。
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充满人情味的小伙伴们,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以景衬情,情感充沛而美好,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些美好瞬间,能唤起同学们情感上的深刻共鸣。
(二)衰败之景衬托哀伤之情
在《故乡》中,对时隔二十多年的故乡自然描写却如此的萧条、衰败、荒凉:“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里的环境描写,衬托出一种悲凉的心情,这是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
在《孔乙己》一文中对自然环境描写的内容并不多,但“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也渲染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暗示了孔乙己结局的悲剧命运。
二、综合运用各种人物描写,尽显人物鲜明个性,以及作者态度
鲁迅先生的这些作品中人物形象主要有三类:儿童、读书人、劳动人民。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作者采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各种人物描写方法,突显了人物鲜明的个性。教师在给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讲授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方式,全方位展示出典型人物的不同性格,甚至可以尝试让同学们亲身演绎,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与对作品的理解。
(一)少年形象大多活泼而美好
《社戏》中的双喜,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归航偷豆时,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展现的就是一个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有组织才能和号召能力的少年形象。
而《故乡》中的闰土“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外貌描写);“手捏钢叉,向猹尽力刺去”(动作描写);“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语言描写),突出的是闰土的健康壮实,活泼机智。
(二)作者对读书人有尊敬与怀念,也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作者对思想进步的读书人是尊敬与怀念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同样让鲁迅为之深深怀念的还有在日本学医时的老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一文中叙述了老师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等事件,体现了他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关爱学生、没有民族偏见、认真求实的精神、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作者对思想守旧的读书人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又脏又破的长衫”“盘着两腿、脸黑而瘦、穿一件破夹袄”(外貌描写);“满口之乎者也”(语言描写);开始喝酒时“排出九文大钱”后来是“摸出四文大钱”(动作描写);从“涨红脸、睁大眼睛、不屑置辩、颓唐不安”到“不十分分辩、脸色很像恳求”(神态描写)。这些描写,把孔乙己这个在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苦苦挣扎,可笑、可怜又可悲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三)作者尊敬淳朴善良劳动者,也有对其落后迂腐的悲叹
作者尊敬淳朴善良的劳动者。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里,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和睡相,她还有很多令人烦恼的规矩和礼节,比如过年吃福橘,另外她还给“我”讲长毛的故事,体现了阿长有点粗俗,迷信,守旧的缺点,但最后她给作者买来了《山海经》,又突显了她朴实、善良、对孩子真诚的爱的性格。字里行间体现的是鲁迅对淳朴善良劳动者的尊敬。
作者对落后迂腐的劳动者是悲叹的。在《故乡》里,对中年闰土的描写:“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有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且开裂”(外貌描写);“只是摇头、默默地吸烟”(动作描写);“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语言描写);“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神态描写)。中年闰土把希望寄托在求神拜佛上。是一个迂腐落后的劳动者形象。作者对中年闰土是悲叹的。
三、不同的写作背景下展现不同主题,既追忆往事,也批判现实
(一)不同时代背景下作品主题有相似之处
鲁迅的这六篇作品,分别选自于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小说集《呐喊》。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因反对政府的残暴,遭到当局通缉而远走厦门。这是《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在追忆往事,但这些美好的回忆恰好与现实的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暴。《呐喊》写于1918年至1922年,鲁迅经历了对中国长期深刻观察和思考,这些小说“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结合两部书的背景,我们就不难发现:六篇文章主题的都有对美好往事的追忆与怀念,但都与现实的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着对病态现状的强烈不满与批判。
(二)具体作品主题有其不同的侧重和特点
六篇作品具体到每一篇,我们可对其主题作如下梳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阿长与〈山海经〉》:表现鲁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怀念之情。《藤野先生》: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社戏》:表现了平桥村民的纯朴、善良、无私、友爱,抒发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故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孔乙己》: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在此不难发现,这六篇作品的主题可以说是层层深入的,以上篇目在教材里的编排也是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这六篇作品,展示了鲁迅先生不同的情感变化历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在他成长的路上,幼时有陪伴他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有爱着他的保姆长妈妈,童年生活是美好的;求學后,也遇见了好老师寿镜吾,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但日本留学的看电影事件与匿名信事件让他决定弃医从文;成年后的鲁迅,在看尽了社会种种黑暗之后,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反抗的意义,也坚定了自己改造旧社会创造美好新生活的想法。
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注意循序渐进,逐层深入,把握住鲁迅每个阶段的情感,就能带领学生更加深入地读懂鲁迅,读懂当时的社会,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不断提升与鲁迅共情的能力。
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里开展群文阅读,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比如同一个单元的文章因其人文主题相同,也可以对整个单元进行群文阅读;群文阅读选文也可以不局限于教材内,在课外找出相类似文本也可以。总而言之,不管何种方式,群文阅读都能给我们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高。
注释:
[1]王翘楚.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