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融入中小学的逻辑理路与路径探究

2024-05-11 06:03傅聪
乐器 2024年4期
关键词:逻辑理路音乐治疗实践路径

摘要:音乐治疗应用于中小学领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本文从时代意义出发,围绕逻辑理路和实践路径探讨了音乐治疗融入中小学是“为什么、是什么、如何做”这三个关键问题,以廓清和把握音乐治疗在学校发展的未来方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

关键词:音乐治疗  中小学  逻辑理路  实践路径

音乐作用于人身心健康的这一古老功能,自古以来就有。伴随西方音乐治疗体系的引入与本土化的传承发展,音乐治疗在中国方兴未艾。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显,据原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中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多万,而且人数在不断增加。①音乐治疗作为一种较为温和且能迅速走近学生内心世界的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受到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尽管音乐治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进入我国学校的特殊教育领域,但是音乐治疗在学校的发展和应用仍显滞后,以往更多的是关注少数特殊问题群体,而且在研究上仍存在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的问题,这有待于更深层次的学理探寻与实践探索。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探讨音乐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健康促进手段,在融入学校中的时代意义、逻辑理路以及实践路径,以丰富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

一、音乐治疗融入中小学的时代意义

(一)对新时代学校音乐治疗价值的重审

音乐治疗虽然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成熟学科,但人们对它的了解和认识还是有限的,甚至会出现一些误解,这源于大多数人仍会以医学生理学的模式来看待它,特别是“therapy”这一英文词直译成“治疗”,往往会被认为是只针对有问题的特殊人群。因而,学校中的音乐治疗也存在这些问题,它的价值往往被音乐教育所替代,尽管音乐治疗与音乐教育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在目的、理论基础和介入方式等方面仍有一定区别。近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从过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模式,逐步转向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品质,学校教育环境不再是只重视问題学生,而是鼓励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的人文精神。音乐治疗面对中小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帮助学生关注积极向上的自身的独特潜能和自我优势,从而对抗其心理困扰,消除问题行为,建立抵御挫折、心理创伤和障碍的防御机制。

(二)对课程改革方向的理解不断深化

2022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将音乐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及各自的规律。”相关修订措施赋予和强调了音乐课的新理念、新趋势,要淡化学科界限,突出课程综合。音乐治疗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治疗机制在人的生理、心理、物理及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本身就为学生对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纽带,同时,还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传统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以外的音乐心灵世界,这将让学生终生受益。音乐治疗融入中小学既顺应了当前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流,又为更好地培养身心健康的、素质全面的、人格健全的“人”献计献策。

(三)对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工作方式的拓宽

对于儿童青少年阶段的学校教育而言,美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之一。教育部在2023年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强调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美育功能,又一次将学校美育行动摆在了重要位置。郭成、赵伶俐等学者梳理了美育在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维护方面的实证研究,从音乐作为主要干预方式的实证角度证明美育对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②音乐作为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将音乐治疗融入学校教育将极大可能地拓宽美育浸润的工作方式,音乐治疗是借助音乐的力量发挥音乐以外的作用,既能在音乐教育领域发挥隐形的育人价值,如情绪调节、人际沟通、激发潜能、自我实现等,又能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尊重理解每一位学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完善学生的心理机制,使其认知与行为统一,健全其人格。

