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产生的逻辑理路研究

2018-12-13 02:00
理论观察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国梦习近平

摘 要:中国梦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习近平主观臆断提出来的,而是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基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等的结合点上作出的历史反思、理论探索与时代追问,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价值逻辑等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梦;逻辑理路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7 — 0024 — 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1〕。习近平的报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等的结合点上,对中国梦的实现作出了历史总结、理论探索与时代追问,也蕴含了中国梦形成必然具备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价值逻辑。

一、历史逻辑: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所谓历史逻辑,就是体现深厚的历史渊源,遵循客观的历史规律,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始终沿着历史进步的方向前进。

中国梦的提出(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先辈就对国家、社会给予了美好的追求与梦想,提出了“大同”“小康”的理想社会形态,成为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风霜雨雪延绵不断、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动力。

南宋时期,面对山河破碎、家国危亡,诗人、画家郑思肖抒发了“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的愿望〔2〕,民族英雄岳飞更是豪迈地写下了“恢复山河日,捐躯分亦甘”的诗句,表达了他们收复中原、振兴华夏的爱国情怀,延续了千年不绝的民族梦想。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濒临亡国的边缘。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为了振兴中华奋起反抗,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爱国救亡运动,产生了太平军的“太平盛世梦”、洋务派的“自强求富梦”、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梦”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梦”等。但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中国人民的这些梦想都先后破灭,“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3〕。历史的责任就落到了年青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上。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豪迈地喊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4〕 中国共产党通过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卓绝地斗争28年,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社会稳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重要条件。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提出要“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繁荣强盛的国家”〔5〕,经过艰辛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与探索,作出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光明的前景。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正式提出“中国梦”,乃趋势使然、民心所向。

通过对自近代乃至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回溯发现,中国梦内嵌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在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并随着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具有非常清晰的历史脉络,成为中国梦产生的历史逻辑。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所谓理论逻辑,就是遵循理论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必然性与关联性,充分体现各理论之间的逻辑继承、逻辑脉络和逻辑发展,不断厘清各理论所呈现出的复杂的逻辑关系。

中国梦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6〕。

從中国梦产生的理论原点来看,具有鲜明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中国梦”的概念是随着中国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民族自信逐步回归后,才呼之欲出的一个政治术语。其充分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民族、人民等三个维度来阐述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并深刻揭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发展等观点。习近平明确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7〕,要求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

从中国梦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关系来看,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高扬的精神旗帜和鲜明的精神坐标,体现了华夏子孙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美好追求与热烈向往,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与昂扬斗志,成为共产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主要任务和较高纲领;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为中国梦思想内涵的丰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方法指导,两者是相互一致、紧密相关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8〕。

从中国梦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来看,中国梦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与责任担当,并有着清晰的理论发展轨迹。早在1959年年底,毛泽东就指出:“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光。”〔9〕 1981年2月,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将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改变国家落后面貌,以新的形象自立于世界先进行列。”〔10〕 2001年8月,江泽民明确:“我们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11〕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2〕 2012年11月,习近平在继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正式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3〕

通过对中国梦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的追溯,特别是对我们党的历届领导核心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论述,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梦思想演进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轨迹,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勇气与创新成果,不断彰显了中国梦形成的鲜明的理论逻辑。

三、现实逻辑: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所谓现实逻辑,就是一切从现实情况出发,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发现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回应人民群众之关切,满足时代发展之需要。

现实逻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其强调的是对现实问题的关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导向性。“现实逻辑”与“中国问题”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遵从了中国的“现实逻辑”,才能发现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中国问题”,即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中提升出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并回答的时代性课题。

“中国梦”正是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客观实际,从满足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回应我国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根据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逐渐变化,从推动解决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提出来的;是坚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完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提出来的。因此,现实逻辑性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主义不是诞生于温室里的理论,从其创立之初起就与工人阶级运动紧密结合,是在回答和解决工人阶级运动遇到的各种问题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是在回答与解决中国革命、建设的各种问题中产生与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回答与解决改革开放中的各种问题中产生与形成的,因而都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这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14〕,只要遵循现实逻辑,就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推动事物的发展。中国梦的提出,深刻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充分说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突出特征之一。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稳如磐石的坚定信仰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

正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聆听时代的声音,勇于直面实践中的问题,坚决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五年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15〕,才产生了包含中国梦在内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意味着经过长期地建设发展,我们我们正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越来越近。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6〕,要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必须把握新的历史方位,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正确处理“四个伟大”的关系,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力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四、价值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

所谓价值逻辑,就是始终坚持中国梦的人民性的价值准则,尊重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主体地位,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推进中国梦的价值旨归,在推进中国梦的进程中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传承发展来看,民本思想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就产生了。《尚书·五子之歌》明确提出了“民本”概念:“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7〕 孟子则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8〕 西汉贾谊在《新书·大政上》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唐太宗则表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19〕 北宋理学家程颐在《代吕晦叔应诏疏》中指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明末清初黄宗羲更是破天荒地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20〕。虽然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缺陷性和阶级局限性,但为新时期习近平民本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滋养。

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习近平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决定性作用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他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1〕 要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凝聚中国力量。

习近平不仅仅重视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以拳拳赤子之心、款款为民之情,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以人民幸福作为中国梦的根本价值旨归。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2〕 在黨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更加明确、具体地提出:“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23〕 在习近平看来,实现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追求,在追梦的漫漫长途上,一个人都不能少,因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坚持人民幸福这一中国梦的根本价值旨归,其实质就是坚持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因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习近平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要始终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24〕。他提醒全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25〕,只有始终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持续不断地为人民谋福祉,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变成现实。

〔参 考 文 献〕

〔1〕〔3〕〔6〕〔8〕〔15〕〔16〕〔21〕〔23〕〔24〕〔2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季镇淮,冯钟芸.历代诗歌选(第3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1980:943.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6.

〔5〕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1.

〔7〕〔13〕〔14〕〔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36,74,4.

〔9〕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4.

〔10〕石仲泉.论邓小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4,(03).

〔11〕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7.

〔12〕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57.

〔17〕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92.

〔18〕孟子·尽心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6:324.

〔19〕裴汝诚.贞观政要译注·君道第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0〕黄宗羲.明夷待访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2.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中国梦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