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读思达”阅读教学模型和方法

2024-05-13 13:08肖建宏
新教师 2024年3期
关键词:读思达双减语文教学

肖建宏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2年度开放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读思达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批准号:KCB2022073)的研究成果。

【摘 要】本文聚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出了适应“双减”政策的“读思达”模型,旨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助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关键词】读思达 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 双减

读能引思、思能助达、达能促思。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指出,学生的能力可以分为阅读能力(读)、思考能力(思)和表达能力(达)三种,这三者很好地概括了认知输入、认知加工、认知输出的学习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以读、思、达的认知过程为切入点,我们认为,合作探究式、质疑启发式、创新启发式、归纳小结式等方法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减负效果。

一、“读思达”何以减负

“读思达”教学法指的是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从知识导向走向核心素养导向,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独立思考和迁移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思考和迁移应用能力既是教学核心要素的体现,也是帮助学生养成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达成真实学习的良好途径。该教学法主张教师站在学生的视角设计教学方案,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感受,促进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地把知识内化为经验。本文认为,“读思达”教学法能较有效地提升课堂活跃度和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习效率,从而减轻课外负担,让“双减”政策在课堂上落实。

二、阅读教学中的“读思达”

阅读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阅读素养,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本中的篇目,还要让学生具备阅读课外名篇的能力。可将“读”分为两步:课内高效认知输入、课外阅读经典名篇;将“思”分为两步:悟核心要义、品生活哲理;将“达”分为五步:写字、用词、造句、赏段、品篇。从以上步骤入手,使阅读高效化,以期达到减负目标。

(一)读

阅读教学中的“读”,首先,应是高效地读好课内篇目。教材内的课文承担着识字、写字、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具有传递知识、培养能力、丰富情感的功能。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编辑工作约为四事,选文,作注,撰短文,出题目是也”。可见其对课文选编的重视。因此,结构清晰、功能齐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课文是精读的重要对象。其次,认知输入的过程需要重复,儿童的阅读技巧也需要强化。适量的课外名篇补充能让学生适应文字输入的过程,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经时代打磨的优秀作品常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教师可帮助学生选取优秀课外阅读材料。在选取课外阅读材料时,应重视质量,而不必苛求数量,从而在减少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思

阅读中的“思”,反映了认知加工的过程,该过程能将临时性的工作记忆转化为存在于脑海中的长时记忆。“思”的深刻与否,影响到学生能否参透、记忆文中的知识点。首先,悟核心要义。能否读懂文章的核心要义是衡量所“思”深浅的重要指标。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在文章的中心思想上深度思考,可以通过找中心句、逻辑推理、判断用词倾向等策略启发学生。其次,品生活哲理。将文章中阐述的哲理锚定在学生自己的生活中,往往能加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育心理学认为,与旧知识建立联系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旧知识越多,与新知识能够建立联系的“锚点”就越多,就越能导致有意义的编码。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忆自己的经验,建立个体与课文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领悟文章。

(三)达

字、词、句、段、篇是文章的五要素,教师可依据五要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一是写字、用词、造句。对于课文中新学的字词句,以当堂验收为主,作业验收为辅的方式促进掌握。二是品段、赏篇。对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复述、续编、各抒己见,引导学生输出自己的观点并及时反馈点评。

三、“读思达”如何运用

“读思达”理论框架的确立,阐明了“双减”政策下阅读教学的要点,帮助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为理论化作实践铺平了道路。基于此,本研究对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思达”的具体内容做了进一步探究,将阅读中的“读思达”进一步扩展为9个模块(如图1所示)。结合教学中的常用方法,我们认为,合作探究式、质疑启发式、创新启发式、归纳小结式等方法能有效帮助学生达成“读思达”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课堂之外的不必要负担。

图1 阅读教学中的“读思达”模型和方法

(一)合作探究式——与伙伴一起读

阅读课文阶段,许多学生会因自己默读而发呆、走神,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在课堂上开展小组活动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减少走神的情况,提高朗读效率。例如,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组内成员先分角色朗读课文段落,再由其他小组成员点评。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朗读前提出一些细节性问题,让各小组在各自负责的段落中寻找。在学生找到答案之前,教师不做过多干预,培养他们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方法既能激励学生朗读课文,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感,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

(二)质疑、创新启发式——教师的言语启发

为了提升学生的认知加工深度,使其领悟文章的核心要义,理解蕴含其中的生活哲理,教师可以采用质疑启发式和创新启发式两种方法促“思”。一是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的聚合性思维,帮助学生领悟课文的核心要义。以课文《落花生》为例,教师可以主动提问:“你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哪一样?”学生可能会回答花生“果实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表象。教师可以适时加以引导:“父亲劝作者要像花生一样,说明在花生的可贵之处中可能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更加容易领悟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品质。二是通过文本之外的创新型问题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固学生对课文中所蕴含哲理的印象。还是以《落花生》为例,教师可以问:“你认为社会上哪些人是有用的人?”“作者为什么要以落花生为笔名?”“你想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石榴、苹果这样的人?”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在课堂上能较有效地掌握文章要义,化文字为思想,达成“思”的目标。

(三)归纳小结式——助力语用能力的提升

通过朗读和思考,学生已然完成了对课文的认知输入和加工,进入到认知输出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检验对字、词、句、段、篇的迁移运用能力,在此我们统称为“语用能力”。学生在练习时,教师可以采用归纳小结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语用技巧。例如,对《落花生》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通过学习文中对花生和石榴、苹果的比较,学会使用简单的对比写作方法,并运用于习作中。学生在写作时常常会碰到提笔忘字、用语混乱、描写单薄等问题,原因之一是记忆不牢,而归纳总结对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很有帮助。

“读思达”之于“双减”,归根结底是对学生课堂参与度、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主性的提升,让学生摆脱“性价比低”的习题和补习班的束缚,从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邵武市昭阳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養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王福瑞.“读思达”教材分析模型建构与实践策略[J].教育评论,2019(05):131-134.

[3]刘巧莺.“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施[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11):62-64.

猜你喜欢
读思达双减语文教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读思达”教学法的数学学科实践
浅谈“读思达”教学法之思与行
营造“六和”数学课堂 彰显“读思达”魅力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探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