二、音乐治疗融入中小学的逻辑理路

要推进音乐治疗在学校领域的发展从无序到有序,就需要追根溯源,廓清音乐治疗在学校领域的发展定位,以锚定音乐治疗在学校中的发展目标与方向。

(一)理论逻辑

音乐作用于人身心健康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音乐治疗学科才得以建立。随着心理学学科的兴起,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变革,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音乐对学生整体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与影响,音乐教育学的概念逐步扩展到对整个学科领域的探究,由此,音乐治疗这一学科意识由此觉醒。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重视音乐心理学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将音乐治疗融入学校音乐课程中。③日本音乐教育家高萩保治在1990年出版的《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④一书中提出对学校音乐治疗的关注和音乐教育方法研究一样有必要。基于音乐治疗与音乐教育的密切关系,随之诞生了教育取向的多种音乐治疗模式,如奥尔夫音乐治疗、发展性音乐治疗、柯达伊理念的临床应用、达尔克罗兹肢体律动的临床应用,以及独树一帜的诺道夫-罗宾斯音乐治疗,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应用广泛,之后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音乐治疗基础理论与实践模式。如今音乐治疗在学校领域的应用扩至普通学生人群,不仅借鉴了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也开始逐步将学科视野延伸至神经科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实现多学科领域、理论与技术的整合。音乐治疗不同于音乐课或音乐游戏,它是基于多种交叉理论融合的应用学科,通过音乐的形式将其与人体特殊的心理效应进行整合,这也是相较于音乐教育、音乐欣赏、音乐娱乐的不同之处。音乐治疗从面向特殊教育领域逐步扩展到普通学校领域,从关注问题为导向到重视全人的发展,为其融入学校奠定了有力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价值逻辑

音乐治疗作为我国学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与创新,是学校音乐教育延伸功能的有益补充,其侧重点在于教育为主、治疗为辅,要将学生发展放在首位。因此,以“育心树人”为导向是厘清学校音乐治疗价值判断的根本所在。纵观古今,《国语·楚语》提到“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就揭示了音乐具有洗涤灵魂污浊,镇定其轻浮的作用。《左传·昭公元年》谈到音乐对人心理调节的作用,尤其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平心说”,较为明确地指出心作为音乐影响人们德行的中介环节。⑤此外,从民国时期开始的中小学校课程标准(乐歌),其目的指向的是“涵养美感、陶冶德行,使儿童心情活泼优美。”可以说,国人也很早就重视音乐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音乐治疗融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将成为重要且有益的探索与尝试,这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三)功能逻辑

音乐治疗融入中小学还应该充分认识到音乐的疗愈功能,音乐本身就是改善生命的健康资源,在学校中则是以“预防胜于治疗”为原则的“逆向赋能”功能实现过程。当代音乐教育的范畴已经相当宽泛,它不再是作为审美感知或者单一技能传授的手段,而是要回归到原本的面貌、作用与功能。从人类发展的历程中看音乐只是人类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段,而音乐治疗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将这种音乐的方式进行逆向赋能,通过音乐的方式来召唤人类的心灵。因此,将音乐治疗的理念和方法赋予学生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他们获得使用音乐的能力,他们不一定要演唱或演奏地多么美,而是要懂得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音乐治疗活动在中小学的开展,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通过发挥音乐的非语言优势,帮助他们在音乐体验中排解生活与学习的烦恼与忧愁,使他们在有组织的音乐活动中获得成长性的心理体验和积极的生命体验,这将是一种丰富且有意义的尝试。

三、音乐治疗融入中小学的路径探索

(一)概念界定与目标定位

学科意义上的音乐治疗是基于治疗环境下的一种系统干预,治疗师运用各种形式的音乐体验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健康目的。但实际上音乐治疗是一种极具应用和实践价值的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其基本要素和方法技术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并非仅局限在“治疗”中。然而,音乐治疗进入学校领域,必然面临的问题是:第一,“音乐治疗”这一词的使用是否恰切,是否会对师生、家长造成不必要的误解;第二,音乐治疗与音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清楚的是,音乐治疗进入到学校中,首先要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管理有机结合,当前学校提倡全员育人的理念,其本质任务就在于培养和促进学生实践智慧的生成。其次,音乐治疗与音乐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就在于两者都是运用音乐这一手段,但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却不相同,前者关注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后者关注的是音乐教学目标的达成。韩国学者Chong(2010)认为学校音乐治疗应具有治疗性与教育性为一体的双重目标。⑥

因此,有必要对学校中的“音乐治疗”进行重新定位,既要有别于“治疗”层面的局限性,又能保留音乐治疗的专业性和方法技术,可称为“音乐心理健康”,即结合专业音乐治疗理念和要素,通过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手段,在学校场域内对不同群体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活动,以改善和提升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音乐心理健康”兼顾了学校心理健康科普与教育性的意义,既不同于社会的音乐治疗服务,更不同于医疗机构的心理康复,其侧重点不是矫正与治疗,而是教育与辅导。

(二)分级服务模式的建构

由于西方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早,因而学校教育中的音乐治疗服务制度和体系都相对完善,Anita L. Swanson(2022)提出音乐治疗融入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面向普通教育学生的初级干预;第二层次为面向幼儿或是高危学生的额外支持;第三层次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个人或团体的治疗。⑦尽管东西方的国情不同,但也为我国的学校音乐治疗服务体系建构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学校发展中,要建构从专业化音乐治疗服务到普及化音乐心理健康服务的不同层级,就要处理好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三者之间的关系,即第一层次面向于日常学校生活中全体学生的音乐心理健康服务,目的是做到识别、筛查心理问题,以及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二层次面向于有应急和突发事件干预状况的音乐心理健康服务,目的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危机的辅助干预;第三层面向于有特殊需求的或已出现心理问题的音乐治疗专业服务,目的是提供咨询或转介其它专业机构以提供专业性的音乐治疗干预,通过这种分阶段、分对象、分层次地开展工作,既关注全体学生,又尊重个体差异,才能使音乐治疗在学校领域的工作更有系统性和有效性。

(三)应用场景与方式的创新

音乐治疗进入学校中除了在目标定位、内容上进行建构,还需要有明确具体服务的途径和载体得以实现。由于第一层级的音乐心理健康服务面向全体学生,运用范围更为广泛,所以以此为例展开。首先,音乐心理健康课程是学校实施音乐治疗最直接的途径,通过相关的课程资源的设计,即运用音乐治疗的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治疗,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进行的活动形式,在音乐课或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音乐治疗的相关理念或要素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如音乐的创意表达与即兴演奏,能够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在教学中可谓是一举两得。其次,是课间活动的运用,可将音乐放松技术、音乐律动、演唱等音乐治疗方法融入课间,通过结构化的音乐活动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感并尽快地做好自我心理调适。此外,最为广泛的运用则是课外心理活动辅导,包括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课后服务、家校协同活动等,在应对不同场景下,如有厌学情绪或考试焦虑、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相处与交往,或者对自我的认知等,可以采用的音乐治疗方法更为丰富,运用音乐放松、歌曲讨论、即兴演奏技术、音乐心理剧等。总之,具体活动的形式要因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而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出发,有的放矢地设计音乐心理健康主题,避免活动出现过度游戏化、娱乐化的倾向。

本文从时代意义、逻辑理路和实踐路径回应了音乐治疗融入中小学是为什么、是什么、如何做这三个关键问题,关乎音乐治疗在中小学校未来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未来的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医学、脑科学等多领域的强大支持,从分级分层分类的角度开展音乐治疗工作,将音乐成为创建和谐文明健康校园的有效手段,探索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音乐心理健康之路。

注释:

①俞国良:《中小学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第5页。

②郭成、赵伶俐:《大美育效应—美育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影响的实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第189-200页。

③【奥】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著,杨燕宜译:《音乐心理学理论与应用》,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8月,第114页。

④高萩保治,缪裴言等:《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⑤吉联抗辑译:《春秋战国音乐史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第53页。

⑥Chong H J, Kim S J. Education-oriented music therapy as an after-school program for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J].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2010, 37(3): 190-196.

⑦Swanson A L. Music therapy in schools: Stimulating the mind and body to create positive change[J]. 2020.

参考文献:

[1]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北京: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0.

[3]郭成、赵伶俐.大美育效应—美育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影响的实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4]傅聪.“音乐健心”——奏响乡村振兴的“心”篇章[J].人民音乐,2023(10):58-61.

[5]Swanson A L. Music therapy in schools: Stimulating the mind and body to create positive change[J]. 2020.

猜你喜欢
逻辑理路音乐治疗实践路径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主要特征和逻辑理路探析
中国梦产生的逻辑理路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逻辑理路探析
浅谈音乐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困扰问题
音乐治疗与高校器乐教学课程的融合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节律变化与心理体验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